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黔邊縱

滇桂黔邊縱

滇桂黔邊縱成立於1949年7月19日。時值內戰爆發,為了抗擊蔣介石駐紮雲南的第八軍的勢力,各路游擊隊紛紛崛起,為了更好組織鬥爭,中共桂滇邊工委和中共雲南省工委合併,成立中共滇桂黔邊區黨委,以統一領導雲南、桂西和黔西南邊區黨的組織、武裝鬥爭和政權建設,這就是滇歸黔邊縱。邊縱配合了解放軍參與了多次的重大戰役,如昆明保衛戰、滇南戰役等等。

成立歷史

“邊縱”成立的歷史背景及經過

滇桂黔邊縱滇桂黔邊縱

人民解放戰爭中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的命運已為時不遠,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於1949年4月21日發出了向全國進軍,打過長江去的命令,人民解放軍隨即渡過長江,以排山倒海之勢南下,先後解放了南京、上海、南昌、武漢等大城市。國民黨政權已基本滅亡,但蔣介石仍抱著幻想,糾集殘餘,以白崇禧、胡宗南、宋希濂為骨幹,拼湊中南防線,企圖以川康、雲貴為後方,割據西南,固守一隅,以期捲土重來,做最後的垂死掙扎。蔣介石為加緊對雲南的控制,將嫡系第8軍的5個師等及陸軍總部部分直屬部隊及一些軍事機構、大批特務組織遷入雲南,其駐軍由1萬人增至4萬多人,還準備將國防部等軍事首腦機關遷入昆明,以控制雲南。

在中共雲南省工委和桂滇邊工委的領導下,先後建立了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第一縱隊、雲南人民討蔣自衛軍第二縱隊、左江支隊、右江指揮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邊縱隊、永餛支隊、滇西北人民自衛軍、峨山游擊大隊等人民武裝,共3萬餘人,攻克了20餘座縣城,建立了滇東南、羅盤、彌瀘、思普、滇東北、滇中等12塊革命游擊根據地,革命武裝鬥爭形勢蓬勃發展,至1949年7月已基本形成包圍中心城市昆明的態勢。

為加強黨在長江以南地區的領導和對革命武裝的發展建設,1948年12月27日,經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朱德總司令發布了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等3個南方邊區縱隊的命令。1949年春,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桂滇邊工委和中共雲南省工委合併,成立中共滇桂黔邊區黨委,以統一領導雲南、桂西和黔西南邊區黨的組織、武裝鬥爭和政權建設。

為此,中共桂滇邊工委和中共雲南省工委於1949年7月19日,在雲南省硯山縣阿猛鎮的國小校內,召開合併擴大會議,正式宣告成立中共滇桂黔邊區委員會,並宣布了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正式組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任命莊田為司令員,朱家璧為副司令員,林李明為政委,鄭伯克為副政委,黃景文為參謀長,張子齋為政治部主任。並決定將戰鬥在雲南的游擊隊和黔西南的游擊隊分別組編為縱隊屬下的一支隊、二支隊、三支隊、四支隊、羅盤支隊、六支隊、七支隊、八支隊、九支隊、十支隊、獨立一團和獨立二團,將桂西的游擊隊編為左江支隊和右江支隊,共12個支隊和2個獨立團。同時任命了各支隊的司令員和政委。這次會議還確立了“邊縱”軍事工作的總方針,即:在全面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打下基礎,以農村包圍城市,建立與提高主力部隊,鞏固與擴大解放區,堅持消滅並阻擊殘敵,配合南下解放大軍解放全境。同時集中力量迅速把滇東南和滇西南遊擊區連成一片;在滇西和滇東北,放手大發展;在滇中和滇北,積極發展,相機大搞;在昆明加緊地下活動,加強聯繫,準備接收工作;在桂西放手發展,打下民眾基礎;在黔西南以小部隊或武工隊活動,奠定初步基礎;以實現在半年內解放四、五十個縣。

武裝鬥爭

“邊縱”成立後開展的主要武裝鬥爭
“邊縱”成立後,先後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成功地進行了反“圍剿”武裝鬥爭,參與了昆明保衛戰和滇南戰役等數十次戰鬥,為解放雲南全境、桂西和黔西南地區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反“圍剿”鬥爭。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大舉向西南進軍,蔣介石親臨重慶指揮構筑西南防線,作最後的垂死掙扎,調集滇黔川3省6個軍的兵力,對“邊縱”進行大規模“圍剿”,妄圖一舉消滅“邊縱”。從9月中旬開始,“邊縱”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開展了大規模的反“圍剿”鬥爭:第一支隊在縱隊司令員莊田等的率領下,南下開廣地區,打通滇桂邊境通道,迎接南下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第二支隊在彌瀘地區苦戰3個月,殲敵近1000人,打退敵軍4個團的聯合進攻;第三支隊向滇桂邊出擊,粉碎了貴州保全團的進攻,全殲敵保全團1個營,解放兩個縣城;第四支隊在開廣地區打退敵161師和地霸的聯合進攻,繼續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第六支隊在滇東北打擊從黔西向滇東北進攻的敵89軍,並阻擊從川黔入滇的敵第8軍;第七支隊堅守根據地,阻止敵人進攻;邊縱西進支隊破壞了滇緬公路上跨越瀾滄江、怒江的功果橋和惠通橋,切斷敵軍逃往緬甸的通道;第八支隊在滇西機動作戰,攻克3個縣城,截斷敵人企圖西逃之路;第九支隊、第十支隊和獨立一團,向滇越鐵路以西出擊,打擊敵人,把滇南和滇東南連成一片,並經開遠向昆明外圍出擊,初步形成包圍昆明的態勢。在廣西的左江支隊和右江支隊解放了3個縣城和20多個交通要點,有力地策應南下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經過近3個月的武裝鬥爭,“邊縱”部隊取得了反“圍剿”的全面勝利。

昆明保衛戰。經中共中央、中共南方局、中共雲南地下黨和“邊縱”長期開展工作,1949年12月9日,雲南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率部起義。16日,蔣介石令其嫡系部隊第8軍和第26軍向駐防在昆明的起義部隊發起反撲,圍攻昆明,形勢急迫。人民解放軍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命令第五兵團一部從貴陽馳援昆明,同時命令“邊縱”配合起義部隊保衛昆明。“邊縱”副司令員朱家璧率部從滇西南馳援昆明郊區和宣威、霑益、馬龍、路南、宜良、呈貢、安寧等地,從側面攻擊進攻昆明的敵人,與敵人在昆明南郊的飛機場等地進行多次激戰。在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一部、“邊縱”一部的外圍攻擊,起義部隊和昆明市人民義勇自衛隊的阻擊下,進攻昆明的敵第8軍和第26軍於23日倉惶逃往滇南蒙自地區。昆明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滇南戰役。1950年1月,遵照毛澤東主席關於“對西南各敵均取大迂迴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回打”的作戰方針,在人民解放軍二野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四兵團司令員陳賡的統一指揮下,“邊縱”6個支隊和1個獨立團,加上盧漢調撥給朱家璧副司令員指揮的起義部隊的4個團,一同參加了滇南戰役。在滇南戰役中,由“邊縱”第一支隊配合南路部隊人民解放軍四野38軍151師、114師,沿中越邊境搶占滇南重鎮河口、金平一線,阻止敵人逃越南。“邊縱”第四支隊負責掩護和配合人民解放軍二野13軍,神速奔襲蒙自,占領飛機場,切斷敵人空中逃路,“邊縱”西進部隊、第二支隊1團和4團、起義部隊的4個團,共同在新平殲滅“反共自衛義勇軍”李潤芝部,粉碎了國民黨企圖建立哀牢山反共基地的計畫,並殲敵510團。“邊縱”第二支隊在路南配合人民解放軍五兵團17軍49師在天生關至石林岔口,殲滅敵人聯勤總部4000餘名,又在開遠城郊殲滅敵人的481團。“邊縱”第十支隊在建水地區殲滅敵人新編第3師第7團、第8團,後又殲滅敵人第279團。“邊縱”第二支隊第4團和第九支隊配合野戰軍在鎮源、南橋、車裡殲滅敵人第93師師部、278團和170師殘部;在墨江官廳街配合起義部隊殲滅敵人教導師。在整個滇南戰役中,“邊縱”部隊配合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共殲滅敵人3萬餘人,取得了解放雲南全境的輝煌勝利。同時,“邊縱”第七支隊參加了西昌戰役,第三支隊參加了平定興仁、興義等地的大批敵特叛亂;左江支隊配合人民解放軍四野134師全殲敵劉嘉樹兵團6700餘人等戰鬥。

整編歸屬

“邊縱”的整編歸屬
至1950年春,“邊縱”部隊配合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完全解放了雲南全省、桂西和黔西南等地區,各族人民迎來了當家作主的新時代。此時的“邊縱”主力部隊已發展到6萬餘人,另有10萬餘人的地方武裝。“邊縱”部隊在歷次戰鬥中共犧牲了近2000人。

參與完成人民解放戰爭的“邊縱”部隊,根據形勢發展和部隊建制的調整需要,遵照上級指示,自1950年1至7月,先後分別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省軍區、廣西省軍區和貴州省軍區。具體的整編歸屬情況是:一支隊和獨立二團編入雲南武定軍分區;二支隊編入雲南宜良軍分區;三支隊(羅盤支隊)分別編入雲南宜良軍分區和貴州興義軍分區;四支隊編入雲南文山軍分區;六支隊編入雲南曲靖軍分區和昭通警備區;七支隊分別編入雲南大理軍分區、保山軍分區、麗江軍分區;八支隊編入雲南楚雄軍分區;九支隊編入雲南普洱軍分區;十支隊編入雲南蒙自軍分區;獨立一團編入雲南玉溪軍分區;左江支隊分別編入廣西龍州軍分區和百色軍分區;右江支隊分別編入廣西百色軍分區、武鳴軍分區和宜山軍分區。接著參加了邊疆艱苦複雜的剿匪戰鬥,為鞏固祖國邊防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從成立至完成整編歸屬,歷時一年時間,完成了光榮而輝煌的歷史使命,永遠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史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