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三老碑

漢三老碑

此碑記錄了一位名通的漢代地方官“三老”祖孫三代的名字(諱字)和祖、父輩逝世的日子(忌日)。 全碑通計二百十七字,字畫渾厚遒勁,書體介於篆隸之間。經鑑定,是東漢建武年間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此碑堪稱是一方價值連城的國寶,有極大的歷史和文字研究價值,被譽為“浙江第一石”。

簡介

漢三老碑,保存在西泠印社漢三老石室內。

漢三老碑 漢三老碑

清鹹豐二年(1852年),浙江餘姚客星山出土了一方石碑,碑額已斷缺,但碑文基本完好。此碑記錄了一位名通的漢代地方官“三老”祖孫三代的名字(諱字)和祖、父輩逝世的日子(忌日)。全碑通計二百十七字,字畫渾厚遒勁,書體介於篆隸之間。經鑑定,是東漢建武年間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此碑堪稱是一方價值連城的國寶,有極大的歷史和文字研究價值,被譽為“浙江第一石”。此碑出土後為餘姚富紳周世熊所得。後來在戰亂中,周氏家室毀於大火,此碑倖存。由於周氏家族的破落,被譽為“浙東第一石”的“漢三老碑”後為丹徒陳渭亭所得,並輾轉來到上海。


護寶故事

孤山漢三老石室石牆上“競傳炎漢一片石,永共明湖萬斯年”的楹聯,為人們所熟知,但歷史上曾發生過的搶救漢三老石碑的故事,則是鮮為人知了。搶救漢三老石碑是西泠印社的前輩先賢為保護祖國文物所作的愛國主義壯舉。

1921年秋天,日本人慾以重金購取“漢三老碑”並出運國外,丹徒陳氏意已應允。眼看國寶就要外流域外,訊息傳來,吳昌碩、丁輔之先生等都很焦急,他們聯合浙江同鄉四處奔走,發起了一場募贖“漢三老碑”的活動,為了贖回“漢三老碑”,西泠印社緊急動員,發布了募捐公啟:浙江漢碑極少,自會稽刻石湮沒後,一般碑刻僅見著錄,只有極少的幾個碑刻可見實貌,倘三老碑流失海外,實在是中國人的恥辱。為了籌款,一方面積極呼籲社內外同仁積極捐助。另一方面決定由吳昌碩、倪墨耕、何詩孫、陸廉夫、王一亭、商笙伯、高邕之、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石潛等各捐獻書畫印譜十件,古畫三十件,舉行義賣。為了保護這一珍貴文物,西泠印社先賢表示不惜重金購碑,通過積極努力,最後集六十餘人之力,以八千元重金將“漢三老碑”贖回。隔年運至杭州後,如何保存成了問題,地方當局也不管此事,為了石碑的安全,大家又湊錢為石碑建石房,最後選址西泠印社觀樂樓旁,連同社藏北魏、元至明墓誌石刻等,並摹刻宋拓先秦石鼓十枚,一併築石室永久保存。吳昌碩社長還專門寫了《漢三老石室記》,以志其事。

歷史價值

《漢三老諱字忌日碑》距今已有1900多年,屬國家一級文物。其結構獨特的石室,在全國還未有第二個。保存這一瑰寶,使以保存、研究金石為宗旨的西泠印社有了與之相對應的珍貴實物,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中堪稱獨樹一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