滍陽街

滍陽街位於今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南約3公里處,是一座水陸交通要道和商業重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是封侯小國應國國都所在地,也是河南省歷史上重要的水陸碼頭和貨物集散地,“旱洛陽,收南陽,好過滍陽”是昔日滍陽街的輝煌寫照。解放後,運輸方式由牛拉馬馱船運逐漸改為汽車運輸,加之道路改道,滍陽街開始走向衰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白龜山水庫的建設,滍陽街淹沒。

繁榮的商業貿易

相傳早在黃帝時代,因破蚩尤有功,黃帝將此地封於以鷹為圖騰的應龍氏部落,並以居於滍水北而被人稱為滍陽。公元前11世紀,滍陽成為西周諸侯國姬姓應國的封王之地,東漢後改為應鄉,西魏、隋、唐初為滍陽縣,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太宗李世民精兵簡政,廢滍陽縣為鎮。此後的1300餘年裡,滍陽鎮歷經風風雨雨,演繹了燦爛的商業文化史。
據史料記載,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滍陽街開始走向鼎盛時期,大街兩側商鋪林立,買賣興隆,輻射周邊數百公里。到清道光年間,滍陽街逢雙日成集會,北街和東南門兩個集會市場均長達一里多地。上世紀初,滍陽街東西大街“乾生”糧行、“積余厚”油坊,北街“泰順”糧行,太華街“振興長”油坊,東南門外“益盛祥”糧行,並稱為滍陽五大商號。據《寶豐縣誌》記載,剛剛解放後的1951年,歷經多年戰爭的創傷後,滍陽街還有商戶130家,攤販222家,手工作坊264家。
滍陽街走向鼎盛,主要得益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源於糧食市場的興起。1929年豫西北春夏大旱,糧價上漲,南陽市的方城、社旗、鄧州等地糧商運糧到滍陽市場銷售,糧行增加到9家,當年僅“泰順”、“益盛祥”、“中和”三家糧行交易量就達1808萬公斤。糧商賣糧之後,在東西大街買日用雜貨運回南陽地區銷售,主要有食鹽、布匹、煤油等。洛陽客商從洛陽運來棉花、布匹、雜貨,在市場銷售後購回糧食,運回本地銷售。與此同時,滍陽鎮沙河、應河口碼頭上,商船往來穿梭,從下游地區運來食鹽、絲綢等貨物,再將從滍陽街中轉的陶瓷、煤炭、布匹、中藥材等,運往豫東地區和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滍陽由此成為當時豫西南最大也最有影響的貨物中轉站和經濟貿易中心,因而民間流傳著“旱洛陽,收南陽,好過滍陽”的說法。清道光年間有“帆影紓徐柳影參”的詩句,形象地描繪出了滍陽街商業發達、物流匯集的繁榮景象。

別具一格的建築

據說,滍陽街南北寬1.5公里,東西長1.5公里,周長9里13步,城牆由青石砌成,非常堅固,城內有縱橫8條大街,兩萬餘口人在此居住。
滍陽街共有東、東南、南、西、北五道門,東門以迎許昌方向客商而叫“迎旭”、東南以望古楚國故地葉縣而叫“望楚”、南門臨滍水叫“臨滍”、西門因應水像一條玉帶一樣繞城而走而叫“帶應”、北門可通寶豐和洛陽而叫“通寶”。
滍陽街內,應河水與福水交匯後進入城內,再由東南門流出城外,共經過72座大小橋樑,其中較大的橋有東街石橋和太華橋。東街石橋位於東門內東西大街200米處,橋長27米,寬7米,為雙拱橋,橋面由青石鋪成。太華橋位於山陝會館後,距東南門150米,呈典型明代建築風格,橋長12.3米,寬5.7米,為拱形橋。中間為大拱,拱兩邊鑲有二龍戲珠圖案,兩邊為小拱。西門下兩側寨礎處,有兩條紅石雕刻的千斤重大鯉魚,據說是為鎮住應河水泛濫,逢陰天即將下雨時,石鯉魚就會返潮,甚至能滴下水來。
在滍陽街西門、南門內和十字街南路東,有關爺廟、東軲轆廟、泰山廟三大戲樓,城內還有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字號、檔次不一的茶館。趕腳累了時,生意談完時,或忙完一天生意歇息時,到戲樓聽聽戲,到茶館喝喝茶,成為當時滍陽街人最主要的休閒方式。

滍陽街人今安在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白龜山水庫工程開工。滍陽街搬遷時間從1958年底開始至1964年結束。1964年5月初,連陰雨整整下了50天,庫水暴漲,最高水位漲到103.8米,超過警戒水位多米,部分未及搬遷的滍陽街上外熟里生(外磚石內土)的建築被水浸塌,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進行緊急疏散,不少富有價值的物品淹沒於水中。
上世紀80年代初,滍陽街所處的白龜山水庫北岸灘涂地挖魚塘時,除了挖出不少建築礎基大青石外,還曾挖出多罐銀元。當時開荒、砌渠或暴雨過後,就能衝出東西來。據滍陽鎮政府工作人員何俊卿說,他小的時候,滍陽鎮供銷社下屬的廢品收購站里曾堆著很多收購的銅壺、銅罐等器皿,堆了三堵牆,據說都是從滍陽街搬遷戶處收購的。
現在的滍陽鎮西滍村是水庫移民後靠村,當時在靠近應水的西部居住,有2800多口人,以經商為主,經營有棉花行、布行、藥行、煙行、茶館等,從業人員達千人以上,以致1956年西滍村轉入人民公社時,這個村僅有兩頭牲口,80%以上的村民沒有拿過鐮、用過鋤、種過地,是地地道道的商人。現在,西滍村人已靠養魚走上富裕路。東滍、北滍村的情況同樣如此。
改革開放後,有些去台灣的滍陽人又輾轉去了美國和東南亞地區。1955年支邊,滍陽街有很多人去了新疆石河子市和奎屯市,據說這兩個市有1/3的人是滍陽街人。修白龜山水庫移民時,有一部分滍陽人去了西安做生意。據說目前西安城北門外的解放路還叫小滍陽街,大概滍陽人在此做生意人多的緣故。

有關詩歌

寶豐名鎮,東南形勝,青山倒影漁舟。滍水煙霞,石獅守望,玉鷹譽滿神州。商賈競風流。義學奇鳥柏,菡萏含羞。二柏葛花,千年銀杏楚天秋。 三十六拱橋頭,七十二眼井,鐘鼓悠悠。銅器社舞,火神煙花,澇南旱洛獨收。 誠意伯巡遊,悔教封侯。 《望海潮·滍陽

滍陽街傳說

滍陽街的由來,還得上溯到武王伐紂這段歷史,相傳武王統一天下後,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採取了“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政策,大封諸侯。應叔便被分封於此------應國;《左傳》喜公三十三年,晉陽處父侵蔡,楚子上救之,與晉師夾泜而軍;《後漢書光武紀》光武擊王尋王邑,尋邑大敗與滍陽縣;後魏末置雉陽縣、隋時改湛水、又改曰犫城、唐改曰滍陽、後習稱滍陽街。
滍陽街,這座歷經滄桑巨變的老城,可以說是五千年歷史的驕子,是幾百代人遷徙繁衍的見證。然而,人類的各種災難卻在這塊兒富饒的土地上演繹的淋漓盡致,留下了永久難以磨滅的傷痛……。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老”,對滍陽街的祖輩來說,正是這些所謂的南蠻子,在偷財盜寶的時候,盜走了“上國圖騰”玉鷹和鎮街之寶----避水珠(祖輩傳說,上古大禹王為降服滍水,尋龍脈,定龍嘴,巧藏避水珠,故滍水不敢泛濫,九曲而奔東南。),毀了龍脈、破了風水,街上便開始不乾淨起來,要不街上的老說書匠,曾在馬街書會上榜列探花的劉歪嘴總是不放過任何一個表演的機會,每每在茶餘飯後便用比拌槽棍兒還難看的那雙筷子,用力地敲打著那個豁豁牙牙的大瓷斑碗,擠著那副公鴨腔似的嗓子,眯著小眼自我陶醉般地咧咧著:“旱三年,澇三年,螞蚱吃三年,水旱蝗湯又三年,瀝瀝拉拉十二年。針穿黑豆大街賣,河裡苲草上秤盤,大閨女能值錢二百,小媳婦還得倒找倆雞蛋”。
災難,打破了昔日的寧靜,渴望太平的人們在災難面前素手無策、一籌莫展,在怨天憂地一番後,索性把自己的一切交於神靈來主宰。因此,人們的生活更加依賴於因果報應、輪迴轉世。迷信,無形中成了人們腦海中的“精神支柱”。加上祖輩們廣為流傳的活神仙劉伯溫滍陽街點風水的故事,使人們更加地把地仙、風水、陰宅、貧富、貴賤、顯宦聯繫到了一塊兒。也難怪,誰讓世間傳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呢?可見前賢的魅力對後人的影響有多么的深遠!
相傳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初登大寶,深知連年戰爭讓人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天下一片“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景象。良田荒蕪無人耕,炊煙裊裊無米炊。“該是休養生息的時候了”,洪武皇帝暗自思忖著。終於在天交三更的時候,一個英明的構思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第二天早朝,洪武皇帝當即降詔:敕令劉伯溫代上巡視天下,體察民情。
話說劉基劉伯溫自從奉旨巡視天下以來,一路上穿省過縣,這天來到了寶豐縣東南的應山之巔,放眼遠望:群山疊翠,伏牛百里;滍水九曲,銀波漫步;龍嶺欲騰,白龜乍現;古城雄偉,五門霸氣;牌房四座,傲然森立;遍野沃土,人丁興旺。真是千古王侯將相之地,萬載名流雅士之邦!
劉伯溫一面讚賞,一面邁著塵履由西城古應門而入。但見這座九里十三步古城,街內商賈雲集,熱鬧非凡:擔挑兒的、賣菜的、軲轆鍋的、算命的;打鐵的、補鞋的、戧剪子的、掌蹄子的。沿街兩側,擺放著各種小吃糕點的攤位:劉氏酸辣湯、李氏包子、何氏桃花油饃、吳氏爐盤兒油饃、三卷子雜可湯、李氏醬麵條、賈氏蒸饃;吆喝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三十一丈的大街內好景歷歷在目:十八畝地一鳥柏,二柏架葛花,五柏架葡萄;廟前橋,廟後橋,廟上廟;三十六拱橋,七十二眼井;千金一條紅鯉魚,萬年夫妻白果樹;石獅東南門前守,鐘鼓樓音傳香山。
這些似乎並沒有引起活神仙劉伯溫的太大注意,唯一吸引他住足觀看的是寺廟前半里之地的幾通石碑。其中的一通石碑,碑高丈二,一隻巨型的青石屓伏於碑下,兩眼突凸,目光炯炯地凝視前方。碑帽之上,兩條蛟龍騰挪飛舞,互相盤鏇,栩栩如生。龍嘴相對之處,刻有:“龍興寺”三個大字。光是這碑帽少說也有千斤之重,但更為難得的是龍興寺的碑文簡歷。由於筆法遒勁,文字特異,後人趨之若鶩,胡摹亂拓。加上自然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今已是殘缺不全、面目皆非,難以辨析。只剩下“大唐貞觀十六年……敕......鄂公尉遲敬德掌修龍興寺……”尚可識別出來。
劉伯溫扶碑暗嘆:山隅偏城竟有驚世墨寶,幸哉!然損壞之嚴重者,惜哉!痛心疾首,痛心疾首者,悲哉兮!從他那嚴肅的神態里,可以看出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無奈和婉惜,此刻正從他的眼神里不經意間流露了出來。
但,使劉伯溫所料不及的是五百年後的又一場更大規模的更加讓人痛惜的十年文化浩劫正隨著歷史的腳步漫漫走向人們!
沉重的腳步取決於沉重的心情。劉伯溫的心情此時可謂矛盾重重,別有一番滋味,但這滋味連他自己也難以言表。他想早點離開讓他徒增煩惱的這個文明之地,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邁步進入了龍興寺的大門。
龍興寺占地十餘畝,大雄寶殿三間,三層樓閣式的建造布局,五脊六獸、斗拱飛檐、雕樑畫棟。主佛供奉的是毗盧佛,在主佛的西邊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東邊供奉的是盧舍那佛,東西兩側分別供有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弟子。彩塑逼真,姿態端莊,雖眉目清秀而威嚴溢於顏外。瀟灑的衣紋透漏著酣暢淋漓的線條,不愧為大唐盛世之佳作。
在大雄寶殿的東西配殿,分別是以兩層樓的格式建造的文昌閣和魁星樓。東配殿為文昌閣,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諸子百家陳於几案之上。他奮發苦讀的精神,一代代的傳承著,勉勵著無數後人不斷地刻苦攻讀,拼搏進取。西配殿為魁星樓,供奉的是魁星帝君,他左腿獨立,右腿後翹;身體前傾之時,雙臂自然打開,成左手持斗、右手拿筆之勢。莊重威嚴之中透出一團正氣,讓人肅然起敬。也難怪那些寒門學子無不頂禮膜拜,祈求自己成為下一個被點中之人,從此踏上仕途,宦海一生。誠意伯讚賞之餘,不由的拂塵整衣、焚香膜拜。也難怪,因為在科舉考試的時代,他畢竟是文運高兆的一代神君。
龍興寺前不遠處,依然立著兩通石碑,劉伯溫邁步前來,仔細辨認其中一通碑文,上寫著“微臣屬……希夷不測然則……言……書……”;另一通碑文則記載著滍陽街紳士們捐款捐地修建義學的經過,整個義學占地一百二十餘畝,剩餘的一百餘畝地供先生們自行支配,但所有收入必須用於教育之上,凡來求學者,除購買必備書籍外,將不在另行出資,且吃住全在學校。這可能就是後來所謂的義務教育的雛形。若按碑文記載的時間即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算來,比世界上記載的實施義務教育最早的德國(公元1619年)還早上977年。滍陽街,就憑這一點,足可以讓國人驕傲,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驚嘆。全世界實施義務教育最早的國家是中國,是中國的河南,是河南的滍陽街。
劉伯溫順道石而來,過了青石雕鑿、石石相卯、結構嚴密、搭建精確的牌坊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道兩旁的蒼松古柏,枝丫茂盛,遮陽閉日。順路道而行,不遠處便是學堂,堂屋內正中敬的是聖人孔子畫像,兩邊分別是他的七十二弟子,也就是後人所謂的七十二賢圖。畫像逼真,栩栩如生,整個院落呈現出一片:香菸裊裊方顯寧靜致遠,書聲朗朗始得澹泊明志的景象。
不知不覺已是金烏西墜,一天的行程使劉伯溫不堪飢餓疲乏。為了進一步驗證這裡的民風是否淳樸,他邁步來到了一方宅院前住腳觀望,但見這座宅院占地三畝有餘,乘坐北向南之勢,門樓高聳,斗拱飛檐,青磚灰瓦,磚雕石雕嵌於牆壁之中,隨處可視。青石台階分七層,朱漆大門,上鑲嵌著八排七十二個銅釘和獅面門環,青石雕刻的“太傅第”三個虬勁的大字門匾高懸與門楣之上,主人大概是取“燕翼貽護”之意吧。
石階兩側按雄左雌右分別擺放著兩隻石獅,古人認為“石者實也,獅者思也”取其前人創業後人守成不易之意。加之古人常把麒麟、狻猊、貔貅、獅子等動物尊為靈獸,能鎮宅辟邪。此宅這對石獅太有講究了,雄獅口含石球,爪踩繡球,象徵口納乾坤和權利無上;雌獅踩著幼獅,象徵子孫綿延昌盛。石獅所蹲的石基上則分別刻有鳳凰和牡丹,取獸中之王、禽中之王、花中之王,寓意“三王之師”。
石獅的頭上刻有十三個疙瘩,稱之“十三太保”,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只有一品大員才享有此等殊榮。官低一品,獅字頭上邊少一疙瘩,七品以下門前若擺放石獅便是犯了忤逆之罪,劉伯溫為這頗具匠心的設計暗自點頭稱讚。
劉伯溫來到門前扣打門環,不一會,從裡面走出一個管家模樣打扮的傭人來。
劉伯溫上前施禮道:“討擾了,我乃遊學之士,身無分文,前來貴府求宿一宿,順便還請舍點殘羹冷炙以是充飢。”
管家模樣打扮的傭人用眼角瞟了一眼劉伯溫道:“窮酸樣兒,也不翻開你的狗眼看一看這是啥地方,快滾,不然我要嗖狗咬你了。”說完便咣當一聲關上了大門。
劉伯溫暗道:“好一個不懂禮數、仗勢欺人的狗奴才,看來這家主人也不怎么樣。”
劉伯溫繼續前行,眼前不遠處有家飯館,一拉溜兒三間茅草房,雖是草房,倒也挺乾淨的,門前樹上掛著一個迎風吹的牌子,上寫“李氏麵館”四個行草字。劉伯溫剛到門前,掌柜的便出來打招呼,並把劉伯溫讓進屋內。
劉伯溫把前面的一番話又從頭說了一遍,掌柜的聽完後倒笑了,說道:“出門在外的,誰沒有個坑坑坎坎的。何況這是咱自己家的生意,又沒啥好東西,隨便吃,三兩個月都沒啥。如果沒地方住的話,離我這兒不遠有家劉家老店,也是熱心腸,喝罷湯兒後我帶你去他那兒住。”
劉伯溫再三道謝。就這樣白天在滍陽街四處查看了解民情,到了吃飯和休息時就回來,李掌柜和劉掌柜一如既往地熱情。轉眼三個月過去了,這天一大早起床,劉伯溫對劉掌柜說:“甚為感謝兩位掌柜對我這些天的照顧,歸鄉心切,這兩天我打算就此辭別兩位,但又對兩位無以回報,深感慚愧。小可對易理和數術略知一二,街外有幾處得水藏風之地,乃陰宅絕佳之福地,若兩位有意我則可告知詳情。”
劉掌柜驚喜道:“我家世代耕種,早有想法,奈何無力求得地仙指點,今蒙先生不棄指點靈穴,自當深謝!”
劉伯溫道:“你去請李掌柜過來,咱們一起前往定穴。”
三人離開劉家老店,出南門望楚,徑直五里外一空曠之地住腳。劉伯溫道:“此處雖為平川,但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明堂分明,右水倒左,案山自然。子孫旺盛,登科有望,金龜常佩,並有著書立說之才出於後世。但須取子午之向,丑時破土,午時行葬,切記。”然後畫出具體位置,與中線處栽上大石以作記號。
這時,劉掌柜慌忙搶先上前笑道:“登啥科,當啥官。人家常說伴君如伴虎,不能不信呀!我家不求當官,只求財旺人旺即可,李掌柜有意就留下吧!我想……我想再請先生費心,幫我家再尋得一處,不知可否?”
劉伯溫笑了笑道:“這有何難,只是此處已無佳地,你倆隨我來吧。”
三人離開此地,入南門望楚出北門通寶,來到一丘嶺之處。劉伯溫對兩人道:“就此處吧!坐巽巳向乾亥,右水倒左出辛方,子孫富貴多財祿。卯時破土,未時行葬,切記!”然後與此處做好標誌三人離去。
歸途中劉伯溫向兩位打聽有關“太傅第”住宅及主人的情況。李掌柜滿臉羨慕之色笑道:“這是前朝太子恩師的宅院,現如今其後人在貢院呢!許家墳的石牌坊就是給他先祖建造的。”
劉伯溫暗想:“原來如此。有這樣的奴才,主人能好到哪裡呢?此墳冢今後若與天時,地利,人和則主人必成大器,到時恐惡霸此地,傷及一方,不如趁早除之,以絕後患。”
劉伯溫想到這裡便順口說道:“此家如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豈有來日這一劫呀!”
李掌柜驚疑道:“啥,騸身,奸天下,還劫那啥……?先生是讀書人,不知道騸了就斷子絕孫了,就成太監了,奸……”
劉伯溫不等李掌柜說完,就擺了擺手笑道:“我指的是這許家祖墳的風水被擋了。許家牌坊我已去看過,乃為本地少有的陰宅。然實不相瞞兩位,許家族墳的那通碑在朝陽東升之際,被龍興寺主房的獸頭遮住了陽光,陰影正照其上,如不打掉獸頭,常此下去,陰氣內侵而陽氣遠遁,有梟首之災。這家主人只顧享受,禍已不遠尚且不知,悲莫過於此哉!”
李掌柜和劉掌柜連忙答道:“劉先生既知此種玄機,何不告訴這家主人,幫助破了這一災難,功德無量呀!”
劉伯溫道:“今天與兩家點穴定位已有違天理,不敢再生透漏天機之心!再說,無官府批文,擅改寺廟,談何容易!如有勢力,不妨打掉寺院主房上面獸頭,此災即消。”
說話間,三人已來到李家麵館,三人落座,飯前劉伯溫又聽兩位談論一些這幾年做生意的艱辛和經驗,飯後劉伯溫起身向兩位告辭。兩位掌柜再三挽留,無奈劉伯溫去意已久,兩位掌柜只好把劉伯溫送出滍陽街,這才相互拱手告別。
就在劉伯溫走後,街里先後發生了幾件事:明洪武三年(1370年),街上趕上了明朝的第一次大遷民,山西洪洞縣的一部分老百姓就遷到街里安了家。至今街里的老年人在忙完秋麥兩季兒農活後,或兩三人一塊兒,或三五人成群兒,坐在一起總是絮叨著:“問咱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掰開指甲看一看,雙腳共有十二片。”這最後一句話可以作為是對是否是滍陽街人,是否是大槐樹的後人的最有效的證明。
再說許家主人聽人說祖墳有問題,就千里迢迢從京城回來,通過官面上的關係,寫了份修寺契約後就派人把寺院主房的獸頭給拆了,這下兒就再也沒有東西擋其祖墳的風水了。
許家主人本想今後發跡了再從修寺院,誰知寺院主房的獸頭拆了尚不到一年,許家家道敗落。街上老年人傳言,說是活神仙劉伯溫恐其今後對大明江山構成威脅,因此才故意使的詐兒。
李家呢?李家終於與清乾隆年間出了個李綠園,謝官之後,歸隱家中,授書著說,現有《歧路燈》和大量詩文流傳至今。
劉家也自明以來,成為街上的首富。但據說劉家至今還世代相傳著當年劉伯溫曾引用過的那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話。劉家人真正做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滍陽街的東南門,分別坐落著兩座廟院,火神廟和關帝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來此燒香祈禱者樂意不絕,直至中午。
孔家老宅緊鄰兩座廟院,孔叔房少年時便入私塾苦讀。熱鬧的廟院並沒有絲毫吸引他的童趣,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因為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古人唯一可以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就是通過讀書來考取功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故而古人的衣飾上常常佩戴飾物,如玉蟬,寓意將來自己一鳴驚人:佩戴魚符、虎符、玉龜,寓意將來自己成為三軍統帥或五品及五品以上大員:佩戴麒麟、貔貅、龍則寓意驅災辟邪,年年平安之意……。
孔叔房自是其中之一。他十年苦讀,三次春闈,三次孫山。不知悟到了啥,竟放棄了自己的鴻鵠之志,毀掉了自己親手書寫的宋真宗趙恆的《勸學》詩,索性開起了茶館。時日不多,這孔家茶館在獅子街一片兒來講,已算得上是個熱鬧地兒了。
按孔家掌柜的話講:“若早跟先生學醫道,這三十多年來也早有名堂了,誰不知‘秀才學郎中,只須一夜功’。還是人家楊炯講的好呀,‘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對於我而言,如水中月,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我這人呀,咳!生就與魁星爺無緣,看來也只有開茶館的緣了!真傻,看來那王侯將相興許真
有關詩句
《詠懷》:久有沖天志,不飛亦何然?一日振翮起,乾坤換新顏。
搗練子》:三尺劍,六鈞弓。塵土十年未曾封。一朝馳騁疆場上,馘下名王平狼烽
《踏莎行》:紅葉飄零,霜菊乍艷,小樓凝望歸來雁。月圓偏逢中秋節,關情誰言相思斷
斗轉星移,人生苦短,鬢白方識金樽淺。悲歡輾轉猶夢裡,深恐金風妒彩箋。
《鷓鴣天》:十年寒床意未然,草廬茅舍著丹鉛。吟詩作賦空自好,不勝一箭定天山。
逝者矣,子曰川。黃雞三唱兩鬢斑。何時大柄能在手,從教春風度玉關。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