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語言翻譯卷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語言翻譯卷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語言翻譯卷》,作者:程祥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本書是對過去30年澳門研究學術成果的系統梳理和總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語言翻譯卷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語言翻譯卷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是對過去30年澳門研究學術成果的系統梳理和總結,《文選》分社會卷、行政卷、政治卷、法律卷、基本法卷、經濟卷,教育卷、語言翻譯卷、文學卷、文化藝術卷、歷史卷和綜合卷,共12卷,每卷一冊或多冊。語言翻譯卷是論述澳門語言和翻譯問題的著作選集。所選文章涉及日常生活、學術研究、教學工作、政府行政等各方面,主要反映了不同種類的語言及方言在澳門這座語言之城交流、傳播、套用的情況及由此而導致的問題,並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本卷文章的作者絕大多數都在澳門生活或工作,是語言翻譯生活的實踐者,深切了解澳門語言翻譯的現狀,其文章真實地反映了澳門的情況。

作者簡介

程祥徽,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香港大學哲學碩士;曾任青海民族學院教授,澳門大學(及其前身東亞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中文學院院長,澳門語言學會創會會長及現任會長、澳門寫作學會創會會長及名譽會長、澳門社會科學學會監事長、中國社會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多個學術社團顧問、澳門《九鼎》月刊總編輯;澳門回歸前曾任澳門政府文化委員、澳門語言狀況關注委員會委員、澳門政府法律翻譯辦公室顧問等,北京市政協第九、十一屆委員。已出版著作有《漢語語音》、《漢語風格淪》、《語言風格初探》(香港、台北)、《語言風格學》(大陸簡化字版)、《語言風格》(香港繁體字版)、《繁簡由之》(香港、台北)、《語言與溝通》、《中文回歸集》、《中文變遷在澳門》、《現代漢語》(與田小琳合著,香港、台北)、《程遠詩詞》初編、二編、三編、四編(《泛梗集》)等,並主編《澳門語言論集》、《語言風格論集》、《語言與傳意》、《方言與共同語》、《語體與文體》、《港澳通用國語教材》(與劉照雄雙主編)等。
·查看全部>>

目錄

第一篇歷時語言類
澳門開埠前後的語言狀況與中外溝通劉羨冰/003
《澳門記略》反映的澳門土生葡語語音面貌胡慧明/010
論貢沙維斯著作中清代官話的語音現象朱斌/034
清代中文檔案中的澳門漢語辭彙現象黃翊/063
從Avo-gong說起——對澳門語話劇中澳門語的透視汪春/086
第二篇粵語研究類
廣州話和漢語史研究蔣紹愚/103
淺論港澳新詞語的產生與使用龍裕琛/114
音節繁冗曳長夾纏——澳門的音譯地名老志鈞/145
粵語的“據由”助詞初探丁思志/150
粵方言字的最佳化鄧景濱/160
第三篇翻譯理論類
澳門翻譯的歷史與現狀張美芳王克非/175
翻譯的神話與語言的政治吳志良/188
試論翻譯對中葡文化交流的影響孫成敖/210
是“兩道手”還是“接力賽”?是“解構”還是“重構”?
——龐德《神州集》的再思考楊秀玲/216
翻譯風格與翻譯單位、標準和方法王德春/228
璀璨的中華文學遺產通過翻譯煥發出現代主義異彩
——美國詩里的古典漢詩楊秀玲/235
葡萄牙語與漢語稱謂形式芻議崔維孝/249
從澳門的法律翻譯看如何處理不同文化異質同構現象李長森/258
澳門葡文法律中譯用詞研究龍裕琛/269
第四篇語文教學類
甲骨三題冼為鏗/319
澳門早期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及其特點趙永新/325
澳門地區國語(漢語)教學特點初探許亦峰/335
教授葡國學生學習中文的一些體會鄧思平/343
對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的漢語(國語)教學方法俞翔/348
第五篇語言生活類
談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中文使用問題冼為鏗/357
論港式中文黃坤堯/363
詞尾“性”在現代中文的濫用老志鈞/374
從命名看澳門土生葡人的文化特徵黃翊/386
學好葡語為我所用魏美昌/400
澳門多語多言現象的文化語言學思考楊啟光/408
跨文化傳意中的幾個問題盛炎/417
港澳博彩用語研究邵朝陽/429
澳門街道名稱的文化內涵祝秉耀/500
第六篇風格語體類
風格的要義與切分程祥徽/509
語體風格問題的思考丁金國/522
論現代漢語語體的互動鄧駿捷/538
澳門公文與內地公文的比較研究陳合宜陳滿祥/553
從實例看澳門公文的流弊與規範張卓夫/603
第七篇政策規劃類
澳門的三語流通與中文的健康發展——兼評CHINGLISH程祥徽劉羨冰/611
語言規劃與澳門的社會語言調查王培光/623
法律中譯與中文法律體系之意義譚劍虹(GoncalodeAmaranteXavier)/633
一項引人注目的語言計畫——讀《澳門語言論集》札記畢謹暢/640
語言規劃的回顧與前瞻——兼談澳門語言學會對語言規劃工作的貢獻譚汝為/646
澳門的中文回歸之路——兼讀《中文變遷在澳門》郭濟修/654
附錄
澳門語言學研究回顧與思考程祥徽邵朝陽/665
語言學文獻目錄程祥徽王卉/675
·收起全部<<

前言

澳門是一座語言之城。在土地不足3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萬的濱海小城,流通著許許多多語言和方言。有人稱它是“語言拼盤”,有人稱它是“語言博物館”。在澳門,流通量最大的語言至少有三大語種(漢、葡、英)、五大方言(粵、閩、吳、客家、國語)。漢語流通量大,英語流行面廣。英語迅速加大流通量與賭業開放、大量操英語的企業和人士湧入小城、城市國際化程度提升的新形勢相適應。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必要時使用葡語,葡語也是正式語文。澳門實行中文與葡文並存的官方語言制度,但不實行(也不應該實行)事事皆用雙語即所謂“雙語化”政策。回歸前澳葡政府推行的公務員必須是雙語人的“個人雙語政策”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被否定,“社會雙語政策”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粵語是口語交際的主要方言,粵語與其他方言的差異很大,但方言的分歧不構成社會的分裂,各種方言統一在書面形式的國語(即語體文)之下。國語享有國語的地位,是國家統一的象徵,正被越來越多的澳門人學習掌握。人少地小語言(方言)多,產生許許多多“語言問題”。中文獲取官方地位的問題曾被列為過渡期的三大問題之一,而且貫穿在其他兩大問題中,即“法律本地化”、“公務員本地化”都有賴“中文官方地位”的確立;至今語言使用問題還有待解決,尤其是在立法、司法、政府公文寫作等方面,人們希望這類檔案能用市民看得懂、聽得明、最好具備中國民族風格的漢語文表述。目前,法律語言、公文語言仍然附著大眾所不能接受的“葡式中文”的幽靈,人們強烈要求儘快加以清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