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

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

《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是由美國作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所著,於2013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將為我們開啟一段潛意識探秘之旅。這是一場關於潛意識的心理學盛宴,一部真正的集大成之作,讓你在作者幽默的語言與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與故事中揭開行為背後的秘密。這本書能夠幫助你發現潛意識的積極作用,告訴你該如何與朋友、陌生人、配偶、同事、老闆互動,同時它也將會顛覆你認識自己的方式。

基本信息

書名: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
ISBN:978-7-5153-1492-1
著者:(美)列納德·蒙洛迪諾
頁數:232頁
出版時間:2013.5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

內容簡介

我們常常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背後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但是,我們從未考慮的是,其實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行為背後實際上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與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和《大設計》的頂尖物理學家蒙洛迪諾,將為我們開啟一段潛意識探秘之旅。
這是一場關於潛意識的心理學盛宴,一部真正的集大成之作,讓你在作者幽默的語言與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與故事中一一揭開行為背後的秘密。這本書能夠幫助你發現潛意識的積極作用,告訴你該如何與朋友、陌生人、配偶、同事、老闆互動。《潛意識》必將徹底顛覆你認識自己的方式!
豐富而有趣的實例是本書一大亮點,你將會看到:
吸引男女結合的可能不是長相、氣質、家境或是肱二頭肌的大小,而是對方的姓;
人們購買洗滌劑可能僅僅因為外包裝的顏色;
人們為什麼更傾向於買可口可樂而不是百事可樂;
你可能會因為股票的名稱而選擇購買股票;
為什麼搭訕時輕輕碰一下對方,會增加成功幾率?
選舉歐巴馬總統,可能是因為他的聲音;
為什麼篤定的受害人在指認強姦犯時也會出錯;
公益廣告可能反而會增加人們的不文明行為
……

作者簡介

大家好,我叫列納德·蒙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27歲時我獲得了伯克利理論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我在加州理工學院(就是《生活大爆炸》里那群呆子所在的地方)做研究。
31歲時,我中了好萊塢的毒,裸辭後帶著自己寫的一個劇本和6000美金隻身來到洛杉機。6個月後,終於將劇本賣了出去,身上只剩110美元。接下來的幾年,我為許多電視劇寫過劇本,包括Hunter、Macgyver、 Star Trek(星際迷航)、Night Court……還有一些根本不想提的,我的潛意識已經讓我把它們都忘了!
2005年,我回到加州理工繼續教書。這是最令我驕傲的一段時光:我與老友霍金一同工作,合著了《時間簡史》(普及版)。與霍金一起工作是無比令人鼓舞的,不是因為他的名氣,而是由於他的勇氣和毅力。雖然與霍金的交流緩慢而費力,但我們樂此不疲,在2010年我們再次合著了暢銷書《大設計》。
好了,你們已經知道的太多了。最後,請記住我的名字(其實是很好記的),蒙-洛-迪-諾,多念幾遍就順了。

編輯推薦

繼《時間簡史》(普及版)、《大設計》之後暢銷書作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最新力作!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力薦此書!《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新科學家》等國外媒體,《三聯生活周刊》、新華社、《香港文匯報》、《參考訊息》等國內知名媒體爭相報導。
市面上許多通俗心理學書籍只是神秘化或者虛化“潛意識”的概念,本書則完全不同,是從科學的角度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潛意識”,以及潛意識是如何影響並控制人的行為的。

目錄

序 言
第1章新潛意識
潛意識是怎么影響我們做出重大決定的?
看不見的推手
潛意識≠通俗心理學
姓名決定你愛誰
可樂悖論
念名字選股票?
第2章思維的兩列火車
我們95%的事情根本不過意識,直接交給潛意識
潛意識主宰著你的精神活動
看得見的“盲人”
T少校的盲視病例
直覺可能更靠譜
神奇的“腦補”現象
第3章記憶與遺忘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記起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戳穿“人肉錄音機”
記憶為什麼會扭曲
記憶達人的煩惱
大腦是如何偽造生成一份“記憶”的
記憶為什麼會變得不靠譜
拯救沉沒的記憶
第4章社交中的潛意識
為什麼泰諾能撫慰一顆受傷的心?
提升你的社交智商
催產素的秘密
如何讓對方不自覺說Yes
解剖你的大腦
第5章 潛意識讀人術
看人的眼睛就知道誰是真正的老闆
潛意識暗示的力量
為什麼說蒙娜麗莎沒有真正在笑
泄露你身份的小動作
神奇的非語言交流
第6章以貌取人
怎樣爭取選票、約會女孩子,或吸引一隻雌燕八哥?
聲音低沉的男人更受歡迎
聲音也能改變仕途
神奇的觸碰效應
為什麼容貌會改變大選結局
外貌到底有多重要
第7章人以群分 物以類聚
林肯、甘地和切·格瓦拉的共同點是什麼?
種族歧視根深蒂固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
做到客觀公平到底有多難
如何消除潛意識偏見
第8章 內群體和外群體
“果粉”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我們為什麼更偏愛自己人
不公益的公益廣告
盲目的歸屬感
第9章 感覺
為什麼從高處墜落與挑逗的微笑、黑絲睡衣的效果是一樣的?
安慰劑效應
“情緒錯覺”的圈套
感覺是潛意識替你做出的選擇
第10章自我
我們真的能夠相信那個經過包裝的自己嗎?
為什麼你會自我感覺良好
是什麼讓你做出非理性選擇
潛意識賦予我們的力量

精彩文摘

我們很容易接受這一觀點,那就是,人類的許多簡單的行為都是自發的、潛意識的,但問題是,究竟哪一種行為更複雜,對我們的生活的影響更大?潛意識是怎么影響我們做出重大決定的呢?我應該買哪一套房子,應該賣哪一隻股票呢?我是否應該雇用那個保姆來照顧我的孩子?這雙讓我忍不住深情凝望的眼睛,能夠保證一段長期而持久的戀愛關係嗎?
假如你們一家去年夏天去迪斯尼樂園度假了,現在回頭看,你可能懷疑自己腦子進水了:頂著35度的酷熱在人群中穿梭,只為女兒能在巨大的茶杯狀座椅里搖來搖去。但是回溯到最初,計畫這趟旅行的時候,你肯定已經衡量了所有的可能性,並下定結論,為了女兒臉上的笑容,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自以為知道舉動背後的原因,而且很多時候這份自信並不是空穴來風,可是,當那些未知的力量也在做決定或在你的行為里扮演著重大角色時,我們才發現根本不了解自己,每一天我們都對關於自我感受和選擇的問題自問自答,我們的回答常常都是有理可循的,但其實它們和真相南轅北轍。
我們可能會認為,肯定是因為想要挑戰自我,所以才接受了某份工作,而實際上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對更高的名望感興趣;你可能發誓說喜歡一個男人是因為他的幽默感,而實際上你真正喜歡的是他的笑容,因為這個笑容讓你想起了你的母親;你說你相信腸胃病醫生,因為她是一個優秀的專家,但有可能你真正喜歡她的原因是,她是善於傾聽的人。我們都有一套關於自己的理論,並堅信這套理論是正確無誤的,雖然很少被證實。科學家們現在已有能力在實驗室里驗證這套理論,結果證明,它們是如此驚人的不靠譜!
舉例來說,在關於洗衣液的實驗裡,參與者得到了三種外包裝不一樣的洗衣液,他們被要求在幾周內試用,並且選出最喜歡的一種。有一盒洗衣液的包裝是黃色的,另一個是藍色的,第三個則是藍色背景帶有黃色的水花圖案。實驗報告顯示,藍黃相間包裝的洗衣液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參與者們說出了這種洗衣液的種種好處,卻沒有人提及外包裝。對啊,他們提外包裝乾什麼?漂亮的包裝並不代表洗得乾淨,但實際上,只有外包裝不一樣,裡面的洗衣液都是一樣的。
我們通過外包裝評價產品,通過封面評價書的內容,我們甚至通過紙張光澤度來評價公司的年度報告。
在關於紅酒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英國超市的貨架上擺放了價格和乾度都相似的4種法國酒和4種德國酒。超市在貨架的頂端置放了一個音箱,隔天分別播放法國音樂和德國音樂。在播放法國音樂時,銷售的葡萄酒里有77%是產自法國的,而當播放德國音樂時,銷售的葡萄酒里有73%產自德國。很明顯,音樂影響了人們對葡萄酒產地的選擇,而當購物者被問到播放的音樂是否影響了他們的選擇時,只有七分之一的購物者回答是肯定的。
在關於絲襪的研究中,實驗參與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得到了4對完全一樣的絲襪,唯一的不同是4對襪子分別帶有4種淡不可辨的氣味。然而,實驗參與者們“毫無困難地找出其中一對襪子是最好的”,並說出了觸感、編織、色澤和重量上的區別。儘管其中一對沾染了某種氣味的襪子的評分遠遠高於其他的襪子,但實驗參與者們否認把氣味列為評分標準之一,而在250個參與實驗的志願者中,只有6個人留意到這些襪子被施與了不同的氣味。
“人們認為對一個產品的喜好是這個產品的質量決定的,但實際上他們對這個產品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其市場行銷。”羅傑爾說,“舉例來說,同樣的啤酒,用不同的方法來描述,或者被標上不同的商我們常常認為,在選擇手提電腦或者洗衣粉的時候,在計畫假期、選擇一隻股票或者一份工作、評論一個體育明星或陌生人、結識朋友甚至是陷入愛河的時候,我們都能掌控影響選擇的主要因素,而實際上,我們的想法離真相不能再遠了。結果就是,我們對於自身以及社會的許多基礎認知,都是錯誤的。
念名字選股票?
如果你在考慮是否投資一隻股票,那么在決定買進之前肯定會考察行業動向、經濟趨勢,以及這個公司財務方面的細節。在任何一個理性思考的人心中,公司的名字是不是容易念出來估計不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如果你讓公司名字的發音影響了你的投資決定,你家人肯定認為你神智不清。你可能還是有疑問,雖然信息的流暢度可能會影響人們對一道日本料理的製作難度的評估,但是流暢度真的會影響到投資這么重要的決定嗎?名字順口的公司真的比那些不順口的公司表現得更好嗎?
為了證明精明的華爾街投資者是否會歧視名字讀起來不順口的公司,研究者們蒐集了真實的IPO數據。正如下面的表格所示,投資者們確實更願意投資那些名字或者是代碼符號更順口的公司(以防“流暢度效應”同樣也適用於書和作者,請注意我的名字是多么的好發音:Ma-lah-di-nov蒙-洛-迪-諾 )。
研究者們還找到了其他影響股票表現的因素,可能與金融無關但是與人類心理有關,比如——陽光。心理學家們很久以前就得知陽光對人類的行為有正面的影響。舉個例子來說,研究者對一個購物中心餐廳的服務員進行了實驗,在隨意挑選的13天裡記錄下他們收到的小費以及當天的天氣情況。顧客們可能並不知道天氣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但是當外面陽光滿地的時候,他們在給小費的時候明顯會更大方。
那么這種驅使顧客們給更多小費的現象,會不會同樣套用在那些精明的交易員身上呢?再一次,這個猜想是可以被驗證的。當然,華爾街的交易大部分都是由遠在紐約之外的人操控的,但是,雖然投資者們來自全國各地,紐約城內交易代理商的交易模式實際上對整個紐交所股票表現都有著重大的影響。舉例來說,至少在2007年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之前,華爾街交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自營交易(大公司在用自己的資本做交易),所以,很多資金交易都是由那些有機會知道紐約今天是否陽光高照——也就是,住在紐約城裡的那些人所操控的。於是,麻薩諸塞大學的金融系教授決定找出紐約天氣與華爾街股票指數之間的變化關係。通過對1927年到1990年之間的數據分析,他發現艷陽高照和陰雲滿布的天氣都會影響到股票價格。
在關於陽光的研究里,如果說股票價格和天氣之間的關聯只是一個巧合的話,那么在其他城市的股票交易數據里,我們可能就找不到類似的關聯了。實際上,另外一些研究者們重複了這個早期研究——他們研究了26個國家在1982年到1997年之間股票市場的指數。研究肯定了這種關聯,根據統計,如果有一年只有完美的艷陽天,那么紐交所股票交易的市場收益率的平均值在24.8%,而當一年中幾乎都是陰雲滿布的天氣時,這個平均值只有8.7%。
我們都會做出個人、財務和工作方面的決定,我們在做出這些決定的時候都自信已經權衡了所有重要的、有影響力的因素,而且深知是怎樣得出最後的結論的。但是我們只能控制有意識的思考,所以信息是不全面的。我們對於自己、目標、社會的看法,都像是一個遺失了大半的拼圖,我們用猜測來填補這些空白,但是真相遠比我們所理解的更為複雜,也比我們用有意識的、理智的思維所計算出的結果更為精妙。
我們感知周圍環境,回憶過往的經歷,做出判斷,對事件做出回應——在這些所有的嘗試里,我們都被不自知的因素所影響著。在下文中,當我講述大腦潛意識的不同方面時,我們會見證更多的例子,會看到人類的大腦是怎么樣通過兩個平行的層面來處理信息的,我們會開始領悟到潛意識的力量。真相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是充滿活力的、有目的性的、獨立的,或許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的作用卻不可小覷——因為它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感受,以及回應整個世界的方式。
神奇的觸碰效應
如果你是應聘者,你握手時的態度會影響面試的結果;如果你是銷售人員,你和客戶眼神交流的程度會影響客戶滿意度;如果你是一位醫生,你的語調不但會影響病人對你的評價,也會影響到萬一出事了,他們起訴你的幾率;甚至是小小的觸碰都能提高你約會的成功幾率。
在讀高中的時候,有好幾次,我鼓起了全身勇氣去接近一個女孩,想和她約會。現在回想起來,那段經歷就像是我一直在出多項選擇題,而她只是回答“以上都不是”。隨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業餘時間讀非歐幾里得幾何學的男生是不太有可能成為 “校園明星”的。有一天,當我在圖書館找一本數學書時,誤打誤撞地找到了一本書——《怎樣和女孩約會》。我之前從不知道居然還有人寫過這方面的指導書,書里真的充滿實用的技巧嗎?
書中強調說,如果女孩和你不是非常熟悉——對我來說,我們學校所有女孩都是如此——那么你和她約會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如果你被拒絕了,不要介意。也就是說,你應該直接無視可能拒絕你的女孩的龐大數量,而要不停地邀請她們,因為雖然機會不大,但是機率法則注定終有一天你會時來運轉。由於機率法則很是我的菜,所以我相信堅持不懈是一種很好的人生哲學。我聽從了那本書的建議,當然,不能說我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是幾十年後,我驚訝地發現一群法國研究者如那本書所說地做了實驗,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得出了驚人的數據。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了一個能夠提高我約會成功幾率的方法。
法國文化有許多值得讚美之處,而且多數都與美食、美酒和羅曼蒂克有關。就羅曼蒂克而言,法國人被認為是尤其擅長此點,而且,就在上文中提到實驗中,他們居然試圖把它變成一種科學。場景坐落於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半島大西洋海岸邊的瓦訥市的人行道上,六月明媚的陽光灑下,三個年輕英俊的法國男人隨機找年輕的獨行女士搭訕。他們共接近了240位女性,對每個女性說的都是同樣的話:“嗨,我叫安東尼,我只是想說你今天真的很漂亮。我下午馬上就要去上班了,所以你介意把電話號碼給我嗎?稍後我會給你打電話的,咱倆可以出去喝一杯什麼的。”
如果該女士拒絕了他,他會說:“真糟糕,我今天運氣不佳。祝你心情愉快!”隨後,他會去尋找下一位女士。如果女士給了他號碼,他會告訴她這次搭訕完全是以科學之名,多數女性都會一笑了之。這個實驗的關鍵是:他們搭訕的女性中,有一半的女性會被他們輕輕地碰一下手臂,而另一半女性則沒有被觸碰。
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男人會不會因為這一下碰觸而提高成功的幾率?碰觸作為一種社交暗示,到底有多重要?在這一整天中,三個男人共問到30多個電話號碼。當他們不觸碰女士時,他們的成功率是一成,當他們稍稍觸碰一下時,成功率增加到兩成,這一秒鐘的輕輕觸碰就讓他們的受歡迎程度翻了一番。那為什麼被碰了一下的女士就更容易答應去約會呢?事實是,在潛意識層面,觸碰看起來有愛護和感情維繫的意味。
不像非歐幾里得幾何學,這個觸摸實驗大有實用之處,比如說,在一個有8個侍者參與的實驗中,侍者們在某些客人用餐快結束時,一邊問候他們“晚餐怎么樣”,一邊輕觸一下他們的手臂。結果,侍者從他們沒有碰觸過的客人那裡得到了平均占飯錢14.5%的小費,而從他們觸碰過的客人那裡得到的小費占飯錢的比率為17.5%。另一項研究證明在酒吧給小費也是同樣道理,60%的客人會在被觸碰後點侍者推薦的每日精選菜品,而沒有被觸碰的顧客只有40%的人會聽從侍者的建議。觸碰效應還在許多場合被證明有效:在夜店邀請單身女性跳舞,邀請人們在請願書上籤字,鼓勵大學生克服尷尬在黑板上當眾演算,在商場裡邀請匆忙經過的人們花10分鐘填寫調查問卷,在超市里顧客試吃後鼓勵他們購買產品。
你可能對這一切充滿了懷疑,畢竟,有些人在被陌生人觸碰的時候會退縮,有可能在以上我提到的實驗中,受試者也會退縮,但是積極回應的人的數量比他們的數量要多得多。想想這只是輕輕地碰一下,而不是撫摸或拉扯。事實上,當被碰觸的人之後被告知實驗詳情時,
通常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真正感覺到自己被碰了一下。
可能有人會問,喜歡輕輕碰別人一下的人更容易成功嗎?至於時不時輕撫下屬腦袋的老闆會不會更順利地經營公司,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伯克利大學一組研究員在20 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輕拍一下隊友的腦袋錶示祝賀的行為是一種很好的團隊互動方式。這些研究員們研究了籃球運動,因為這項運動既要求親密無間的團隊合作,又有複雜的碰觸動作。
調查發現,一個球隊成員之間 “頂拳、擊掌、撞胸、撞肩、胸口一擊、安慰般地拍拍頭、腰間擊掌、雙手擊掌、半擁抱和團隊擠作一團慶祝”的次數與球隊成員相互配合的默契有很大關聯,比如傳球給沒有被嚴密防守的隊友的默契、掩護隊友並讓其逃脫對方的緊密防守的默契、放棄自己表現的機會和隊友聯手得分的默契等。球員之間的接觸越多,球隊就越默契,贏球的機會就越大。

序言

1879年6月,美國心理學家、科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乘船從波士頓到紐約途中,金表遭竊。皮爾斯隨即通報了金表失竊事件,並要求所有船員在甲板上集合。他逐一詢問了所有的船員,仍未發現任何線索,經過短暫的徘徊之後,他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決定去猜測究竟誰是竊賊,即便他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去做。在做出猜測之後,皮爾斯深信自己已經找出了那個竊賊,他寫道:“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我轉了一圈,當我再次轉向這些船員的時候,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
皮爾斯信心滿滿地走向他所認定的疑犯,但是疑犯對控告予以否認,由於皮爾斯的指控沒有任何證據或者合理的理由,他無計可施,直到船停靠岸。靠岸之後,皮爾斯立即打車到當地私家偵探公司,雇用了一個私家偵探進行調查。私家偵探第二天在一家當鋪內發現了金表,在皮爾斯的要求下,當鋪主人對典當金表的竊賊做了詳細描述,毫無疑問,正是當初皮爾斯所懷疑的人。皮爾斯是怎么猜到竊賊的呢?結論是,一些本能感知指引了皮爾斯,也就是我們說的潛意識。
如果僅僅猜測就是故事的全部,科學家會認為整個事件就像在說“一個小屁孩告訴我的故事”一樣,但是5年之後,皮爾斯發現了一個用實驗測試潛意識感知的方法,是由心理學家E. H. 韋伯(E. H. Weber)於1834年發明的。韋伯將小物體放在實驗對象的皮膚上,每次放一個,每個的重量都有差別,目的是測試實驗對象能夠感知到的最小的重量差異。皮爾斯和他的學生約瑟夫·賈斯特羅(Joseph Jastrow)進行了類似的實驗(兩人互為對方的實驗對象),很明顯,他們是無法感知到重量的差異的,但他們還是要求對方儘量給出一個猜測,並為自己猜測結果的可信程度打分,最高為3分,最低為0分。兩個人給幾乎所有的猜測的打分都是0,然而,雖然他們很沒有信心,但超過60%的猜測都是正確的,大大出乎人意料。
隨後,皮爾斯和賈斯特羅又做了一些類似的實驗,比如比較光亮度略有差異的平面,並得到了相同的結論:雖然人們的意識沒有足夠確切的信息,做不出相應判斷,但是人們可以通過猜測得出正確的答案。作為該領域的首個科學論證,這一實例證明了潛意識具有某些意識所不具備的知識。
皮爾斯後來將潛意識這種獲取信息的能力精妙地比作“鳥兒的歌唱和飛行能力……潛意識對於人類的意義,就像歌唱和飛行之於鳥類,都是我們本能力量的最高表現形式”。皮爾斯還將此能力視為“內在光芒……若無這一光芒,人類早已不復存在,在生存鬥爭中毫無生存能力可言”。換句話說,潛意識所完成的工作是人類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個世紀以來,研究人員和臨床心理學家已經認識到了這樣的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豐富、活躍的潛意識生活,平行於我們的意識,並且潛意識也會對意識產生重要影響,但我們對其影響方式的準確測量還停留在研究的初級階段。
卡爾·榮格(Karl Jung)曾經寫道:“有一些事物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可以說,它們存在於我們意識範疇之外,但它們確實存在著……”這本書是一本有關潛意識影響的書,講述潛意識以及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為了真正了解人類的經歷,我們必須充分了解意識和潛意識這兩個概念,以及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我們是無法覺察潛意識的,但它影響意識體驗的方式卻是最基本的——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日常活動的意義,我們所做出的關乎生死的快速判斷和決定能力,以及我們在本能體驗中所採取的行動。
儘管人類行為中的潛意識部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已經得到榮格、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學家的廣泛研究,但他們所採用的方法諸如自省、外顯行為觀察、大腦缺陷研究、動物大腦的電極植入等,都僅僅給出了模糊和間接的信息。與此同時,人類行為的真正本源仍不明確。如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新技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大腦意識以外部分的理解,在這裡我們稱之為“潛意識世界”。這些技術的出現,使潛意識首次在人類歷史上有可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一門可以將大腦工作的細枝末節拼湊起來,觀察大腦內部的生理起源,更直觀地探尋人類的本能的科學。

媒體評論

將科學演繹得平易近人又充滿樂趣,蒙洛迪諾從不會讓我失望。
——史蒂芬·霍金
記住別在開會、上課的時候偷看《潛意識》,因為這是一本能讓你看著看著就忍不住笑出聲的書。
——克里斯多福·查布里斯,《看不見的大猩猩》作者
直覺不對勁,莫名受陌生人吸引……這些都是為什麼呢?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蒙洛迪諾在新著《潛意識》中揭示了潛意識的強大力量以及對人行為舉止的影響。
——新華社
雖然並非心理學家,蒙洛迪諾卻用這本新書充分顯示了一個嚴謹好奇的科學家和妙筆生花的作家觸類旁通的可能。
——《三聯生活周刊》
蒙洛迪諾在新書中寫道,大腦持續處理不計其數的知覺、感覺和想法,每秒處理大約1100萬比特的信息。大家只知道其中5%,另外95%在意識之外,即潛意識。
——《參考訊息》
幽默詼諧,引人入勝……輕鬆的科普內容,適合在沙灘上休閒閱讀、消磨時光;豐富的軼事趣聞,助你在飯局上舌戰群雄,妙口生花……《潛意識》一書主題清晰,表述有力,非常值得一讀。
——《俄勒岡人報》
作為理論物理學家,蒙洛迪諾成功拓展了通俗科普讀物的邊界:重新將潛意識的重要作用擺上了科學的台面,展示在公眾的面前,這一成果令人驚嘆……
——《經濟學人》
你確定你做出的選擇都是靠譜的、經過深思熟慮的嗎?讓蒙洛迪諾帶你一探究竟吧,他會讓你大開眼界、瞠目結舌的。
——神經科學家戴維·伊格曼
一本文字流暢、生動有趣又引人深思的旅行日記;筆者兼導遊:蒙洛迪諾;目的地:我們的潛意識領域,一片少有人涉足的蠻荒之地;你,準備好了嗎?
——克里斯托夫·科赫,加州理工學院認知與行為神經學教授
如果你喜歡《大設計》,你就會愛上《潛意識》。這本精彩絕倫的書不但讓神經科學變得可以理解,還把它打扮得相當迷人。看完本書,你會以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人。
——喬瑟夫·哈利南,《我們為什麼會犯錯》作者
物理學家、科普作家、好萊塢編劇列納德·蒙洛迪諾向讀者揭示了潛意識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作用。
——《新科學家》
這本讀了就放不下的書探索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兩個層面,著重介紹了潛意識的部分。《潛意識》匯聚了多年來的臨床研究成果,揭示了數個震驚學界的新發現,對想更加清楚地認清自己的讀者而言是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美國《書單》雜誌
一本必讀之書,引人思考,逗人發笑。蒙洛迪諾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理財、交友以及人際關係,都提出了深刻又發人深省的見解。
——傑瑞·韋伯曼,奧本海默基金(OppenheimerFunds Inc)首席經濟學家
《潛意識》顛覆了“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思維,做出明智而清醒的決定”這一老套的看法……它讓我們更加確信,大腦根本就不是“理智”的。
——《新聞周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