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

倡議建立中國海洋人文社會學 中國海洋史與海洋文化研究 關於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的思考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平裝: 38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2771157
條形碼: 9787502771157
尺寸: 23.6 x 16.4 x 2.2 cm
重量: 581 g

作者簡介

楊國楨,1940年3月生,福建龍巖人。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9853-程”海洋發展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首席專家,首都師範大學講座教授。1961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1984——1986年任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所長。1985年晉升教授,1986年被評為全國第三批博士生導師。1987——2006年,任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1988年起,為國家重點學科專門史(經濟史)學術帶頭人之一,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福建省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社會經濟史和海洋歷史文化研究,先後應邀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1985-1986年)、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1994年)、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年)、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年)研究、講學。1991年起,在指導博士生工作中開闢“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研究方向。1997年,倡議建立“中國海洋人文社會學”。2004年,倡議並獲準在廈門大學博士學位授權歷史學一級學科範圍內自主設定“海洋史學”二級學科。
有關中國海洋史的著作有:《明清沿海社會與海外移民》(1997年)、《閩在海中追尋福建海洋發展史》(1998年)、《東溟水土——東南中國的海洋環境與經濟開發》(2003年)。點校《西海紀游草》(收入《走向世界叢書》,1985年)主編《海洋與中國叢書》(8冊,1998——2000年,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12冊,2003——2006年)、《長共海濤論延平——紀念鄭成動驅荷復台34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內容簡介

《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是我對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的一些思考和研究,大部分是近十年間陸續寫成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陸海兼具的國家,沿海民間和地方社會走向海洋的活動持續不斷,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相當長的歲月里,海洋發展停滯在地方、民間的層次,不是國家發展的主要指向。從周秦到隋唐,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在黃土高原,以農為本奠定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地位,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盛世偉業,同時也養成依戀黃土地的社會心理和思維偏向。即使宋代以來因時局的變動和經濟重心南移,國家向外用力的方向傾斜海洋,開闢出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動過鄭和七下西洋的遠航,也被視為一時權宜之計,而非根本性的選擇。以致明清之際鄭成功以海洋為根本,“與紅夷(荷蘭)較雄雌於海上”,收復台灣入版圖,度被抗清的愛國志士誤解,指責他“生既非智,死亦非忠”。在傳統陸地思維定勢的作用下,中國海洋發展的歷史一再被忽視、曲解和誤寫。

目錄

第一篇 海洋發展與海洋人文社會科學
人海和諧:新海洋觀與21世紀的社會發展
倡議建立中國海洋人文社會學
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磨合
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起與學科建設
論海洋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
海洋的概念與中國海洋發展
海洋文化研究與海洋文化建設
中國海洋史與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中國的現實思考
第二篇 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與海洋史學
中國需要自己的海洋社會經濟史
關於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的思考
海洋迷失:中國史的一個誤區
海洋人文類型:21世紀中國史學的新視野
海洋世紀與海洋史學
從涉海歷史到海洋整體史的思考
宋元泉州與亞洲海洋經濟世界的互動
明清海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16世紀東南中國與東亞貿易網路
中國船上社群與海外華人社群
禁菸運動中的粵海關與沿海貿易——英國收藏的豫堃致林則徐咨文考釋
道光朝中西貿易的變化及其影響
第三篇 明清海洋史研究
明代倭亂前的海上閩南與葡萄牙(1368-1549年)
葡萄牙人Chincheo貿易居留地探尋
17世紀海峽兩岸貿易的大商人——商人Hambuan文書試探
籍貫分群還是海域分群——虛構的明末泉州三邑幫海商
鄭成功與明末海洋社會權力的整合
跨越海洋的傳奇——琉球久米陳氏家族史研究
洋商與大班——廣東十三行文書初探
洋商與澳門——廣東十三行文書續探
林則徐的海洋觀與香港
林則徐與台灣
徵引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