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彩

潮州彩瓷是指潮汕地區瓷器彩繪的通稱,因創始於潮州,故稱“潮彩”。潮彩的歷史從廣義上來說是自唐宋開始的。

潮州彩瓷是指潮汕地區瓷器彩繪的通稱,因創始於潮州,故稱“潮彩”。這裡所言“潮州”系廣義的歷史範疇,既指今之潮州市(含饒平、潮安二縣及楓溪、湘橋二區),也可指稱從前的潮州府(涵蓋今之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及梅州市所屬的大埔、豐順兩縣)。後者雖不屬現行政區體系,但在國內外某些人群中,習慣上仍以“潮州”來指同一文化類型的區域,這個區域也稱潮汕地區。
潮彩的歷史從廣義上來說是自唐宋開始的。明代瓷器盛行青花,清代則流行粉彩。這兩種彩瓷形式支配著潮州瓷器裝飾工藝的地位。潮彩就是在這兩種工藝基礎上逐漸發展的。清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穩定恢復,使潮彩釉上彩繪有了較大的突破。以套用釉上彩繪工藝為主而言,則是自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開始的,至今已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其時潮彩的彩繪工藝得到迅速發展,尤以粉彩的套用承前啟後。後來,為迎合國外市場的需求,開始採用進口顏料,並按西洋畫法進行彩繪,潮人稱之為“洋彩”,後改稱“新彩”。釉上新彩顏料的套用、發展在潮彩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清末民國初期,潮州畫壇上山水畫和花鳥畫盛行。一專多能的民間畫師參與瓷器的彩繪以後,潮彩瓷畫受中國畫的影響,瓷畫與紙畫畫風漸趨一致。潮彩瓷畫既有工藝表現,又有筆墨韻致變化的趣味效果,其勾、皴、點、染、刷等技法無所不有,並著意畫面的空間處理,傳情取勝,虛實均衡,彩繪技法巧變多樣,色彩也更豐富。同時瓷畫上的款識、書法、也借鑑中國畫之藝術處理。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潮彩精品參加全國工藝品賽會及後被選送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獲得高度評價,潮彩自此聲名更加遠播。
解放後,潮彩藝術也和其他的民間藝術一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一批老藝人精神抖擻,飽含激情地投入到潮彩瓷畫的創作中去,他們的許多作品具有時代風貌,煥發著耀眼光彩。新生的創作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成長。新中國培養的潮彩彩藝術人材逐漸成為開拓創新的主力軍。他們普遍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繪畫基本功,瓷畫創作表現形式日趨多樣,瓷畫彩繪探索也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以後,潮州陶瓷得到蓬勃發展,潮彩瓷畫藝術創作迎來了奼紫嫣紅、百花爭艷的春天。潮彩瓷畫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的審美情趣,借鑑西方時尚藝術,創作觀念不斷更新,作品題材與藝術表現形式更加豐富。連年來,潮彩佳作不斷湧現,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需求,以及人們的審美要求的不斷變化,潮彩藝術也與時俱進,從構圖清雅大方逐漸到構圖飽滿,從具有中國畫風味到色彩豐富,流金溢彩,金碧輝煌。近幾年,隨著陶瓷工藝技術和裝飾藝術的不斷發展,陶瓷裝飾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也給潮彩藝術的創新開闢了新的天地。潮彩藝術在繼承發展過程中,經過歲月的演變磨合,潮彩呈現了新圖式、新格調,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推廣,如貼花、噴彩、印彩、堆彩、堆金、腐蝕金彩、漆彩及綜合裝飾工藝的運用,為潮彩的不斷豐富增添新的內涵和新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