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靜精微之學

潔靜精微之學,源出《禮記·經解》:孔子“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樂,樂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詞語來源

孔穎達《禮記正義》:“易之於人,正則獲吉,邪則獲 凶,不為淫道,是潔靜。”“潔靜”,言《周易》是教育人們從善去邪的潔靜之道。“精微”,精深微妙,言《周易》闡明宇宙萬物變易之理,精當深奧,廣大悉 備,無微不盡。《周易·繫辭上》:“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以正,一以言乎天地則備矣。” “夫《易》聖人所以能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 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朱熹註:“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復也。” 說明《易》因其窮極深奧的抽象 理論,研究極其細微的運動變化,所以能開通人的思想,判定天下的具體事物。一說“潔”即“度量”,認為易教以“潔”,就是齊之以數,準之以數,教育人們體 會領悟象數相依存的連貫性,從而窮理盡性,格物致知。

南懷瑾之論

現在我們先說古人對《易經》的重視。《禮記》的《五經解》這篇文章中,提到《易經》這門學問時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據說這是孔子整理《易經》以後所作的結論,對《易經》的評語。“潔靜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含義卻是很廣。“潔靜”包括了宗教的、哲學的含義,就是說學了《易經》這一門學問,他心理的思想、情緒的變動,是非常清潔而寧靜的。“精微”兩字則是科學的,所以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我常常將我的經驗告訴年輕的同學們:“晚上不要讀《易經》。”他們不大相信,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有的人生了重病,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把鬼趕跑,又說《易經》一讀,鬼神都不安,所以夜裡不讀《易經》。而我卻最喜歡夜裡讀《易經》,可是夜裡一讀,就完了。以後史也就不敢讀了,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不能睡覺,越研究越沒完,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發現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體會到古人的“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一個春天過去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為什麼時間過去了都不知道?因為研究《易經》需要二個非常冷靜的頭腦,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潔靜精微”,這是孔子對於《易經》的評價,有如此之嚴重。
但是在《五經解》中,對《易經》也有反面的批評,怎么說呢?它說《易經》的流弊是:“其失也,賊。”就是一個“賊”字。學了《易經》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門左道,就賊頭賊腦,鬼頭鬼腦,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鵝毛扇,就扇起別人來造反。這是我們自己文化中對《易經》最好的評論,一個“賊”字的斷語下得非常妙。
歷史上漢朝的王鳳、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創業時的“秘書長 ”,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經》說:“不讀《易》不足為將相。”不學《易經》的人,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宰相,亦不能做一個很好的大將,推崇《易經》有如此的重要。
我們知道了這些以後,至少可以鼓勵自己,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部書,到底畫的是些什麼名堂,非要弄個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認為房子對面有一個什麼煞,就到街上買一個八卦回來,在門口一掛,好像就可以保險了,這中間窨有什麼作用?有沒有這種作用?
《易經》的三原則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 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變易
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裡第一秒種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裡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么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么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么,《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複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複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理、象、數
 懂了這三個原則以後,還有三個法則要懂得,這三個法則就是我們手邊的這部《經》的三個內涵:理、象、數。
這些基本原則要先記住,才能研究《易經》,現在先解釋這三個字。
根據《易經》的觀點看宇宙的萬事萬物 — 人生也好,情緒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我們現代的觀念而言,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間萬事萬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鋗;反過來說,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時每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安息。譬如這個錄音帶,是錄音用的,它能錄音,其中有很多理,錄音帶的樣子、大小以及它還會放出聲音,就是它的鋗;這卷錄音帶,若干分鐘可以錄完,有若干長,若干寬,這就是它的數。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數。
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象”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數”去解釋《易經》。古代的人掐批量算,萬事皆知,那就是了解了易數的緣故。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數,這是必然的過程,譬如我們舉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搖擺。這就是一個鋗;而左右搖擺了多少度,多少秒鐘搖擺一次,就有它的數;為什麼要搖擺,就有它的理 — 是我為了使大家更具體了解《易經》理、象、數的道理所做的動作。所以《易經》每一卦、每一爻、每一點,都包含有理、象、數三種涵義在內。人處在世界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不停地在變,只要發生了變,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數。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數,就會知道這事物的變,每個現象,到了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什麼會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這些,就萬事通達了。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通、達,萬事前知了。
我常常告訴同學,最好不要去鑽研《易》這門學問,如果鑽進去了,會同我一樣,爬不出來,如果一定要學,也最好只學一半。如果真把《易經》學通了,做人就沒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門了,因為《易》學通了,知道這次出門會跌倒,於是不出門了,一步都懶得動了。像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味道?何必去學?所以我說學《易》最好只學一半,覺得奧妙無窮,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蠻有趣的;天完全這了走路,眼前有一個坑,會掉下致病,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走了。可見學通了《易經》非常乏味,何必去學?話雖這么說,但學《易》真的通了,哪裡還用來講《易經》;我現在還來講《易經》可見就是半吊子,還不通。像我這樣不通的人,在這裡吹這些東西,還可以幫助大家摸摸這條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許還會來這裡講,因為他知道我們這些人這樣盲目太可憐了,他有眼睛,喜歡來帶帶路,也說不定。理論講到這裡,以下我們進行八卦的研究。
神無方 易無體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個神不是宗教的神,是中國文化的神。我們的原始文化中,生命的主宰,宇宙的主宰沒有宗教性的觀念,對天人合一的那個東西叫作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變是功能。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也無所不在。“神無方”就是宇宙生命主宰的功能無所在,也無所不在。同《易經》變化法則一樣,周流不拘,並不在某一點上,研究《易經》最重要的是在此。基本上如乾卦“一爻初動”,這動從哪裡來?答案是“神無方”。“而易無體”,所謂本體,是個抽象名詞,是無體之體,無為之為;所謂“道”,也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沒有固定的,不拘的。不固定不拘,就是宇宙的法則。試看宇宙的東西,變化無窮,氣象的預測常常不準,因為“神無方而易無體”,氣象突變的地方拿不準。那么我們研究《易經》的學問,如果說《易經》一定是講某一範圍的,那就犯了邏輯的錯誤,因為它明白告訴了我們“神無方而易無體”。《易經》的學問是變化無窮,說《易經》是藝術也可以,是科學也可以,是哲學也可以,因為“易無體”,不呆板,任何一個名稱都可能。但是“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兩句話,也是中國宗教哲學的頂點。我們如果研究西方文化,希臘的哲學思想,西方的宗教哲學懸想,把西方的東西都研究完了,回過頭來再看自己,就發現自己老祖宗的文化最偉大。這兩句話從人類文化史的發展來看,我們提出來最早,《繫辭》我們暫時談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看《易經》的第一卦 — 乾卦。
盡善盡美的人生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乾也。”
這是白話文,很簡單,我們都看得清楚,這是孔子研究《易經》以後,對於文王所作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的內涵所包括意義的解釋。當時對於周文王所作這四個字的乾卦卦辭,窨是科學的還是哲學的?人們不知道。前面我們了解,《象辭》屬於科學的、《彖辭》偏重於人文思想。《象辭》和《彖辭》是同一時代產生或作用於兩個不同的時代?也是問題。現在孔子在《文言》中對“元、亨、利、貞”四個字的解釋,完全納入人文思想的範圍中,對於宇宙物理科學方面都不管,這也就是儒家思想的開始。他對於“元”字,強調善的,善的思想,善的行為,一切好的一面的成長,才夠得上所謂元,這是代表萬物的開始,但這是好的一面的開始,叫作“元”。亨則是好的集合,嘉是良好的意思,良好的很多因素集合起來,成為好的集合,才夠為鹿。利則要達到和的利,和在現代的觀念是和平,怎樣才能和平?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能相和嗎?要恰到好處的相和,最適宜的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假使我有利,你沒有利,乃至損害到你,而你得了利,一定會損害到他,這種有損另外一人的利,並不是利的目的,也不是利的定義;這裡的利,是兩利,彼此間都有利,才夠得上利。至於貞,則是一件事物的中心,一些團體中有幹事,這個職務名稱,就是從這裡來的,楨幹,中心就是貞。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體,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這裡再度引申一下,發揮上面的四點,這也就是儒家思想,孔子講的人文文化教育的目的。一個人受了教育以後,要具備元、亨、利、貞四個字,才夠得上作為一個人,亦即要養成“體仁足以長人”。自己的胸襟,內在愛人,才能夠領導別人。“嘉會足以合禮”, 一切的嘉會,人與人之間相處很好,才能合禮。禮即是中國文化《禮記》中所標榜的社會,亦即是今日我們所標榜的康和利樂的社會,才能實現。“利物足以和義”,儒家思想中有“濟人利物”的話,“物”字不只是指動物、植物、礦物,在古代的“物”包羅很廣,等於現代語“這具東西”的“東西”,是一個抽象名詞。“利物足以和義”的利物,意思是我閃人類應該利物、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現代西方來的文化,人都被物所左右了。“貞固足以幹事”,養成內在堅貞,意志堅定,然後可以做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是孔子的結論。
孔子研究乾卦,到這裡完全拉到人文思想這方面來了,啟發了後來的唐宋之後一般儒家研究《易經》的路線,沒有走往象數方面去,沒有向科學方面走了。
下面的解釋亦是在人文文化方面,但有報不同,我們也可以由此認識儒家、認識孔孟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