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藝林

14、論赫欽斯的高等教育哲學,《現代教育論叢》2000年第2期 17、感受“美國教育”的多樣性,《外國中國小教育》2005年第12期 89、論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人物簡介

男,1963年7月生,教育學博士,教授,華東理工大學高教所副所長。兼任《化工高等教育》常務副主編,《華東理工大學教育研究》主編。
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學者(IV,2005),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期刊分會理事,“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庫”入庫專家。
中國化工教育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華東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專家委員會委員,華東理工大學網路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文史與教育”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委員,高等教育學導師組組長,教育經濟與管理導師組組長,華東理工大學“教育教學教授會”成員。

學習背景

1998年9月- 2001年6月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原理博士研究生
1989年9月-1992年6月 西南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

工作簡歷

2001年12月- 華東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所長助理;教授,副所長
1994年9月-2001年11月 重慶郵電學院,編輯、主編;講師、副教授;室主任、所長
1992年7月-1994年6月 四川師範學院高教研究所,講師,編輯

出國情況

2005年1月2日-2005年1月23日
獲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學者(IV)項目資助,應邀訪問美國眾議院、教育部、
大學教授協會、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
杜威研究中心,麻省教育部,以及矽谷等地部分學區和中學
2007年3月19日-2007年3月23日
赴曼谷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UICEE)第10屆學術年會

參與的學術團體或學術兼職

1998年-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會員
2008年-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理事
2005年- “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庫”入庫專家
2008年- 華東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專家委員會委員
2008年- 華東理工大學網路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
2004年- 華東理工大學“文史與教育”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委員
2004年- 華東理工大學高等教育學學位點導師組長
2006年- 華東理工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學位點導師組組長
2004年- 華東理工大學“教育教學教授會”成員
2006年- “工程與技術教育中國中心”
(CCET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中國分中心)副主任

學術活動

2008年11月4-6日
參加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辦“第五屆高等教育改革國際研討會”(Fif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並主持“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及其他”分會場報告
2006年9月8-9日
參加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承辦全國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第13屆年會暨教育哲學國際研討會”,任第1組討論主持人
2004年8月22-24日
參加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承辦全國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第12屆年會暨教育哲學國際研討會”,代表第3組作大會發言
2006年 8月17-19日
參加華東理工大學、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美國里海大學、瑞典馬拉達倫大學主辦的“國際多學科與交叉學科工程教育研討會”(Symposium on Multi-/Inter- 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任組織委員會委員
2007年3月19-23日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UICEE)第10屆學術年會,會議組織過程曾擔任“Local Support Committee”委員

部分著作

1、《大學的精神狀況——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2、《從超越到世俗——西方高等教育的當代轉型》,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

部分論文

1、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親本功能,《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2期轉摘
2、“學生評教”信奉什麼教育哲學?,《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12期
3、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消費主義傾向,《教育科學》2008年第6期
4、犧牲質量,談何權益?——消費主義教育價值觀評析,《學術界》2006年第2期
5、論批判精神對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01年第1期轉載
6、教育研究偏離學術目的的原因、表現及其啟示,《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G1)·教育學》1997年第6期轉載
7、批判: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11期,《國內外教育文摘》2000年第1期轉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00年第2期轉載
8、研究生指導過程的國際差異,《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轉載
9、有關掌握學習的實驗應重視布盧姆教育哲學思想的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1993年第1期
10、簡論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基本核心,《四川師院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G8,1992年第2期轉載
11、論人文素質教育的三級功能,《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8年第2期“報刊篇目要覽”收錄
12、編輯對學術爭鳴的作用,《編輯之友》1998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8年第6期轉摘
13、論書刊質量對編輯素質的反作用,《編輯之友》1995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6年第1期轉摘
14、論赫欽斯的高等教育哲學,《現代教育論叢》2000年第2期
15、教育怎能“學生說了算”?,《江蘇高教》2006年第1期
16、國外對高等教育擴展原因的解說簡論,《教育與經濟》1995年第4期
17、感受“美國教育”的多樣性,《外國中國小教育》2005年第12期
18、論比較教育學與歐洲教育巨變之間的不協調性,《江西教育科研》1994年第1期
19、人的素質系統芻議,《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20、論教育價值的分裂與統一,《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11期
21、《關於“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科學性問題的商榷》一文的反思(第1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3年第1期
22、基礎性 實踐性 國際性——轉型期課程目標的發展傾向及其啟示(第2作者),《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6期轉載
23、21世紀的行動:增強大學的批判功能(第2作者),《教育發展研究》1999年第3期
24、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第八次學術年會紀要,《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5期
25、教育的必然要求:使用“批判”,《現代教育論叢》1999年第3期
26、論現代教育技術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第2作者),《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0年第6期轉載
27、淺談升學教育的危害,《陝西教育》1991年第12期
28、幾周一次測驗好?,《特區教育》1992年第6期
29、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目的的演變與特色,《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3年第1期
30、人的素質系統初探(第2作者),《四川師院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2期
31、測驗頻率對中學生代數成績的影響(合譯,第1作者),《外國中國小教育》1993年第1期
32、普通中學為什麼片面追求升學率?,《陝西教育》1993年第4期
33、國外關於教師期望的研究簡介,《特區教育》1993年第5期
34、戰後歐洲教育發展變化的主流,《特區教育》1994年第1期
35、美國高校21世紀的教師隊伍後繼乏人,《特區教育》1994年第2期
36、論醫治“片追”頑症的現實良方,《陝西教育》1994年第9期
37、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研究及其啟示,《重慶郵電學院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38、比較高等教育面臨的新任務,《特區教育》1994年第6期
39、教師集體的素質結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現代教師論》第10章
40、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現代教師論》第17章
41、高等教育擴展原因述評,《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4期
42、論大學的義務,《中國電力教育》1997年第1期
43、以育人為中心——大學的天職,《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
44、大學新生的德育態度探析—一次開放式調查的研究報告,《郵電高教論壇》1997年第2期
45、論人文素質教育在社會和郵電事業發展中的功能,《郵電教育》1997年第1期
46、博而返約:科學家之正道——兼向張燮教授請教,《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2期
47、論激勵大學生精神文明需要的意義與策略,《吉林教育科研·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48、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第2作者),《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4期
49、編輯在學術爭鳴中的作用,《編輯學刊》1998年第5期
50、論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學改革的理想模式,《江蘇高教》2000年第2期
51、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的教學改革模式研究(第2作者),《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0年第1期
52、研究生指導過程中國際差異的成因與啟示(第3作者),《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5期
53、素質系統觀:當代高等教育的理想(第1作者),《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3期
54、增強西南高校批判功能的意義與策略(第1作者),《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2期
55、“一流大學”課程開發的初步構想,《江蘇高教》2001年第5期
56、論提高研究生批判素質的意義與策略(第2作者),《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2期
57、大學教育研究組織的生存依據與職能定位(第2作者),《教育發展研究》2002年第7-8期
58、課程改革應關照的批判素質,《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59、確立人的素質系統觀,加強大學的學科調整(第3作者),《復旦教育論壇》2003年第5期
60、新形勢下大學社會功能的內涵分析(第2作者),《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61、告別“半人時代”,促進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融合(第2作者),《華東理工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62、一種實用的樂觀主義創造教育哲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第3期
63、論本科教育在我國研究型大學建設中的戰略地位(第3作者),《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第4期
64、公其非是於學校——論中國民間教育哲學的批判之維,《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第2期
65、導師的指導對博士生培養質量的影響——對部分師生的問卷調查與文獻比較
《教育與現代化》2004年第2期
66、導師是最佳化博士生教育學術環境的主導因素,《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7期
67、本科教育爭創世界一流的策略探析(第3作者),《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68、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比較與反思(第3作者),《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69、研究型大學化工類專業培養方案的國際比較(第2作者),《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70、關於影響大學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因素的調查與建議(第3作者),《華東理工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71、影響大學本科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分析(第3作者),《教育發展研究》2004年第12期
72、上海高等教育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第2作者),《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第1期
73、家庭也要“學會放棄” ,《中國兒童報.現代親職教育》2006年第31期第1版“專家視點”
74、“學生評教”有礙大學教師的發展,《大學.研究與評價》2006年12月號
75、從無限到有限——學校教育之於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基本功能研究》(第三章)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76、大學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第2作者),《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22日第3版
77、“教學評估”通向何方,《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教育學刊)》2007年第1期
78、大學之道:求學問是,引領未來——反思大學的服務職能(第2作者),《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年第2期
79、創新文化 引領未來 探尋大學職能新境界(第2作者),《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第7期
80、慎重對待本科畢業論文問題,《軟體工程師》2007年第7期
81、Where is the evalu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oing?,Papers presented at the 10th UICEE Annu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Bangkok,Thailand,19-23 March 2007
82、時代需要“全面工程教育”(第2作者),《光明日報》2007年8月14日第7版“教育理論”
83、消費主義能減少“教育不平等”? ,《教育:思想與對話》(ISBN978-7-5041-3758-6)第2輯第122-132頁,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
84、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軟體工程師》2008年第1期
85、習明納的本土化探索(第2作者),《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教育學刊)》2008年第1期
86、大學的學科生態靠積累,《華東理工大學周報》2008年3月7日,第1167期,第1版
87、學用並重·學以致用·學重在用,《社會科學報》2008年8月28日第5版
88、呼之欲出的“工程教育學” ,《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8年第11期
89、論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90、教授自律才能保證教育質量,《復旦教育論壇》2007年第2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