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須劉氏宗祠

濡須劉氏宗祠

濡須劉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劉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從目前現有的資料中,濡須劉氏宗祠在劉氏宗族中,有多處版本。第一個是內洋光裕堂;其二為贛州信豐光裕堂;其三為湖南漣源市楊家灘俗稱楊市,是湘中地區有名的千年古鎮,老劉家是楊家灘劉氏的祖居之地。無為濡須劉氏,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尋求發展、尋出路、創事業人群越來越多,濡須劉氏宗祠劉氏光裕堂已不僅僅局限於無為縣當地,已涉及台灣、江西、廣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已呈方興未艾之勢!2012年10月《濡須劉氏光裕堂》第七次續修。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光裕堂

劉先銀 題寫匾額 劉先銀 題寫匾額

濡須,今安徽巢湖市無為縣之區域也。經數次多方尋根問祖,於當地宗親處尋劉氏光裕堂露字號族譜一份,此譜於民國十年六修,全卷分32冊,1949年戰亂有宗親至台灣時帶走其中12冊。譜序由清光緒恩科舉人、浙江鹽大使、姻親方澍所書。譜載 濡須劉氏乃劉楚之後,唐齊國公劉沼生三子,長子劉楚,為光州大都督、沛國忠簡公。忠簡公生六子,“翱、翔、翎、蛡、翊、豳”, 劉蛡字依仁,唐同光元年翰林承旨學士,是為遷休邑(徽州府)之始祖,休邑今之安徽休寧縣。其後人劉希禹生三子,長子文,字千一,為我濡須始祖。次子榮,字千二,從姑熟(今安徽當塗一帶)。三子滕,字千三,從龍舒(今安徽舒城一帶)。自濡須始祖千一公始,吾劉氏世居於無為南門一字城,期間有明御史、湖廣巡撫劉侖,工部主事劉汝佳等名吏。按“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派文,至“先”輩已二十世矣!

通讀族譜,尚有不清楚之處:

1.劉沼之前譜上無記載,一說為劉邦之後,一說為劉交之後。也不清楚光裕堂何時立,來由何處,也很少有資料介紹光裕堂。

2.劉依仁至劉希禹中間斷代不清,其居於休邑,是不是能確定為今天所說的安徽休寧。一直以來,有說來自江西婺源、或江西吉安、或江西武寧等,是不是在休寧與濡須之間有個過渡?

3.劉文,千一公遷至濡須具體年代不清。

經數世, 濡須劉氏歷經朝代更迭,特別是近代抗日戰爭、國內戰爭,但其群居地相對固定,主要分布有三種情況:

一支仍居於安徽無為縣一帶,遍及鳳凰井、王家渡、南門等處。曾有一支去台灣。1954-1966年眾所周知原因,一支外遷至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安徽省宿松縣等處,其中一支後由華陽遷至江西省彭澤縣棉船鎮(奇福公、奇懷公等),奇福公傳至十九世西坤公,其後人現移居至廣東珠海。

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尋求發展、尋出路、創事業人群越來越多,濡須劉氏光裕堂已不僅僅局限於無為縣當地,已涉及台灣、江西、廣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已呈方興未艾之勢!

4.西坤公自小移居江西後,一直念念不忘故土之情,常提及諸如西斤、先德等兒時夥伴,每每與我們談起先祖“劉都督”“黃金頭”等雅事,喜不自禁。其於1989年回鄉省親,1996年辭世前仍經常談起,對家族族譜了解不深的遺憾!2008年我至當地尋根,也偶遇西斤及先德後人,不免有些傷感父親的早逝!由於時間關係對族譜沒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疏理,沒有與當地宗親進行廣泛交流,寫此文僅為讓更多的劉氏宗親了解光裕堂,了解 濡須劉氏,光大我族!特別是本族宗親能知木本水源,無負祖輩蔭護,無負父輩培育。也深切希望本族賢達仁心之士,秉承六修族譜之善意,不使之敦本而收族,結我族人,秉筆篡修, 濡須劉氏必將生生不息,人才輩出,發揚光大!2010年8月6日,宗親於無城聚首共謀,成立了以劉名福為理事長的“建祠續譜理事會”。

無為濡須劉氏

劉邦的妻子-呂雉 劉邦的妻子-呂雉

無為縣劉氏和中國劉氏一樣分支較多,讓人很難理清。由於父親的家庭觀念很強,讓我們對家族傳延曆史充滿了好奇,雖然我們這支劉氏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安徽省無為縣棗郭樹遷到了江西省彭澤縣棉船鎮光明村,從一家、兩家到現今的幾十、幾百家,但是對劉氏無為的發源地充滿了敬畏之心絲毫未減。偶然的機會,讓我發現同樣充滿了對無為劉氏好奇的人不僅僅是身邊的人,還有不認識的陌生的遠方網友和千里之外的宗親。發源地也可上推到徽州休邑(今安徽省休寧縣)及山西。

中國的劉氏名人輩出,自堯開始,從遠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劉勝,再如唐開國丞相劉文靖、宋九江太守劉戢、明湖廣巡撫劉侖、劉汝佳等等。據說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譜就屬大漢劉氏,既源於幾百年的皇族血脈,又源於劉氏名人文化的反覆衝擊,其實每個家族、每支血脈,只要鍥而不捨的上延必然有其輝煌與傳承。關鍵你是否有所領悟,與漢、唐、宋、元相比,自明清開始,有點失落的是本支劉氏,不僅是外人不予知曉,就連很多族人也是不甚了解,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水因其源,木因其本,希關心本族人士或族內賢達人士一同研究、探討,即使有文化或族源的偶爾斷層,只要本族人士齊心協力、攜手共進,定不能阻我濡須劉氏(光裕堂)之發展。

譜序由清光緒恩科舉人姻親方澍所書 譜序由清光緒恩科舉人姻親方澍所書

清乾隆二十二年 族人劉宗昌、劉宗相之記載

2013年正月初六濡須光裕堂接譜圖冊 2013年正月初六濡須光裕堂接譜圖冊

“五一”期間,名福宗親將本族族譜拷貝,經查清乾隆二十二年

族人劉宗昌、劉宗相之記載,可知本族脈絡。由於劉邦之前的譜系非

常清楚,均有很多介紹,下面就本支情況整理如下:

劉邦----劉恆(漢文帝)---劉啟(漢景帝)---劉勝(中山王)---劉衍(關內候)---劉穎(御史中丞)---劉義禧(太尉)---劉文謙(大司徒)---劉宏基(燕國公)---劉(穉ti)(諫議大夫)---劉藩(洛州州判) ---劉壯(大鴻臚)---劉昱(戶部曹戶)---劉璩---劉思道、劉至道(楊州都督)

劉至道生汾(戶曹)、洙(兵曹)、沼(齊國公)

劉沼生楚(光州大都督)、棼、 埜ye(同野)

劉楚生 翱、翔、翎、蛡 、翊、豳六子

字依仁,唐同光元年學士,休邑始祖,其生子澄司、業司。

劉業司生四子,戢(九江太守)、順(太尉)、銑、振(同知)

劉振生三子,靖(縣丞)、端(轉運使)、竦(賀州州判)。

劉端生子倞傑,倞傑生六子,晏(四川學政)、升、明、晟、暹、希禹。

劉希禹生三子,長子文,字千一。次子榮,字千二。三子勝,字千三。

礽孫réng sūn為第八代孫。有分派的,故用藍色表示為本支傳系。

譜序:劉邦(漢高祖)——76劉恆(漢文帝)——77劉啟(漢景帝)——78劉勝(中山王)——79劉貞(陸亭候)——80劉昂(沛侯)——81劉碌(漳侯)——82劉戀(沂水侯)——83劉英(欽陽侯)——84劉建(安國侯)——85劉哀(廣陵侯)——86劉憲(膠水侯)——87劉舒(祖邑侯)——88劉信——89劉賢——90劉顯廷——91劉願——92劉金——93劉成——94劉衍——95劉修仁——96劉誼(一作劉彝)——97劉元明——98劉穎(御史中丞)——99劉義僖------100劉文靖(靜)唐朝開國功臣,丞相-------101劉(穉ti)-------102劉蕃(洛州州判)-------103劉君復-------104劉壯(大鴻臚卿)-------105劉昱(戶曹)------ 106劉璩-------107劉思道\ 劉至道------108劉千(少師,楊州都督)-------108劉汾\劉洙\ 劉沼(齊國忠簡公)--------109 劉楚(光州大都督)\劉棼\劉埜ye-----110劉翱\劉翔\劉翎\ 劉蛡,唐同光元年大學士,轄貴池及徽州一帶,遷休邑之始祖\劉翊\劉豳------111劉澄司\ 劉業司-------112 劉戢(九江太守)\劉順(太尉)\劉銑\劉振(同知)------113劉靖(縣丞)\ 劉端(轉運使)\劉辣(賀州州判)------114劉瑾------115劉倞傑------116劉晏(四川學政)\劉升\劉明\劉晟\劉暹\ 劉希禹------117 劉文(號千一,我濡須始祖)\劉榮\劉勝------118劉克良\劉克恭\劉克敬-自 劉侖及以後,有待整理。

自劉文始遷祖後,劉氏世居無為一字城,每每祭祖須至徽州休寧劉氏總祠。至濡須四世祖劉侖,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 監察御史(明朝設13道御史共110人,分區掌管,又稱巡按御史,官位不高,權勢頗重),後遷南通政司參議、太僕寺少卿、庚申湖廣巡撫。其視濡須劉氏族興丁旺,故創立“光裕堂”,本光前裕後之意。派文由劉侖侄輩劉汝佳(明工部主事)所立,並自汝佳公孫輩從“廷”開始立序。

劉氏宗祠圖冊 劉氏宗祠圖冊

《濡須劉氏光裕堂》續修族譜序

光陰荏苒,我濡須劉氏光裕堂,自嘉靖年間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共續修家譜六次。恰逢政通人和,國家昌盛,第七次續修宗譜乃光裕堂劉族之夙願。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

譜載,劉千一是吾光裕堂始祖,南宋末年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至明朝更為鼎盛,嘉靖年間都堂劉侖創建吾族光裕堂,後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劉氏宗譜。此譜於民國十年(1921)辛酉年六修,譜序由清光緒恩科舉人、浙江鹽大使、姻親方澍所書。濡須劉氏乃劉楚之後,唐齊國公劉沼生三子,長子劉楚,為光州大都督、沛國忠簡公。其立序曰: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

泱泱劉氏,華夏望族,當代全國姓氏位列第四。神州大地,歷代劉氏名人輩出,自堯開始,從遠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劉勝,再如唐 開國丞相劉文靖、宋九江太守劉戢、明湖廣巡撫劉侖、劉汝佳等等。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譜就屬大漢劉氏,既源於兩千多年的皇族血脈,又源於劉氏名人文化的反覆衝擊。諱祖劉邦,起於彭沛。漢武鼎盛,光武中興。西漢有劉安,西晉出劉琨。三國劉備起於青徐,南朝劉裕起於江南。北漢劉崇,據守太原;南漢劉隱,占領兩廣。匈奴劉氏,源自漢匈聯姻。劉曜長安創前趙,劉淵離石建前漢。劉屈丐朔方立大夏,國祚不長,亦甚光彩。念我祖建功立業,滅秦興漢,開趙立夏,改晉立宋,南北復漢,薪火相傳。於是乎,漢族正統,華廈主流,皆劉氏先祖之功。鹹頌我祖,何等輝煌。

誠然,每個家族、每支血脈,只要鍥而不捨的上延必然有其輝煌與傳承。觀今覽古,修譜乃上承先人之志,中尊族人之意,下啟後人之心。吾氏光裕堂宗譜自六修延今九十一年矣。光裕堂劉姓子孫經歷時代的演變,支世綿延,代有聞人。家屬繁茂,族風淳樸。喜逢和諧盛世,我族之賢者,不忘祖德,鍾情譜事,倡為續修,此乃賢達之舉世。籍此之際,願吾氏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億萬斯年,永葆其昌。是為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 壬辰年金秋 劉先銀 於首都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