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小說家

潘金蓮@小說家

《潘金蓮@小說家》是一部具有後現代特徵的微電影。這部微電影惡搞了《水滸傳》中潘金蓮的故事,顛覆了原來文本的意義。後現代主義者就是要挑戰人們的習慣和長久以來形成的規則。藝術正是在這種誤用和破壞中不斷產生新鮮的美感,在被用濫的符號系統中殺出一條血路。該片表達了後現代主義者們渴望從平庸、刻板中突圍的美好願望。

劇情梗概:

文學青年潘金蓮夢想和偶像西門慶在橋上相遇,於是經年累月地等待西門慶出現。失業青年武二郎在打劫潦倒小說家施耐庵時,得知施耐庵在寫《大話水滸》,卻不會描寫女人,因施耐庵在《水滸》中對武松有極高讚譽,武二郎決定幫助施耐庵尋找三個女人,寄望於施耐庵在和女人的接觸中獲得創作的靈感。

他們先找到小時工孫二娘,卻被孫二娘的丈夫——幻想成為“土豪加富二代高衙內”的小偷張青拒絕。再找到社區廣場舞愛好者扈三娘時,又遭遇孫二娘和張青的洗劫,施耐庵被張青毆打至奄奄一息。
武二郎求助於精神病康復師王婆,被告知,只有潘金蓮可以救施耐庵一命。本片對《水滸》中潘金蓮故事進行了天馬行空般地解構和改寫,除保留人名之外,情節和人物形象均進行了很大程度的顛覆,是古代故事的後現代演義。

作品解讀:《後現代影像狂歡化的遊戲》

《潘金蓮@小說家》表面上是一部惡搞《水滸》的無厘頭喜劇,情節滑稽可笑,表演誇張,一點正經沒有,其實它表達的主題是嚴肅的,這也秉承了導演雷涌一貫的創作理念。這部片子每個人物都具有兩種身份,一種是現實身份,另一種是《水滸》人物身份。比如施耐安,第一種身份是現實社會一個正在寫《大話水滸》的潦倒小說家,第二種身份是《水滸》的作者施耐庵。

再比如潘金蓮,現實身份是一個名字恰好也叫潘金蓮的文學青年,第二種身份是《水滸》里的人物潘金蓮。武二郎,現實身份是失業青年,《水滸》身份是武松。張青,現實身份是小偷,《水滸》身份是武松的結拜兄弟。高牙內,是張青幻想成為的人物,現實身份是富二代加土豪,《水滸》身份是高俅的兒子,實際上張青具有四種身份。孫二娘、扈三娘、王婆、王矮虎都是如此。第一種身份是用來解構第二種身份的,用一個和經典故事完全不同的新故事來解構經典故事,這是後現代主義作者們經常採取的敘事策略。
這部短片建立在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上,這條線索是這部片子成立的關鍵,也是解構的核心,在《水滸》中施耐庵將將潘金蓮描寫成一個淫婦,據說施耐庵一生婚姻不順,因此仇恨女人。這部片子通過對《水滸》中諸多人物和情節的一系列解構,為潘金蓮正名,表達出這樣的一個意思,在一部虛構的作品中,作者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來決定角色的命運,因此我們應該從小說中跳出來看待這個現象。
標題中@是資訊時代使用率非常頻繁的一個符號,也是一個後現代符號,如果把潘金蓮@小說家,改為潘金蓮與小說家,那么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傳達的意思一目了然,但後現代主義就是要挑戰人們的習慣和長久以來形成的規則,藝術正是在這種誤用和破環中不斷產生新鮮的美感,在被用濫的符號系統中殺出一條血路。潘金蓮@小說家,看似不合邏輯、牽強附會,不可理喻,實際上表達了後現代主義者們渴望從平庸、刻板中突圍的美好願望。
施耐安、高牙內都使用了與《水滸》原著中不同的名字,就是為了讓觀眾從《水滸》中跳出來,明白這是一個當代故事,但套用了《水滸》的一些故事核心,後現代解構的策略就是對經典的顛覆,沒有經典就不存在解構。在片頭,當攝影師喊開始的時候,演員吳青松從平靜的表情向大笑的表情過渡,也就是在向潦倒小說家施耐安過渡,表示這部戲是拍出來的,是古代故事和後現代故事的嫁接。台詞和飛播字幕傳達出,對文人在當代資本市場的不受重視的失落,這部片子批判了當前社會重商輕文的沉重現實。遊戲狂歡過後,引發無盡思考,恰恰是後現代主義最迷人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