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成因說

無機成因說

石油是由無機物轉化形成的一種假說。此學說的思想,可追溯到1876年,門捷列夫提出的碳化說(carbonization theory)。

簡介

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詞目:無機成因說

英文:inorganic origin theory

釋文

他認為,地球上分布最廣的c和Fe,在地球形成時有可能形成金屬碳化物--碳化鐵,碳化鐵不能保存在於富含氧的地殼中,但在地殼深處可以存在,當它隨裂縫深入到地殼深處與熾熱的水相遇時,就可以生成碳氫化合物。之後,以索科洛夫(1989)為代表的“宇宙成因說”和以考斯特(E Coste,1904)為代表的石油火山起源說,都企圖從無機成因角度,揭示石油起源的奧秘,當時這些學說相當盛行。20世紀50年代,石油有機成因說得到廣泛的承認,這時前蘇聯一位原為有機成因論者的庫德里亞夫采夫卻突然轉變成了石油無機成因假說的積極倡導者,他相繼發表了30多篇論文和專著批判有機成因說,堅持“岩漿說”的觀點。他認為,油氣起源與地球深部的岩漿有關,岩漿中不僅存在碳和氫,而且還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在高溫(6000~12 000。C)下,碳和氫能形成甲炔基,在3000~40000C時可形成亞甲基;隨著岩漿上升,溫度逐漸降低,活性很強的甲炔基基團發生聚合作用,依次變為亞甲基(CH2)、甲基(CH3)、甲烷(CH4),最後形成烴類物質;一氧化碳也能直接合成烴類物質,且在高溫高壓下形成氫和其他元素參與的烴類化合物。但庫德里亞夫采夫並不排除油氣在運移過程中可以摻入一些生物成因化合物的可能性。石油無機成因說對以下三個問題沒有得到圓滿的解釋:①世界上絕大部分油氣不是埋藏在地殼深部的岩漿岩或變質岩中,而是儲集在沉積岩中,特別是常和已證實為生物成因的煤、油頁岩等其他可燃有機岩類共生;②石油中顯著具有機成因的某些生物標誌,如旋光性,而岩漿岩中缺乏這些物質;③無機成因的碳氫化合物,品種十分單調,無法說明已經找到的極為複雜的石油化學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