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歷史人物]

潘金蓮[歷史人物]

潘金蓮是貝州(恩州)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人,住在距離武家那村不遠的黃金莊。她喜歡及愛慕武植(武大郎),她父親經常接濟他,那年高中文舉後,她父親決定將女兒許配於他。兩人婚後和睦恩愛,前後育有四個子女。(潘金蓮原藉為潘家莊,為避潑污,後改名黃金莊)

人物生平

潘金蓮故居為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潘家莊(為避潑污,後改名為黃金莊),少女時代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是一位名門淑媛。她父親曾官拜貝州(恩州)知州,在故鄉開有染坊。

潘金蓮的丈夫武植,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群。家裡原本貧困,年輕時期到潘府上打工。因為品行端正且能幹,潘府上知名商人潘知州資助他學習。後因武值高中狀元,女兒金蓮對其產生愛慕,潘知州因此才將女兒許配於他。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之賢妻良母聞於鄉里。武植中年考中進士後,出任山東陽穀縣令,潘金蓮也是縣上名聲好的清官夫人。兩人育有四個子女,和睦恩愛。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偕老。

形象盡毀

受到污衊

黃堂說

武大郎少年貧窮,曾受好友黃堂資助。後來黃堂的家發生火災,黃堂想要投奔武植謀份差事。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卻始終不提攜他。黃堂一怒之下不辭而別。並在回鄉路上到處散播謠言以泄憤。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

很快傳遍各地,並傳到《水滸傳》作者耳中,寫進了書,將潘金蓮名聲盡毀,也給潘、武兩姓後人帶來災難:清河縣的潘家和武家幾百年來從不通婚。

王某說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縣誌記載,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經在山東陽穀縣做縣令,他少年時候的盟兄弟王某家敗破落,逃難到他那裡,希望看在多年情誼的面子上,給兄弟謀份差事。武縣令平時就樂善好施,對這位落於窘迫的兄弟招呼倍至。王某卻不知道武大郎已經暗中為其在原籍蓋房修屋,久不見武兄弟資助,便憤然離去。這一走不要緊,他卻遂生邪念,忘恩負義,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縣令惡意中傷污辱詆毀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過罪的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同流合污,武大郎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非但如此,就連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之名聲遭受玷污及恥辱,直至今日。

廣為流傳

從北宋到明朝,多年過去,流言蜚語非但沒有減少消失,反倒因為四處的流傳而更加被人“熟知”。再經過施耐庵在聞名遐邇的《水滸傳》中大肆渲染一番,更加使得夫妻二人的“形象”被中國人更多的“認識”。因有《水滸傳》,所以有後面的《金瓶梅》對潘金蓮的徹底“定性”。

沉冤昭雪

清河縣的縣誌也明文記載武大郎夫妻的真實一面,儘管乾隆皇帝也為武大郎立過碑。

《水滸傳》作者後人向武、潘建造像並寫道歉詩。潘建民說,凡是去過武植祠的潘姓人,都會拍下這組照片,一來敬佩《水滸傳》作者後人的勇氣,二來也告訴世人,潘金蓮是古今賢惠女性的典範。

藝術形象

潘金蓮被《水滸傳》和《金瓶梅》冤枉成惡婦蕩女的形象,原本是善良賢妻的潘金蓮在小說中被寫成了通姦殺夫的淫婦,原本是身長七尺文武雙全玉樹臨風的清廉縣令武大郎在小說中成了“三寸釘、枯樹皮”。

潘金蓮因《水滸》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里,她更躍為“女一號”。按書中所寫,《金瓶梅》此書名,一是說“金色的瓶子裡插著梅花”的意思,二是說由該書頭三號女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顯然後一說更為通順。《水滸》里的潘金蓮形象還比較單薄,《金瓶梅》里的潘金蓮卻是一個極其豐滿、極其鮮活的藝術形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