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實錄(共2冊)

此次出版的是兩體文《滿洲實錄》,書中沒有記載繪寫的年代,且史籍中亦不見記錄。 這個版本從開本的大小、形式、字型等方面來看,與三體文《滿洲實錄》並無二致,應該是與三體文《滿洲實錄》同時形成的。 三、與三體文《滿洲實錄》不同之處是,在用於避諱的黃簽下寫有名字,為研究清前期人物提供了準確的證據。

內容介紹

《滿洲實錄》形成於乾隆年間。它描述了女真人(滿族的前身)的聖地長白山,以仙女吞朱果而孕的故事開始,以愛新覺羅家族的歷史為主線,用神話突出了君權神授的思想對滿族的歷史加以記述。書中敘述了孟特穆、福滿、覺昌安、塔克世、弩爾哈齊等人的傳奇故事,詳細介紹了女真族諸部世系及各部之間的紛爭,特別是對弩爾哈齊以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對女真各部進行兼併,與蒙古各部的征戰、遣使交往與和親,建立後金汗國,以“七大恨”為由向明朝宣戰,先後攻克遼東諸城,建都遼陽,遷都瀋陽,奠定基業等有較為全面的記載。《滿洲實錄》記載的史實至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清太祖弩爾哈齊崩逝止,是研究滿族崛起及清朝開國歷史十分珍貴的史料。
乾隆帝於三體文《滿洲實錄》末題《敬題重繪太祖實錄戰圖八韻》詩一首,在自注中說明了重新繪寫的緣起:“實錄八冊,乃國家盛京時舊本,敬貯乾清宮,恐子孫不能盡見,因命依式重繪,以一本貯上書房,一本恭送盛京尊藏,傳之奕世,以示我大清億萬年子孫毋忘開創之艱難也。”
遼寧省檔案館保存有兩個版本的《滿洲實錄》。一個是滿、漢、蒙三體文合璧附插圖本,一個是滿、漢兩體文合璧無插圖但有插圖目錄本。
三體文《滿洲實錄》為乾隆四十四年(1779)奉旨重新繪寫的,計兩函八冊。此本每頁分上、中、下三欄,上欄書滿文,中欄書漢文,下欄書蒙文,三種文字精工手寫,全書附圖82組,墨筆繪畫,每冊黃綾敷面,裝幀華美,版本獨特,令人稱奇。有清一代,《滿洲實錄》秘藏深宮,不為外人所見。清亡後,三體文《滿洲實錄》以各種形式多次印刷出版,世人對其面貌頗為了解。
此次出版的是兩體文《滿洲實錄》,書中沒有記載繪寫的年代,且史籍中亦不見記錄。這個版本從開本的大小、形式、字型等方面來看,與三體文《滿洲實錄》並無二致,應該是與三體文《滿洲實錄》同時形成的。
兩體文《滿洲實錄》特徵如下:
一、此版本《滿洲實錄》同滿漢蒙三體文《滿洲實錄》在冊數、開本、裝幀、紙質、新舊程度、字型等方面完全一致,為原本的照寫本,保存了原本的面貌。
二、此版本無插圖,但附有插圖目錄。未附插圖而又有插圖目錄,這說明底本是有插圖的。
三、此版本每個頁面均分成上下兩格,上格書寫滿文,下格書寫漢文。因滿、漢文的文字形式不同,故滿文部分所占頁面多於漢文部分所占頁面。與三體文《滿洲實錄》相比,在形式上略顯隨意。
四、此版本滿文字型和滿、漢、蒙三體文合璧附插圖本的滿文字型如出一轍,均屬乾隆時期檔案文獻的典型字型。在滿文中個別字仍保留某些老滿文的寫法,這是因為底本上的滿文字型原來就是如此,底本成書時正是老滿文向新滿文過渡時期,底本上滿文字型有老滿文殘跡乃屬合理現象。
兩體文《滿洲實錄》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兩個版本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只是在一些語句上用字略有不同,兩體文本《滿洲實錄》顯得更為原始,其史料價值相同。
二、兩體文《滿洲實錄》中的滿文,有一些字的寫法保留著老滿文的形式,在一些字句上保存著較為明顯的口語特徵,為研究滿族的語言文字提供依據。
三、與三體文《滿洲實錄》不同之處是,在用於避諱的黃簽下寫有名字,為研究清前期人物提供了準確的證據。
鑒於兩體文《滿洲實錄》的重要價值,遼寧省檔案館將珍藏的兩體文《滿洲實錄》影印出版,以滿足有關機構和讀者了解、研究歷史的需要。

作品目錄

《滿洲實錄(上函)》目錄:
出版說明
滿洲實錄?上函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滿洲實錄(下函)》目錄:
滿洲實錄?下函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