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柳燕

潘柳燕,出生於1963年,畢業於廣西大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潘柳燕
女 碩士 碩士生導師 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育學教授
研究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高等教育與管理等

個人簡介:

潘柳燕,女,漢族,63年6月生。1984年畢業於廣西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在學校德育室當教師,1987-1988學年度赴北京大學進修倫理學和美學。1995年3月-2006年9月在教務處工作,歷任教學研究室主任、教學研究科科長,主要負責學校教學計畫制訂、教學建設與改革等方面的組織、管理與研究工作;2006年10月到教育系(現教育學院)工作,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及其他心理學等教學工作,同時也是廣西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所研究兼職研究人員,並任廣西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諮詢中心教師,一直參與對學生的心理諮詢工作。其中1998年獲副教授職稱,2004年獲教授職稱。
學習經歷:1996-1998年,在職攻讀我校政治經濟學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方向研究生班,獲畢業證書。2001年-2003年,在職攻讀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2004年獲碩士學位。2010年-2012年,以同等學力攻讀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2012年獲博士學位。
教學情況:先後講授過《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心理學》、《生涯規劃與輔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課程,教學效果較好,曾獲校教學質量優秀獎,2006年曾被學生評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科研情況:共主持自治區課題3項,參與國家教育部課題2項,參與自治區課題7項;共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15篇發表在全國核心刊物上。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項(2012年,批准號:12YJA71005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項(2012年),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研究1項(2012年,武漢大學)。
獲獎情況:2004年,獲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和2010年分析獲廣西第十、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各1項;分別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2009),自治區級教學成果1等獎1項(2008),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2001);獲廣西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學術研究:

研究課題

1、2002.1-2005.12,區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高校德育的主體性教育研究》(C318),同時也是廣西大學科研基金項目。本人主持,本人獨立發表相關論文9篇,其中3篇發表於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並把理論研究套用於教學實踐中。
2、2000.1-2003.10,國家教育部課題:《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理論研究及其在地方綜合大學的實踐探索》(C061),主要參加(排名第五),參與課題設計,發表7篇論文和參與撰寫結題報告,負責課題成果《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一書的統稿工作等。
3、2000.1-2003.10,國家教育部課題:《綜合大學農林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292A0222),主要參加(排名第六),參與課題設計,撰寫本課題的年度進展報告和中期檢查報告,發表5篇論文和結題報告等。
4、2001.9-2003.10,區教育廳課題:《廣西大學課程管理與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A07),主要參加(排名第六),本人完成了本課題的年度進展報告和中期檢查報告,發表4篇論文(其中3篇獨著,1篇為第一作者,有2篇發表於全國中文核心刊物)。
5、2000.1-2003.10,區教育廳課題:《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全面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實踐》(A13)。主要參加(排名第四),參與了本課題的設計和規劃,主要負責學生實習、創新實踐科研訓練和學科競賽活動的管理與研究工作,發表2篇論文。
6、2003.7-2005.7,廣西高校2003年黨建和德育工作研究重點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探索》(5)主要參加(排名第四),參與了本課題的設計和規劃,主要負責大學生挫折心理、德育心理及心理學課程體系結構研究和撰寫有關論文。
以課題研究、教學及管理工作為依託,積極開展科研工作。近五年,共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獨著21篇,第一作者7篇。有6篇發表在全國核心刊物上,其餘都在省部級以上書刊發表。

論文目錄(2000--)

[1] 潘柳燕,徐華亮.全面修訂教學計畫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教育理論與實踐專輯),2000年增刊;
[2] 黎琳,潘柳燕,吳子愷.廣西大學專業和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教育理論與實踐專輯),2000年增刊;
[3] 黃憲懷,潘柳燕.淺談高等學校的創新教育.廣西高教研究,2001(2);
[4] 潘柳燕.複合型人才及其培養模式芻議.廣西高教研究,2001(6);
[5] 潘柳燕,韋紅樺,吳子愷.充分利用綜合大學優勢,提高農科人才培養質量.高等農業教育,2001(11);
[6] 潘柳燕.經濟發展與生態持續的共生性. 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1);P63-66,7千字。
[7] 席鴻建,潘柳燕.最佳化學科專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廣西高教研究,2002(2),P7-10,8千字;
[8] 潘柳燕.從一維到多維:高校全員德育機制的構建.廣西高教研究,2002(3);6.3千字
[9] 潘柳燕.繼承、整合與超越:建構新道德教育模式.黑龍江高教研究(哈爾濱)(全國核心期刊),2002(5);7.5千字,2004年獲廣西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0] 潘柳燕.普通高校本科課程改革探微.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長沙),2002(3);7.8千字
[11] 潘柳燕.問題與對策: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實踐的反思.航空教育,2002(11),P3-6;
[12] 潘柳燕.高校課程改革中師生主體性缺失的原因及對策.遼寧教育研究(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2(12),P45-47,5.4千字;
[13] 潘柳燕. 文化素質教育存在的認識誤區.江蘇高教(中文核心期刊),2003(1),P127,約2千字;
[14] 潘柳燕、吳子愷.綜合大學農林科類專業結構最佳化的改革探索與發展展望,廣西高教研究,2003(4);P45-48,7千字;
[15] 潘柳燕.高校主體性道德教育的目標分析.黑龍江高教研究(哈爾濱)(全國核心期刊),2003(5),P9-12,8千字;獲二00三年度廣西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6] 潘柳燕. 成長與超越:人的主體性的歷史發展——人的主體性發展探析.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5);P26-29,7.8千字;
[17] 潘柳燕.適應時代要求,建立多樣化畢業實習模式.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長沙),2003(4);5.6千字
[18] 潘柳燕. 成長與超越:人的主體性的個體發展——人的主體性發展探析.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1);7.8千字;
[19] 潘柳燕.高校主體性道德教育的模式探討.現代大學教育(長沙)(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4(2),P,8.7千字;
[20] 潘柳燕.主體性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必然選擇. 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3);P,6.3千字;
[21] 潘柳燕.加強畢業實習管理,提高實習質量,廣西高教研究,2004(1);P45-48,7千字;
[22] 潘柳燕.增強大學生網路文化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 人才開發(中國人才學類核心期刊),2004(5);P34-36,約5千字;
[23] 潘柳燕.林小峰 新世紀高校課程建設改革新思路. 遼寧教育研究(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4(9);P73-76,約7千字;
[24]潘柳燕.林小峰 標準入手,點面結合:立體構建課程建設新體系 現代高等教育,2004(6);P12-13,約4千字;
[25] 潘柳燕.意義追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沉思.《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席鴻建等著,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P147-156,約7.8千字;
[26] 潘柳燕.問題與對策: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實踐的反思. 《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席鴻建等著,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P157-165,約7.3千字;
[26] 潘柳燕.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學生主體性缺失分析及對策.《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席鴻建等著,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P166-172,約5.2千字;
[27] 潘柳燕.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與大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席鴻建等著,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P62-70,約7千字;
[28] 潘柳燕 徐華亮.課程體系改革中體現知識、能力、素質相統一的實踐探索.《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席鴻建等著,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P104-115,約9.5千字;
[29] 陳洪濤 潘柳燕 黃東桂.主體性思想道德實踐教學探索. 北方論壇(全國核心期刊),2005(4)
[30] 潘柳燕.大學生學習觀念淺析. 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增刊
[31] 黃東桂 潘柳燕.自我教育:主體性道德教育的歸宿. 黑龍江高教研究(全國核心期刊),2006(3)

論文論著:

1 點面結合:構建課程建設新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