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渡湖

漲渡湖

漲渡湖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於2002年9月正式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定為濕地自然保護區,是長江中游物種的生物基因庫。漲渡湖區不僅有西漢古墓群和烏龍鎮舊址,還是鄂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地區最完善的抗日根據地。漲渡湖將建成武漢市首個濕地森林公園。漲渡湖周邊沒有工業污染源,目前水體保持國標三類水體。作為東進鄂皖邊的前進陣地和後方基地,漲渡湖根據地還設有鄂豫邊區稅務總局、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鄂東交通分局(鄂東分兵站)、日本在華士兵反戰同盟第五支部、鄂豫邊區建設銀行邊區和第三印鈔廠、新四軍五師第十四旅野戰醫院、後勤被服廠、修械所、鄂豫邊區洪山公學、實驗中學等單位。漲渡湖抗日根據地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 200萬人,是武漢地區最完善的抗日根據地。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漲渡湖漲渡湖

漲渡湖位於湖北武漢市新洲區,漲渡湖主湖水域面積6萬畝,水質優良,無污染。漲渡湖將建成武漢市首個濕地森林公園。

漲渡湖已於2002年9月正式被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定為 濕地自然保護區,其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是長江中游物種的生物基因庫。2004年,漲渡湖濕地成為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漲渡湖區不僅有西漢古墓群和烏龍鎮舊址,還是鄂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地區最完善的抗日根據地。

歷史由來

追朔漲渡湖,遠古時為古雲夢澤的邊緣,與長江相通,南受長江倒灌,北納舉水、倒水,一派水鄉澤國,江、河、湖混沌一片,天水一色,橫無際涯,湖中的崗地則成為一個個湖嘴、孤島、沙洲、泥灘、沼澤。面積達280平方公里,入湖水量約30億立方米,魚類82種。數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稱,故因“漲水為渡,落水為湖”而得名漲渡湖。

史載,南朝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著名的“五水蠻起義”就發生在漲渡湖區。元、明之季隨著大量移民遷入,人丁日趨興旺,百業進展,湖區遂呈一派“魚米之鄉”景象,在道光二十九年以前,漲渡湖不是湖,名“斷天河”,為長江東支河道。有西漢古墓群和烏龍鎮舊址,還是鄂東抗日根據地舊址,-、陳少敏、鄭位三、張體學、劉西堯等老一輩革命者在湖中蘆葦盪里生活戰鬥過。

過去的漲渡湖區發生洪澇災害是家常便飯。一次中央會議上,-總理、-副總理十分關切漲渡湖區,指示從根本上治理水災。倒水河的改道直入長江、完善的長江乾堤和修築舉水乾堤,湖泊終與江、河隔離。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充分利用江河、湖泊資源,新洲區政府對漲渡湖制定了總體規劃,綜合開發。湖區農、林、牧、漁等生產、科研基地不斷壯大,生態立體林業是這裡一大特色。湖區運用半自然的生態林業濕地,成功創建林農、林、魚、鴨、鳥等多種立體生態林業體系,被定為國家級科研成果。漲渡湖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對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被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滙豐銀行長江項目的示範,成為湖北省第一個被世界性環保組織參與保護的濕地,2004年7月,又被武漢市政府批准為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8500公頃,主要保護水生和陸生植物及其共同組成的濕地生態系統。目前,保護區內現有維管束植物115科,裸子植物101科,兩棲動物10種,爬行動物16種,哺乳動物20種,鳥類103種,魚類46種。保護區內還有少量的全球瀕危物種等。

人文情懷

居住在漲渡湖邊的人,大都以捕魚為業。“漲渡湖開湖,魚臭三縣”,“魚過千層網,網網都有魚。”“寒露霜降水推沙,魚奔長江客奔家。”到了這個時候,漁人便從四面八方趕到魚場,競相捕撈,千船競發聚集於一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的網得五六十人同抬,合圍水面達數百畝,不時在船上頓足敲板,驅魚入網,聲震水天,數十人一齊吆喝起來,漁號子,呵哈聲,數里可聞,一網撈得鮮魚最多時達10餘萬公斤。這時,遠近魚商魚販魚行,也紛紛趕赴湖場,搭棚架秤,喊起行話:“起秤呀——記帳——!”接著便是報重、報價聲,字正腔圓,如唱如吟,構成漲渡湖漁業一幅立體圖畫。

漲渡湖漁業已由單一的天然捕撈轉入了人工養殖。漁業資源逐年上升,不斷有新品種加入了大湖水族。過去那些遭人鄙視的蟹、魚、鱉、鱔,隨著世風的改變,口味的更新,而一躍成為席珍,也成了漲渡湖漁場的拳頭產品。每年重陽過後,蟹肥鱉壯,美食家們紛至沓來。2005年6月中旬,漲渡湖在因建閘被切斷與長江的自然水位聯繫55年後,首次開啟閘門,實現江湖的季節性聯繫,涵養濕地。長江水順著水道流入漲渡湖河道,建立漲渡湖與長江的季節性水文聯繫,灌江納苗後有望使漲渡湖魚類總量增加25種,年增值數百萬元。漲渡湖的漁家兒女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高興地唱起了打漁歌:

教郎打槳莫輕狂,恐把晴波作惡浪;

儂愛郎情魚愛水,箇中滋味一般長;

薄薄衫兒淡淡妝,扁舟一葉過前塘;

魚兒水底偷成對,儂伴郎群也作雙。

變化

20世紀30年代,漲渡湖面積為150餘平方公里。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壓力和糧食需求,湖區開始大規模圍墾,水面迅速萎縮到40平方公里,與長江的聯繫被人為切斷,濕地功能衰退。

1986年出版的《新洲縣水利志》記載,1972年之前,“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是漲渡湖的真實寫照:汛期水位上升到22米時,水面積即達38萬餘畝,良田甚至遭到淹沒;水位下降到19米以下時,主湖、子湖界限分明,水面積約13萬畝,呈現出一片乾涸荒涼之景。為此,1972年夏,當時的新洲縣水利電力局對漲渡湖進行了綜合治理,興建了排澇、調洪、圍墾工程。治理後的漲渡湖趨於穩定,水面積為37平方公里。

2002年12月,漲渡湖正式被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示範項目確定為還長江生命之網示範區,成為湖北省第一個被世界性環保組織參與保護的濕地。

自然資源

經專家考察,漲渡湖地區共有兩棲類動物10種,爬行類動物16種,哺乳類動物20種,鳥類103種,維管束植物476種,魚類4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粗梗水蕨種群規模極大,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得天獨厚的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2007年11月,蔡甸區沉湖、新洲區漲渡湖兩處濕地被列為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網路首批成員,其保護工作首獲國家林業局批覆立項,投資1208萬元。

2007年12月,對漲渡湖濕地進行實時監控系統第一期工程完成,成為全國第一家採用實時監控系統進行監控保護的濕地自然保護區。

2010年以後,新洲區水政監察大隊湖泊保護中隊的巡湖專班,每周都要到漲渡湖巡查一次,檢查是否填占、污染,以及樁界、樁碑是否被挪動。漲渡湖周邊沒有工業污染源,目前水體保持國標三類水體。它的功能已經由原來的灌溉、養殖、調蓄功能,轉變為濕地功能。

風景旅遊區

項目情況

漲渡湖區不僅有西漢古墓群和烏龍鎮舊址,還是鄂東抗日根據地舊址。李先念、陳少敏、張體學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的新四軍五師在漲渡湖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及游擊區,並先後設立了長江地委、鄂東專署、黃岡中心縣委、中心縣政府、中心縣憲促會、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等領導機構。作為東進鄂皖邊的前進陣地和後方基地,漲渡湖根據地還設有鄂豫邊區稅務總局、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鄂東交通分局(鄂東分兵站)、日本在華士兵反戰同盟第五支部、鄂豫邊區建設銀行邊區和第三印鈔廠、新四軍五師第十四旅野戰醫院、後勤被服廠、修械所、鄂豫邊區洪山公學、實驗中學等單位。漲渡湖抗日根據地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 200萬人,是武漢地區最完善的抗日根據地。

項目內容

1、建立濕地生態示範區,包括蘆葦區、無公害蔬菜區、濕地保護區緩衝區和實驗區等。

2、建立濕地生態環境教育中心,包括濕地模擬廳、標本館和放映廳等。

3、建生態觀景區,包括生態遊覽小道、觀景亭等,讓遊客能近距離觀光保護區優美的濕地景觀。

4、建農業觀光區,包括優質稻生產區、十里湘蓮示範基地、黃顙魚生產帶、萬畝種草養畜示範區、萬畝林果基地、萬畝苗木花卉基地和萬畝精養魚池等。

5、建萬畝立體生態林業園,在水面建竹橋和適量亭台。

6、修復抗日根據地舊址,恢複印鈔廠、被服廠、修械所、野戰醫院等建築,建革命教育基地,開發紅色旅遊產品。

項目的進展

項目正在招商中。

效益預測

規劃前期每年可接待遊客30萬人次,可取得門票收入900萬元,其他旅遊服務收入1500萬元,完成營業稅和每年成本投資後,項目投資回收期為4—5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