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運河

潼南運河

六萬人修了三年缺電逼出一條河運河修建歷史運河簡介潼南運河,中國第二大運河,位於重慶市潼南縣新城北面的桂林街道辦事處境處,是潼南三塊石電站的引水河,長15公里,寬110米,呈至西向東流向。運河北靠群山。

紅旗渠精神再現

三塊石大壩涪江蔬菜基地運河潼南縣城 三塊石大壩涪江蔬菜基地運河潼南縣城

有遠近聞名的八面山十里桃林;南鄰全國著名無公害萬畝蔬菜基地;西接三塊石大壩,東進潼南新城,運河上有十幾座人行天橋,兩岸散布村落,真可謂小橋流水,連綿青山,無際菜園。是一處難得的休閒旅遊聖地!

運河今已三十歲

潼南運河位於該縣桂林壩,長15.2公里、寬110米、梯形斷面、高10米,每秒最高流量280立方米,自西向東流。記者看到,河裡浪花翻湧,北靠群山,南鄰全國著名的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西接涪江三塊石大壩,東進潼南新縣城蓮花寺電站。運河上修13座人行天橋,兩岸村落散布,小橋流水,青山連綿,菜園無際。

運河上有十幾座人行天橋 運河上有十幾座人行天橋

潼南縣原縣長李仁守介紹,潼南三塊石電站1979年9月1日發電,運河已運行30年,擔負發電、灌溉、防洪、航運等多方面功能。李仁守說,潼南運河建成就已確定為西南第一大運河。船隻設計通行能力500噸。30年來,運河是兩岸上十萬人趕場、運輸主要通道。

運河修建歷史

缺電逼出一條河

潼南最初僅一座三百千瓦的電站。沒電,全縣數十萬畝稻田常年乾涸。李仁守說,1976年前,縣裡曾兩次集中上千人集中到涪江邊打石頭,備修電站。後因文革擱淺。

1976年6月18日,潼南縣委形成修建三塊石水電站決議。時任常委李仁守任第一副指揮長。四川水利廳專家組現場勘察,決定採用築攔河滾水大壩、混合式長引水渠方案。

李仁守說,當時也考慮過壩後式和短引水式發電方案。因壩後式建電站需洋機器等大型設備,施工專業度要求也高,只得放棄。如採用短引水方案,據地形落差只能在涪江右岸,但右岸地下發現石膏層,無法修建廠房。因此,最後決定在涪江三塊石築滾水大壩,在左岸平壩上依山修建15.2公里長引水渠,至蓮花寺修建廠房發電。因攔斷涪江,引水渠兼具航運功能,船隻設計通行能力500噸。

六萬人修了三年

三塊石電站1977年12月6日開工。50歲以上潼南人都記得,修建運河時上下30里、左右5里內熱火朝天。

動工前,潼南縣委向全縣人民及在外軍、工、乾發出公開信,號召出力出錢。運河及大壩被劃成若干工段,全縣3000多個生產隊,輪流派勞動力,自帶工具、被褥和一伙食,按軍事編制,到指定工段勞動。

潼南臥佛鎮河口村丁志楷說,接到生產隊安排,30多個社員帶著鋼釺、箢篼、鋪蓋、鹹菜等,步行一天趕到工地。沿途幾乎全是來來往往的民工。丁志楷記得,運河兩側上下30多里,沿線密密麻麻都是人。掘河道,築護堤,大家揮釺放炮,肩挑背磨,夜晚燈火通明,通宵加班。

李仁守說,全縣壯勞力都參加,短的兩三個月一輪換,長則一年半載不回家。電站1979年9月1日發電前,高峰時工地聚集6萬多人,最少也有4萬人。

完全由人力修建而成 完全由人力修建而成

紅旗渠精神再現

如今,潼南人人知道“自力更生、團結協作、敢創第一”的三塊石精神。李仁守說,一個小縣、窮縣,自力更生建起1﹒44萬千瓦的電站,何等艱難。

方案確定後,潼南自行設計、施工。縣裡凡會點技術者都被抽調參加測量、施工、質檢等。沒錢買壓路機,大夥就用水泥鋼筋鑄出10多噸重的大滾子,在大堤上推動來回碾壓。

建運河要閘門,當時最近的是四川夾江產閘門,一是沒錢,二是一道閘門重20多噸,有錢買也運不回來。於是,縣裡一位鄧姓師傅被派去學習,回來自己買鋼板設計製造。後來人們都叫他鄧閘門,本名反被人忘記。李仁守說,大家想了許多土辦法。比如,巴桿吊裝法,土法抽模設計水輪機頁片等。

整個工程開挖、安砌土石方達447萬立方米,均靠民工用鋼釺一點點摳,肩挑背扛而成。200多民工致殘,35名青壯年犧牲。時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的趙紫陽來到運河,稱讚三塊石精神是紅旗渠精神傳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