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王國

漢字王國

漢字王國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的特點,選粹取200多個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字進行細緻的講解,如與人的身體、住房、器皿、絲和麻、家畜、農具、車船、道路等有關的字,同時分析和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而使人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讀。本書初版於1988年,至今已被翻譯成七八種語言,是西方人學習漢語的主要讀物。

基本內容

·出版日期:1999年

·條形碼:9787806033326

·版本:1999年1月第1版

·開本:20開

·定價:98.00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碼:357 頁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108024543

·條形碼:9787108024541

·版本:2007年1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市場價:¥46.00

內容簡介

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的特點,選粹取200多個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字進行細緻的講解,如與人的身體、住房、器皿、絲和麻、家畜、農具、車船、道路等有關的字,同時分析和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而使人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讀。

本書初版於1989年,至今已被翻譯成七八種語言,是西方人學習漢語的主要讀物。

作者簡介

林西莉,瑞典名字是塞西麗婭·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家和攝影家。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學留學,此後曾數十次到中國訪問。1971年起瑞典任漢語教師,1978年後為瑞典電視台做有關中國語言的節目。現專心研究中國文化。出版有關中國的著作多部。2006年出版《古琴》,是她的又一本耗費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

編輯推薦

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的特點,選粹取200多個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字進行細緻的講解,如與人的身體、住房、器皿、絲和麻、家畜、農具、車船、道路等有關的字,同時分析和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而使人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讀。

本書初版於1989年,至今已被翻譯成七八種語言,是西方人學習漢語的主要讀物。

目錄

小引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類

水與山

野生動物

家畜

車、路和船

農耕

酒和器皿

麻與絲

竹與樹

工具與武器

屋頂與房子

書籍與樂器

數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意與聲

索引

譯者後記

文摘

插圖:

水與山

沒有什麼地方像華北平原那樣單調、平坦。沒有山岡,沒有河谷,只有一眼望不到邊的黃灰色的土地。它東邊與山東的山脈接界,西邊與山西、陝西和河南的山脈相連。這些山不是特別商,但是它們從平原上拔地而起,相比之下顯得比它們的實際高度更雄偉。作為這種地形的動脈,黃河流經華北平原,把這兩個山區連線起來。

這個地區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統計數字表明,直到今天這個地區比中國其他地區耕地面積都大,人口更稠密。全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這裡。華北平原實際上是一個大三角洲,是由黃河沖積的。世界上沒有一條河流像黃河那樣攜帶那么多泥沙。尼羅河每立方米含一點五公斤泥沙,黃河平均含三十七公斤,在某些支流中,人們曾測得七百六十公斤。黃河在入海口每年能造二十三平方公里的新陸地。

這是一條危險的河流——人們確切地稱它為“黃患”。當它流在它的發源地青藏高原時,它是馴服的。那裡的山脈險峻,河水清澈。但是爾後一它在內蒙古的沙漠中拐了個大彎便奔騰南下,穿過黃土高原,那裡的山坡上復蓋著細土,很容易被河水沖走。它穿過狹窄的河段向下流去,經過落差很大的四千公里河谷以後,衝過最後一道關,流入離入海口最後幾千平方公里的平原,流速大減,河道變寬,攜帶的泥沙沉入河底。

泥沙的沉積使河底升高,從而也帶來河水水面的升高。為了防洪人們沿河修了河堤,這個工作持續進行。河裡的泥沙持續淤積,人們持續建造河堤。在很多地方河床高出周圍地面十多米。當夏季的雨水比常年來得猛、下得時間長的時候,河堤很容易坍塌。但是這一切不是黃河的過鐠。1938年發生了一次最嚴重的災難,當時這個國家的領導人蔣介石將軍下令扒開鄭州北面的黃河大堤,以阻止日軍的前進。至少有八十九萬人被淹死,一千二百五十萬人無家可歸,整個地區被泥沙復蓋幾十年。然而並沒有能阻止日本人。

後記

《漢字王國》是林西莉女士耗時八年完成的一部介紹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力作。作品問世後得到廣大讀者和文化界的很高評價,並很快被譯成英文、芬蘭文、德文和法文。在我接觸的瑞典朋友當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部作品。很多中國留學生和華人,還通過這部作品向自己的同學、同事介紹中國的古代文化。

林西莉女士是瑞典著名漢學家、作家和中國問題專家,20世紀6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學留學,後來多次到中國訪問,在山東、陝西有她自己的點(村莊),隔一段時間她就到那些地方看一看,從而準確地了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變化。

序言

這本書是一個外國人寫的——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女士,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麗亞·林德奎斯特。她上個世紀50年代跟隨漢語學家高本漢學習,從那時起就迷上了漢字。她總想弄清楚,一個個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那一筆一划代表著什麼?它們最初的形式如何?即便是最簡單的“一”、“三”、“五”、“七”,在她眼裡也充滿了神奇。

後來她到北京大學學習漢語,並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中國古琴。

當她回到瑞典,從事漢字教學時,就決定從漢字早期的形態講起,並從這些字講到中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房子、獨輪車、衣服以及他們使用的工具,講到產生這些文字的自然場景:鄉野、山川、家畜與植物。結果是,這樣的講解產生了奇效,學生的興趣大大增加,對漢字的理解也變得輕而易舉了。

隨著教學和學習的深入,林西莉越來越感到一種巨大的吸引力:為什麼人們在田野上並排種植各種不同的莊稼?為什麼人們把自來水的開關稱之為“龍頭”?為什麼人們把懷孕叫做“有身子了”?“身”和“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許多中國人見了面不問“你好”,而問“你吃了嗎”?

她一次一次地回到中國,更多地了解令她越來越感到神秘有趣的一切。

這本書就是林西莉在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用了八年完成的。她所講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漢字,如關於人的身體、水與山、農耕和家畜、車和船、路、酒和器皿、麻與絲、竹與樹、工具與武器、房子與屋頂、書籍與樂器……她對每一個字都進行了刨根問底的探討,並以散文的筆法,寫下它們的來龍去脈,闡釋它們的美。她還集錄了幾百幅圖片,這些圖片直觀地表現出相關漢字的造型來源,一目了然。還沒有一本關於漢字的書收有這樣多指示明確的圖片。

由於林西莉從最基本的漢字講起,從中國古代人的生活和環境講起,所以她講述的就不僅僅是文字本身,而且講述了中國文化。在西方國家,人們把這本書當作了解中國的入門書,從1989年出版以來,已有英、法、德等十多種譯本。中文本1998年出版,譯者李之義是林西莉的朋友,曾因將多種瑞典著作介紹到中國,受到瑞典政府的褒獎。他說翻譯《漢字王國》是一件樂事。

中國原外交部長、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也注意到了這本書,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最近讀到瑞典學者林西莉寫的《漢字王國》一書。她在引言中特別指出,從漢字的象形結構中去理解漢字的來龍去脈,就能從漢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蘊,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記住漢字。她的見解確實很有道理……漢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藝術性統一的重要特徵,是最少爭議的連線所有中國人的文化紐帶和文化標誌。”

由於以上的特點(文字通俗、圖文搭配巧妙、選字與古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本書不但令專家學者感興趣,即便是中學生、國小生也能看懂。可以說,這是一本有趣、實用的漢語知識讀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