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靈山寺

滬靈山寺於清代乾隆年間建立,地理位置是在冕寧縣城以東20公里的深山中。

簡介

冕寧縣城以東20公里的深山中,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古老寺院。那就是近百年來聞名省內外的宗教勝地靈山寺。靈山寺以風景優美、傳說神奇和香火鼎盛的優勢,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香客遊人

內容

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著的韋陀護法神像。據說,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為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耽耽地站著護法。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為中心,兩側有眾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群。山門外邊有6棵蒼勁挺拔的參天古松,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樹齡至少在兩百年以上。 它是靈山寺最主要的標誌。
 

傳說

  關於靈山寺的歷史,在志書和碑石上已早有記載。楊祖師俗名楊學信,法號悟真,佛號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龍陽縣人。清乾隆四十七年,遊歷來到冕寧,聽說燈台山是燃燈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觀,直至峰頂,果然勝跡猶存,故址顯在”。楊祖師便在青龍潭就水結茅而居,一面繼續修行,一面籌建寺院,當時門下有冕寧弟子約百人。靈山寺大約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縣辛大成為寺院題名“西靈”,民間則稱“靈山寺”。楊祖師在冕寧22年,靈山寺建成後在寺內修行9年。於清嘉慶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經七日後,其弟子啟龕視之,但見滿面紅光,宛然如生,即將肉身移置佛堂,長期供奉,其肉身則完全乾固,不再腐朽。在靈山寺右1公里的岩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頂面平整,傳說那就是楊祖師“坐化圓寂”的禪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