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人

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 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于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征收牲畜、皮革。 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進攻匈奴左地,遷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置護烏桓校尉,使之與匈奴隔離,為漢偵察匈奴動靜。王莽時期,令烏桓不再向匈奴繳納皮布,多次強召烏桓伐匈奴,甚至以妻子為人質,動輒威殺之,招致烏桓反目,遂降匈奴。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優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內各地,駐牧於遼東屬國,烏桓人大多歸附於漢。烏桓南遷後,原居地為鮮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烏桓人民,亦附鮮卑,常助鮮卑寇邊。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袁紹賜予蹋頓單于稱號。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餘勢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降漢者達二十餘萬人。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鮮卑和匈奴的混血後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參見匈奴歷史。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