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元文集

潘振元文集

《潘振元文集(上下)》是蘇州書法家潘振元多年來文選,《潘振元文集(上下)》收錄了其關於書法研究、古董研究、文友酬酢、書畫題跋等各方面的文章一百餘篇,全面反映了作者的學養,並配有作者的書畫作品、歷年影像等資料。上冊為文心篇、題跋篇;下冊為博古篇、翰墨篇。其中如《武則天造字的墓志銘》等文具有相當的學術高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潘振元文集》是蘇州書法家潘振元多年來文選,分上、下兩冊,60餘萬字,由文心、題跋、博古、翰墨四篇組成,總計158篇文章。文集不僅匯集了潘振元近十年的書法研究理論著述,還涵蓋了其為《紀念張辛稼先生一百周年誕辰書法作品選》等著作所作的序文、題跋以及中國古玩鑑賞心得文章。文集內容廣博、見解精闢、視角獨特,深受業界同仁的好評,是了解當代書畫藝術特別是新吳門書家畫派的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潘振元,1944年生,蘇州人。師從著名書畫家崔護先生。先後在蘇州圖書館與崑山侯北人美術館舉辦個展。《中國書法》、《書畫藝術》、《書法導報》、《美術報》有專題介紹。著有《潘振元書法作品集》、《潘振元詩文手跡選集》、《書法基礎》(合著)、《寒泓雅識》(合著)。主編有《蘇州書學論文選》、《蘇州書法五十年》、《杏林春暉——吳中醫藥書畫作品集》、《稗珠集》。副主編有《紀念蘇州市政協成立五十周年書畫作品集》、《懷袖雅物——蘇州摺扇》等。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蘇州市書法家協會顧問,鶴園書畫院副院長、平江書畫院副院長、吳門雅集副主席。

圖書目錄

文心篇
《紀念張辛稼先生一百周年誕辰書法作品選》序/002
蔣吟秋《書法研究》序/007
《冷建國書法作品集》序/010
《程質清紀念文集》序/013
《涵虛齋墨痕》序/015
《張士東書法作品選》序/018
《張士東書法作品集》序
——兼談創作思想與創作方法/021
《王谷安書法作品集》序/029
《“玉軸連雲”手卷作品集》序/032
《劉誠書畫收藏作品集》序/037
潘輝《東籬詩詞習作》序/039
《吳門中國畫研究院作品集》序/042
《徐蔭庭書法藝術》序/044
《周思梅書畫作品集》序/047
《金克昌山水畫作品集》序/051
《顧振亞山水畫集》序/053
《現代書法碑刻》序/056
崔護《太倉雜事詩》序/062
《慧通法師書畫攝影作品集》序/064
《銅觀音寺首屆名家邀請展作品集》序/066
《棲心居詩草》序/068
《平江書畫院扇面集》序/070
《沈柳春畫鷹集》序/071
朱大霖書畫作品展序/072
《朱大霖作品選》序/074
張士東篆書體系作品展序/076
潘振元書法作品展自序/078
胡中元、金克昌、邢振維、方永慶、沈蓓蓓書畫聯展序/080
張鍾、張青濤、廖宇、朱建平、吳溱書畫聯展序/081
崔護、潘振元、冷建國及弟子四代師生書法作品展前言/083
“四三五三”六人攝影聯展序/085
《吳門雅集》改版辭/087
“新吳門畫派”的現代轉型
——兼談蘇州國畫院四任院長的“旗幟”作用/088
丈夫自有沖天氣不向他人行處行
——周文祥竹筆書法藝術賞讀/099
看似平常最奇崛
———介紹周瑪和的篆刻藝術/101
適性自在雅韻飄發
——讀《流沙寫字集》/107
清雅與渾樸的交融
——穆棣印象/109
騰芳飛譽逸響藝林
—追憶崔護老師的一生/112
磊落之氣盡歸筆墨
——有感於陳藝的書法/118
尤與風月最相宜
——倪振人先生人物花鳥畫賞析/120
讀陳生甫書法感言/123
松陵奇韞巾幗異才
——錢惠芬的書法篆刻/126
神奇刀下出精能意中生
——潘裕果的微刻藝術/128
朱犀園與他的《蘭竹圖》/131
崔護《稗珠集》編後記/133
《歷代七夕詩鈔》後記/135
《唐寅年譜》後記/137
《潘振元詩文手跡選》後記/139
西山雕花樓重修記/141
虎丘石觀音殿遺址保護記/143
《王璉書張繼楓橋夜泊》重刻記/145
捲雲峰圖記/146
新建玉皇宮碑記/148
天下第一奇字石記/149
鄧尉探梅記/150
艤舟亭記游/152
覓渡攬月記/154
石公山明月坡漁舟聽箏/155
鎮江老土火鍋賦/157
瓦翁先生八秩壽序/158
川福樓藝術沙龍序/160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淺談旅美畫家李秉南的書畫藝術/161
破殼化蛾展新姿
——讀葛惠男書法新作有感/163
題跋篇
題崔護師與大霖諸兄《蟹菊合景圖》/166
題崔護師《春光永駐卷》/167
題崔護師《牡丹折枝圖卷》/169
題河南漢畫像磚《車騎出行圖》/170
題胡中元《百鶴圖卷》/171
題黃鐘水墨山水畫手卷/172
題黃鐘水墨花卉卷/174
題慧通山水畫立幅/176
題曹大鐵《九畹清芬圖卷》/177
題金克昌《姑蘇養生苑圖》/178
題楊麗華《水墨荷花圖》/179
題《鄭板橋墨拓六分半書手卷》/180
題龍生藏張曉飛《前賢逸致圖卷》/181
題陸海平奇石掛屏/182
題陸華《芙蓉圖》/183
題馬德康《秦漢瓦當集萃》五則/184
題周瑪和《四君子圖》/186
題潘輝書《唐寅落花詩卷》/187
題潘治軍《姑蘇概勝圖卷》/189
題繆育平藏錢持雲水墨山水畫卷/190
題潘裕鈺花鳥畫冊/191
題王谷安書《唐宋詩詞卷》後/192
題夏雷根藏《名家書畫筆精墨妙冊》/193
題楊麗華青花松蟬敞口瓷瓶/195
題張青濤青綠山水卷/196
題張繼馨花卉冊/197
題周彩寶繪愛竹栽竹寫竹橫幅/198
題程質清《岳陽樓章草稿本手卷》/199
題朱大霖《黃山秋色圖》/200
題方永慶《萬里江山圖卷》/202
再題周瑪和《四君子圖》/204
題富昌長壽安樂磚/206
題朱大霖《黃山攬勝圖卷》/207
題薛春泉藏韓天衡“般若”印蛻/208
凌風閣大理石地屏“煙嵐疊嶂”題銘/209
跋崔護老師《寫竹冊》/210
跋金克昌《瑤島秋色圖》/212
跋孔永林藏金克昌《“世遺”蘇州園林圖卷》/214
跋潘佳麟《百株牡丹圖卷》/215
跋俞振漢藏《吳中四老合寫四君子圖卷》/216
跋楊光宇山水圖/217
跋周立平藏沈曉東《群芳競艷圖卷》/218
跋《百年寒月印存》/220
跋崔護師《星岩春色圖卷》/222
跋張晟偉藏方永慶《黃山勝景圖卷》/224
跋《西溪流觴圖》/226
跋黃鐘《溪山深秀冊》/229
跋勞思《山塘勝景圖》/230
跋李大鵬行書卷/232
跋俞振漢藏江洛一《綠竹圖卷》/233
跋潘治軍《百貓圖卷》/234
跋錢蓉蓉山水畫冊/235
跋沈劫《白描釋迦牟尼佛會圖》/236
跋王谷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行書卷》/238
跋王谷安行書卷/240
跋張青濤《黃山松雲圖卷》/241
跋紀渭如《述懷詩》/243
跋周思梅《孫子兵法十三篇》/244
跋吳越晨繪《牡丹卷》/245
博古篇
商代太陽芒紋銅鏡析/248
一件吳國王僚太子時期的青銅器
——“蟠螭紋龍鳳書王子科”析/251
附:“科”疑“瓚”/258
精美絕倫的金銀錯三足烏銅燈/262
古蜀國的一組金銀錯青銅造像/265
西漢錯金銀群山基座神樹燈/270
溢彩流光的東漢漆耳杯/278
西漢彩繪陶犀牛/283
漢代獨角獸青銅燈/288
存世最早的一組漢綠釉十二生肖陶塑/292
一組生殖崇拜的生肖瑪瑙玉祖佩飾/300
存世最早的青銅麒麟形象
——漢代填漆錯金銀青銅麒麟雕塑析/305
唐代成套粟特風格銀酒具/313
鎏金銀鏤空飛鴻雁毬路紋銅籠子/318
琺瑯彩工藝源於唐代
——唐掐絲琺瑯綴珠銀鎏金立馬析/322
唐代一組銀鎏金樂伎俑/329
唐代金平脫四瓣長圓形銀盒/336
唐代兩件金銀螺鈿平脫漆盒/340
一篇有武則天造字的墓志銘/344
遼代瓷器中的現代足球元素
——“易定”款嬰戲蹴鞠彩繪盤口雞冠壺賞析/349
說“象”與遼三彩象燈/356
明代制墨大家方於魯與“五靈”餅式墨/363
明末竹根雕挖耳羅漢/368
清乾隆瓷胎砂金釉彌勒菩薩立像/371
清方輔“何休學海”墨母/376
清慎德堂款粉彩百子嬉春筆筒/379
翰避篇
呼吸萬籟一奇僧
——從《百怪圖》看大休和尚的書畫藝術/384
照耀古今不世姿
——唐寅書法藝術之我見/393
漫談書法藝術中的“虛”/404
論書法之“氣”/412
點畫線條與力/426
書法藝術及其欣賞/436
行書的形成與流變芻議/458
石鼓與籀文/475
《史晨碑》初探/481
王寵的生平與書法藝術/487
《石門頌》讀析/509
後記/567

文摘

日前,陳藝兄持蔣吟秋《書法研究》一書的複印件要我寫序,翻開一看,是蔣老的手稿,其中有20世紀60年代初書法講座的提綱,不禁使我想起當年的情景。那是一個“鬥私批修”的年代,傳統的書畫活動剛允許恢復,蔣老要在北局蘇州書場舉辦書法講座的訊息一傳出,頓時引起了蘇城的轟動。可能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面向公眾的書法講座,整個書場席無虛座,連兩邊及後面都擠滿了人。我有幸親聆了蔣老的講話,他那和藹可親的形象、鏗鏘有力的語氣、條理清晰的講析,凸現了他對書法普及的熱忱。傳薪之德正是一種大家風範,至今令我不能忘懷。尤其他強調學書要有決心,有信心,勤學苦練,學古而不泥古等教導,我一直銘刻在心,且終身受益。在以後的學書過程中,當受到挫折或經歷多年巨大的工作壓力時,唯獨書法,我始終沒有放棄,這要歸功於蔣老的教誨。可以說,這次講座與他同時組織的三期書法篆刻講習班,猶如滋蘭九畹,樹蕙百畝,為蘇州書壇培養人才播下了一批新的種子,為吳門書法的重新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蔣老的這本《書法研究》,由“書法藝術與碑帖研究”“書法講座提綱”“書法研究”“蘇州書法碑帖漫話”和“學書漫談”五個獨立的篇章組成。其中,“書法藝術與碑帖研究”是他對傳統書法進行全面概括的一篇綜論,通過淺顯的語言扼要地介紹了學書的關鍵和相關的常識,對歷代的碑和帖、南北書派、帖學和碑學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問題,從概念、發生、發展到演變,精心梳理,作了深入而令人信服的闡述,並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見,有相當的學術高度。“書法講座提綱”則是他為講座所寫的綱目,共分六個部分。他參照自己書法實踐的經驗,重點談了為什麼要學書法、怎樣學、要注意哪些方面,其中凝聚了他對書法藝術的心得體會,也是他書法實踐的經驗總結。這在剛剛恢復書法活動的初期,對書法普及的指導和推動起了很大作用。而“書法研究”是他從書學的高度,多角度、多層面地對書法藝術的發展、特點、妙喻、精義、要素、品評、要訣等十二個方面進行的系統闡述。其中他認為,八法之妙如同人體,眉目要清爽,軀幹要端正,手足要勻稱,關節要健全,動作要靈活,因而學書的要素即是“神、氣、骨、肉、血”,唯有提升書法作品的精神、氣息、骨力、筆調和墨彩,才能達到健旺、充足、堅強、豐滿、滋潤的藝術效果。且學書“要有二觀,日觀物,日觀我”,“即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等,可見這些觀點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來思考表述書法藝術的存在原理、技法運用以及藝術效果構成。他雖沒有對其觀點作進一步詳細的展開,但有些觀點是發前人之未發,已形成了他的理論框架和書學思想體系。“蘇州書法碑帖漫話”是他首次對蘇州存世的書法經典和碑刻作品所作的系統介紹,彌足珍貴。雖說是漫話,其實反映了蔣老從書法角度對蘇州文化遺產的關注與思考。最後一篇“學書漫談”,乃他自身書法實踐經驗的又一次補充與總結,言簡意賅,對後學也很有指導價值。
對蔣老的《書法研究》,我感觸最深的還有關於他的創作思想。他認為,書法創作不僅需要豐富的精神修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懷,同時必須受制於社會意識和民族心理所孕育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他提出“書法隨文字而變革”,“書法因時代而發展”,“是表達思想語言之工具”,“務使既有民族風格,又有時代精神”,以及“繁體與簡體相結合”等主張。他不僅倡言之,而且力行之,積極參與實踐,帶頭在書法作品中寫簡體字、寫現代內容。我曾見到他不少這樣的作品,包括篆書與隸書也寫簡體字,可見他是以切身的實踐來倡導發揚書法的社會功能和時代精神。儘管有些主張最終沒有完全實現,但他的識見、勇氣和社會責任感,至今令人欽服。
當然,《書法研究》手稿本的出版,除了填補研究蔣老書學資料的空白之外,同時也為我們了解並欣賞他的行書提供了範本。蔣老的書法最初得到湯定之的傳授和指導。湯定之名滌,字定之,清代名畫家湯貽汾的曾孫,乃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家,善花卉山水,工北碑漢隸,以隸、行名世。蔣老在書法和繪畫上都深受他的影響。蔣老篆書從《泰山》《石鼓》人手,後摻合楊沂孫筆意,獨樹一幟;隸書初學《華山》《張遷》,後取法伊秉綬、何紹基,而自具風貌。客觀地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真正具有鮮明個性風格的篆隸書法,蔣老是第一人。尤其篆書,其圓渾而具中和之美的書風,可謂無出其右。而行書亦甚有特點,裹結明快,欹側生姿,筆法爽利,內含筋骨。稿本隨手寫來,無一懈筆,無一弱筆,無一俗筆,是那么自在、儒雅、拙厚、蒼勁、老到,非真能筆揮珠玉者,不能及此。
讀完稿本,展現在我眼前的景象是“神姿出塵自瀟灑,筆底閒遠皆絕倫”,恍若晤對一堂,挹其清芬,讀其文,觀其書,敬其人,感其沾溉。因而,情不自禁地將感想傾吐而後快,以寄景仰之情,是為序。辛卯年立冬潘振元於立齋。
P7-9

後記

對我來說,原先沒有計畫要出版個人文集,因我的興趣主要在書法方面。後來,不經意中積累了一兩百篇小文,在好事者的慫恿下,才萌生了進入稀齡出紀念性文集的念頭。
我踏上社會比較早,1960年時我才十七歲,技校畢業後就進入郵電部門工作。當時接觸到的老職工絕大多數是舊社會的留用人員,人人寫一手好字。在歆慕之餘,一顆興趣的種子便埋人了心田。從此,下班後就沉溺於練字和學畫。熱心的同事見我有如此的興趣,於1962年介紹我正式拜崔護先生為師,從此開始了游其牆藩、挹其芳潤的人生歷程。
崔老師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型書畫家,他的一生放情志以書畫,游神暢乎雅道,飽學書史,博學多才。擅書畫篆刻,善詩詞散文,對於文史、金石、工藝、古董、園冶、崑曲諸方面都十分精通。因此,當初拜師時,他不僅要我從基礎性訓練開始,繪畫先學工筆花鳥,書法從最規整的玉筋篆人手,而且還要我自學詩文,說“讀書繪畫,可礱磨氣質”,對今後會有非常之用,並每每勉勵:“人生如能留下一點文字,這是最大的福分。”這些教誨猶如晨鐘暮鼓縈繞在腦際,使我在初學起步時,便嘗試著接觸古典詩文。可惜當時正好是“鬥私批修”“靈魂深處鬧革命”的時代,新華書店除了一兩種法家著作外,再也找不到一本古典文學的書了。好在市圖書館還可借閱到古典詩詞格律知識方面的書,家裡還有我大哥在民國讀國中時留下的四冊語文課本——《古文觀止》,這成為我當時能讀到的全部古典文學了。應該說,這四本帶有注釋的《古文觀止》,是我在老師薰陶下自學古文的啟蒙書。
可能也是機緣,我得以拜崔護為師的介紹人是當時一位才氣橫溢的業餘作家,她叫吳鳳珍,與陸文夫、陳樹鳴等交遊甚密,一直在《萌芽》雜誌上發表文章,也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短篇小說。我們同在一個班組,經常有機會閒聊文學方面的話題,包括當時非常流行的“紅學”。說來慚愧,我有一段時間也曾跟著對“紅學”的個案研究發生興趣,雖沒有什麼收穫,卻開始學會了如何讀書與深層分析的一些方法,這對我學習書法要“好學深思,深知其意”有很大啟發。記得1963年左右,我給蔣吟秋老先生寫了一封信,附了一幅非常稚嫩的篆書請他指點,想不到這件作品意外地出現在蘇州書法印章研究會舉辦的書法展覽“青年作品”專欄中。蔣老這種對後學的提掖,猶如投入我心中一塊巨大的磁石,把我與書法更緊密地吸附在一起。蔣老對我的激勵,成為我年輕時最深最美的回憶。在以後的人生中,因工作壓力太重無法繼續顧及書畫時,我寧可不得已放棄繪畫,也要保住書法。
當然,年輕時這段時間並不長,隨即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傳統文化在狂風暴雨中整整休克了十年。值得慶幸的是,1975年蘇州率先恢復了書法展覽,最早成立了市一級的書法組織,使書友們得以重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書藝,重續吳門書道的傳承。特別是眾多的書壇耆宿還健在,可謂高手載道,名家如林,流風餘韻,沾溉後人,使蘇州比其他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吳門書道由此得以避免人才的斷層,有了一個很好的新老交替過程。
在這過程中,讓我最難忘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職工書法篆刻研究會與這些老先生共同切磋書藝的十年。其時我們一輩如王健生、杭青石、華人德、王偉林、葛鴻楨、周瑪和、張士東、朱大霖、衛知立、王大夷、王歌之、王國安、李叔安、汪鳴峰等近五十人與瓦翁、沙曼翁、宋季丁、崔護、程質清、矯毅、鄔西濠等老先生時相優遊於滄浪亭南,正如程老形容的那樣:“月凡二集,風雨無間,論藝諍諍,每析疑難,忽得妙悟,鹹欣共證希夷。”這種同倡書道、共圖嘉猷的情景至今難以忘懷。我們這一代人在這種不帶功利、不計得失、共同切磋、相與品評中接受藝術的洗禮,在超世脫俗的傳承中得到錘鍊,在觀念碰撞與審美交流中得到升華,在深度展開的書法批評與學術探討中獲得提高。大家在“學古而不泥古,從今而不盲從於今”的理念下,各敞其心,各抒其志,互相切磋,同翔其游。我的古文寫作與書學方面的探討也是在這一階段起步的,如《瓦翁先生八秩壽序》和兩篇遊記,以及對《石鼓文》《史晨碑》《琅琊台刻石》、王寵年譜、王寵書法的研討等文章都是當時學書論藝時的副產品。
說實在話,我沒有進過高等學府,自知這方面的基礎比較薄弱,自學又不夠系統。因此,我對落筆成文比較“認真”,每寫好一篇文章都要堅持多讀幾遍,多改幾次,只要有機會就要向朋友請益,哪怕能指正一字,便是我最大的收穫。因為,我會以敬畏之心“視小如大,見微若著”,認真推敲,斟酌其理,藉以提高自己的識見與文字表達能力。正因為此,在我的文集中無不留下老師指點與朋友相助的印跡。 這本文集一共選輯了我一百五十八篇文章,絕大多數是我退休以後所寫,其中不少序跋是受諸朋友之託。這些文章在商品時代的書畫家中已很少有人肯花時間去寫,我之所以願意接受下來,一是我很看重朋友之間的情誼,二是也可留下今日文藝繁榮的一些痕跡。然而,我們所處文藝繁榮的當下,亦是文藝批評最為缺失的時期,社會分工的高度細化與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使文藝評論出現了種種亂象。不少評論變得不再是推動文藝創作的動力,蛻變為謀取功利的手段。“捧殺”般的評論已成為潮流,真實的批評卻被視為對人身的攻擊。面對這種無奈,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只能以“真”自守,堅持言之有物,不虛美,但也不免有“褒其長而避其短”,或“王顧左右而言他”的遺感。
值得慶幸的是,這本文集的編印得到了朋友們的鼎力相助。特別要感謝王稼句先生傾其心力,耗費大量時間通讀全文,核對引文,並對編輯體例、篇目增刪、書籍裝幀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建議,確保了文集的質量。同時也要感謝柯繼承先生為我寫序,並在他以前對我文章所作評語的基礎上,又為《文心篇》《題跋篇》內的篇目增補了評論,正像袁枚所言:“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成絕妙辭。”他那新穎的視角、獨特的識見、犀利的文鋒以及蘊含情感的筆墨,堪謂格高調雅,玉振金聲,使我的文章為之增色。為此,我把這些評語附在相關文章的後面,雖有“王老二賣瓜,自賣自誇”之嫌,但也別開新面,為讀者增添了不同的語境與情趣。另外,令我感動的是周晨先生,他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之餘,抽空為我的文集裝幀作了新穎而又精美的設計,以獨特的文化理念與設計語言,給人以不同尋常的美感享受,使我深銘感激。還有馮瑞渡、王金根、諸家瑜、俞涌諸位先生以及薛野女士為我的文集也出了不少力,在此一併志以謝忱!
2013年2月10日潘振元於立齋

序言

六年前,我為《潘振元詩文手跡集》作序,序末有言:“我真誠地期待著,期待著這樣一位‘玉樹臨風’的朋友,不斷有奇蹟發生。”果不其然,奇蹟發生了:六年來,或者說近十年來,振元身上進發的力量、抒發的才華,不僅令人矚目,而且讓人驚訝、讓人艷羨,甚至讓人有那么一點嫉妒,暗暗與他較勁的那些大師級人物,可能還會有一點瑜亮情結。
其實在十年前——我這裡是說振元退休前,他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只是人在單位里,按當時的體制,是身不由己的,雖然多數時候,他還是屬於被重用之列,可是人性之扭曲,才華之糟蹋,動輒荊棘,亦屬難免。但他處之淡然,儒雅之中,清明在躬,從而贏得了時間、空間與健康。於是,退休後,站在世人面前,還是那么精神飽滿、那么謙虛謹慎、那么陽光燦爛。
振元是以書法成名的,或漢官威儀,或汪洋恣肆,世人多有讚譽,無須我多置喙。而我要說的是這十年來,除了書法上業績雲漢、登峰造極之外,因為甩脫了一切羈絆,所以其他的藝術天賦與各種才華,都盡情釋放,加之朝乾夕惕的修為,已儼然一大家。人們常嘆“失路偏多絕代人”,體制外的臥龍伏鳳,就是這樣。
老話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雞毛蒜皮。這話有些俏皮,但說得一點不錯。人世間的學問,浩瀚得不可方物,但振元玩得起,玩得靈,任其性情,“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謂予不信,試看這部文集即可。
文集寫的是文化,共分四章,首為文心,次為題跋,再為博古,末為翰墨。文心與題跋,共一百二十餘篇,多為文言,是振元力作。承蒙振元不棄,邀我為每篇作評於其下,既然是幸而附驥,當不再多言。只是想起多年前,我與施仁先生議論詩文,說到蘇州的書畫家時,施老認真地說道:“寫文章,以我看,書畫界中也就只有振元了。”這裡講的自是文言文,我們當然不必像施老那樣苛求時人,但振元的詩文,能人施老法眼,實屬不易。以我看,振元文言小品,放諸明清,毫無愧怍,有的已直逼唐宋了。我這些話,在體制內的名家看來,或許要讓他們心驚肉跳,那就讓他們驚之跳之吧。侈言國學者,愛拿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來嚇人,誠為“古已有之,於今為烈”。有意思的是,現在多有連三、百、千都未讀完,居然也要裝模作樣寫文言文嚇人的,這實在讓人哭笑不得。而振元每作一文,必示人請教,且多所改動,遵循“文章不嫌百回改”的古訓,乃有今日。現代人寫文章,要以現代文為主,在特定背景下(如傳統書畫文本上的題跋或傳統建築旁的碑刻之類),文言文也確有其特殊魅力。原則是現代文要寫得文采雅訓,文言文要寫得簡明通達。特別是文言文,要用尋常字句寫出異常境界,若是還用“日若稽古”的上古文辭,滿篇難字、怪字,非讓人們多翻字典才理解不可,那也就“玩完”,不寫也罷。振元這方面是花了大功夫的,知其甘苦的或許不多,那也無妨,讀一讀蘇東坡或袁中郎的文章吧,有幾多難字?又有幾多怪字?而振元近之。
博古二十五篇是振元這幾年“玩物不喪志”的結晶。振元把玩的、供設的、經眼的物件可謂多矣。有真有假,有古有仿,考古者或營利者多從真偽上糾結。而我的看法是歡喜就好,歡喜它的造型,愛惜它的材質,震撼於它的魅力,驚悚於它的遭遇,於是,從它的造型、材質、魅力、遭遇上探求而審美,得以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得以一窺歷史迷霧、人文內涵,這就夠了。如果能進而學到尋常不易涉及的種種,亦屬喜出望外,夫復何求?而振元近之。
翰墨共十一篇,是振元的“本足貨”。特別近幾年,振元在市文聯組織的書法高研班上的講稿,蘊涵的真知灼見,多為前人之未逮,今人更難以企及。振元嘔心瀝血,且遣字調語,也用力甚勤,實事求是,好的講好,差的談差。我曾私下接觸過書法高研班的學員,論職位,早是高幹;論經歷,錯綜複雜;論心志,也多眼高八方、心雄萬丈,但談及於此,均表受益匪淺,且多讚美。蘭風梅骨,不將精力做人情,乃前代正人君子作為,而振元近之。
總之,振元以書法成名,但豈止是書法名人,而是一位學富五車的文化學者。文化者,以文化己,以文化人,“細考蟲魚箋《爾雅》,廣收草木續《離騷》”,甚至批風抹月,皆是妙諦,是振元文集之所以文而集也。
記得林語堂先生說過:“人生永遠有兩方面,工作與消遣,事業與遊戲,應酬與燕居,守禮與陶情,拘泥與放逸,謹慎與瀟灑。其原因在於人之心靈總是一張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節奏,天之有晴雨,時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宇宙之生律無不基於此循環起伏之理,所以生活是富有曲線的……”是的,生活是富有曲線的。振元以往的六七十年生活,極富曲線的彈力,極富曲線的美麗,也就極富曲線的恆大。 當下的世風,有“只識皮相不識骨相,只識金面不識佛面”之謂。話已至此,似乎無所謂春秋筆法,只能浩嘆而已。但我與振元都到了“歸隱”的年紀,也不必為了什麼功名利祿,互相援手,互為吹捧。作為諍友,我們爭論起來,儘管多的是雲淡風輕,偶爾也面紅耳赤,也有的時候,甚至是相當激烈,乃至互相挖苦揶揄。當然,這都談不上是為了真理,但肯定是為了真實,做個真實的人,做像真實的事,做活真實的文章。我們也深知,世事無涯而人生有涯,快快樂樂才是生活,開開心心才是真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提高、修正與發展的空間始終存在,因而也始終相約共勉,相期共勵。
是為序。
2012年5月20日於忘形讀書齋。時,窗外夏雨飄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