無爭無尤

無爭無尤

無爭無尤,意為因謙下不爭而沒有過失,故沒有怨咎。爭,力求獲得,互不相讓。尤:擔尤、憂怨,怨恨。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思

因謙下不爭而沒有過失,故沒有怨咎。爭,力求獲得,互不相讓。尤:擔尤、憂怨,怨恨。

出處

[原文]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大善之人如水一樣。滋潤萬物卻與之不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大善的人,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大善的人因為具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1、上:上等,崇高。善:名詞,與人為善。2、惡:厭惡。幾:接近、差不多。3、居:居住。善地: 以眾人之所厭惡的地方為善地。4、淵:深。這裡形容內心深沉,表面平靜。予:給予。正:通“政”。5、尤:擔尤、憂怨,怨恨。

評論

老子以水的特性闡述了聖人應具的為而不爭的上善品格。為而不爭就是順應自然規律,效法大自然滋潤萬物但卻不相爭的特點,始終如一的永恆付出……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就應具備水的特性,才能沒有憂患,這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自然而然的無為思想。一個人如果要效法自然,首先要學習水的滋潤萬物而不爭的特質;同時還應該學習水的謙下、至靜、無私、至柔、至大能容、曲直自如、因時就勢等品性。水給予人的啟示很多。孔子說:“智者樂水”,老子說:“上善若水”,都是以水為喻,一致認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水的品性,無論是立身處世,還是建立功業,就能不招人怨,少犯錯誤。水的這些品性,集中某一個人身上真是太難了。中國歷史上只有古人所標榜的堯、舜二人,再無第三人。即便是堯、舜二人。事實上恐怕也不盡然是真完人,因其在遠古,無法考證,我們姑且從前人所言,人云亦云罷了。不過,一個人如能具備其中一項或兩項德行,也足可以千古垂範了。

材料

[材料]一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嵇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勾踐夫婦偕大夫范蠡質於吳,文種主持國政,群臣於浙江之上臨水祖道,種之祝詞曰:“前沉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句踐歸國,日以報吳,舉國政屬之種。吳增封越國,縱橫八百餘里。種索葛布十萬、甘蜜九黨、文笥七枚、狐皮五雙、晉竹十艘,以復封禮。三年後歸國,范蠡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苦身勞力二十年,深謀遠慮,終於滅掉吳國,而且兵臨中原,號令諸侯,成為霸主。滅吳之後,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越王勾踐面無喜色。機警聰慧的范蠡察微知著,立即識破了越王的心思:越王為雪會稽之恥,滅掉吳國,不惜卑身事下,願與臣下同甘共苦,共度艱難。如今大功告成,越王能實踐先前的諾言嗎?我與文種功勳卓著,位高權重,越王對我二人能放得下心嗎?范蠡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的為人,可與同患難,難與共安樂。於是他毅然向勾踐告辭,請求退隱。勾踐得知范蠡要辭退,就召見范蠡,對他說:“先生若願留在寡人身邊,寡人願與你共分越國,若不遵寡人,將身死名裂,妻子為戮!”范蠡當然知道越王的所謂“共分越國”純屬虛語,而“身死名裂,妻子為戮”,越王是肯定做得出來的。於是他回答道:“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事後,范蠡不辭而別,拋棄家業,帶領家眷,駕一葉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後來定居於陶,成為巨富。范蠡走時,曾投書同僚文種,勸說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種原先對於范蠡的辭職並不理解,認為越王不可能如此絕情,當他看了這封書信後,才如夢初醒,從此他便假託有病,不復上朝理政。果然,越王的猜忌之心日益暴露,心裡不再容得下這位胸藏韜略的謀臣,便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余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予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而死。[事例]二韓信,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落,於不得已之時,在熟人家裡吃口閒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韓信每天無所事事在街上遊逛,偶遇城中少年,就對韓信說:“你雖然高大魁梧,又喜歡帶刀舞劍,我想你內心是懦弱害怕的。”有一位少年嘲諷他說:“如果你有膽識,就用刀刺我;如果不敢,就從我褲管下爬過去。”韓信抬頭想了想很久,就伏下從這位少年褲管下爬過去。大家都在嘲笑他,罵他懦弱沒有用。後來韓信以項羽帳下執戟衛士的低微身份,轉投劉邦,幾年內登壇拜將,屢建奇勳,終至成為左右楚漢戰爭的一方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來讚譽這位叱吒風雲的軍事人物。漢高祖五年(前202),韓信恃功致書劉邦,請封假王。當時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日夜盼望韓信率軍來援。得此書信後,知是韓信故意藉機要挾爭權,震怒異常。張良、陳平認為,漢軍形勢不利,並無能力禁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順水推舟,封他王爵,以收軍心。劉邦領悟,便改口說:“大丈夫能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遂封韓信為齊王。劉邦同,意封韓信為王,實屬不得已,故楚漢戰爭一結束就奪其兵權,並徙封為楚王。其間,齊人蒯通曾勸韓信自立為王,並向他指出繼續聽命於劉邦的危險性。韓信不忍背漢,又自以為功高,劉邦不會狠下毒手,遂不聽。劉邦對韓信的戒心;並未因將其改封楚地而稍減。果然,不久劉邦就發現:項羽故將鍾離昧與韓信交往密切,項羽敗亡後,鍾離昧竟亡歸韓信。於是,劉邦命令捕昧歸案。此時,韓信初至楚地,出入都以重兵保護,更加引起劉邦懷疑。恰值高祖六年(前201)又有人告其謀反,這就更堅定了劉邦誅鋤韓信的決心。劉邦採用陳平之計,藉口游楚之雲夢,欲趁韓信不備擒拿。劉邦發使告諸侯會於楚國西界的陳。韓信聞訊,已猜出劉邦此行意圖,欲發兵反,又自度無罪,欲見劉邦,又怕被擒,就這樣猶、豫了多時。最後,他聽從左右進言,於十二月劉邦至陳時,持鍾離昧之首級前去朝會,豈料劉邦還是逮捕了他,載於後車。到洛陽後赦之,降封淮阻侯,使居長安。從此,韓信常稱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怏怏。他後來與握有重兵的邊將陳稀約定,裡應外合,準備叛亂。及陳稀反於代,劉邦親率兵征伐,韓信託病不從,依原計畫準備回響陳稀。他與家臣謀,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兵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卻被手下一個舍人的弟弟告發。呂后遂與蕭何設計,稱陳稀叛亂已息,令朝臣入宮慶賀;韓信驚悉此訊,勉強人宮。哪裡想到,一入長樂官,就被斬於鍾室。當時韓信年僅三十三歲。隨後,韓信三族被誅,數千無辜,血染長安,哭號之聲,傳盪千古。[材料]三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鮓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鮓,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鮓。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鮓。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鮓”。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摘自漢司馬遷《史記》)[譯文]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頗率領趙軍征討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封為上卿,他以勇氣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者令繆賢家的門客。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王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騙;要是不給呢,就怕秦軍馬上來攻打。怎么解決沒有確定,想找一個能派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沒能找到。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派去。”趙王問:“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為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阻攔我,說:'您怎么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願意跟您交個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裡去。'相如對我說:'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寵於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現在您是逃出趙國奔到燕國,燕國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脫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倖被赦免。'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為臣。為臣私下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派他出使很適宜。"於是趙王立即召見,問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它。"趙王說:"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么辦?"相如說:"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兩種對策衡量一下,寧可答應它,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說:"誰可以派為使臣?"相如說:"大王如果確實無人可派,臣願捧護寶璧前往出使。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趙王於是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獻給秦王。秦王大喜,把寶璧給妻妾和左右侍從傳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給趙國抵償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說:"璧上有個小紅斑,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於是手持璧玉退後幾步站定,身體靠在柱子上,怒髮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給我們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議的結果不想把寶璧給秦國。我認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台觀接見我,禮節非常傲慢;得到寶璧後,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弄我。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收回寶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寶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如此,並召來主管的官員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給趙國。相如估計秦王不過用欺詐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的,於是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璧。"秦王估量此事,畢竟不可強力奪取,於是就答應齋戒五天,請相如住在廣成賓館。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大典,去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幾位君主,從沒有一個堅守盟約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回去,從小路已到趙國了。況且秦強趙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把寶璧送來。如今憑您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之罪應被誅殺,我情願下油鍋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細考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並有驚怪之聲。侍從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趁機說:“如今殺了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接見相如,完成了大禮讓他回國。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是一位稱職的大夫,身為使臣不受諸侯的欺辱,於是封相如為上大夫。秦國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寶璧。此後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國再次攻趙,殺死兩萬人。秦王派使者通告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議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於是前往赴會,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見禮儀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的妄想。"趙王同意這個意見,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說:"寡人私下裡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為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裡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娛樂。"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相如向前遞上瓦缶,並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缶,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我藺相如要把脖頸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了!"侍從們想要殺相如,相如圓睜雙眼大喝一聲,侍從們都嚇得倒退。當時秦王不大高興,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頭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缶。"秦國的大臣們說:"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你們用秦國的鹹陽向趙王獻禮。"秦王直到酒宴結束,始終也未能壓倒趙國。趙國原來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卑賤之人,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並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後,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於是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