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崖畫谷

滄源崖畫谷

專家後來還發現,這些崖畫是雲南崖畫內容最為豐富的一處,更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 已發現的滄源崖畫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畫有赭紅色的圖畫。 考古專家考證,滄源崖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

畫谷介紹

滄源崖畫谷旅遊風景區位於滄源縣佤族村寨勐來鄉,因具有3500多年歷史的古崖畫而聞名海內外。目前所發現的崖畫群共15處,古崖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佤族遠古先民狩獵、放牧、村落、戰爭、舞蹈、雜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動,其內容豐富,構圖簡練,粗礦豪放,人物和動物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獨具風格,形象地展現了遠古先民的生活場景。對研究古代民族歷史、宗教、文化、藝術等具有重要的價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具體位置

從1965年開始,中國的考古專家們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垂直的崖壁上。其中,岩畫分布較多的地方是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

歷史悠久

有關專家對部分崖畫進行了年代鑑定,這些岩畫距今約2500年。再對崖畫中的顏料進行孢子花粉分析,斷定為距今2500年~3500年左右。專家後來還發現,這些崖畫是雲南崖畫內容最為豐富的一處,更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

未解之謎

謎團之一 滄源崖畫的作者是誰
專家說,如果要指出崖畫的作者是今天的哪個民族,或者說是我們今天哪個民族的先民,是不科學的,只能從崖畫中所反映的文化特徵來進行推測。
為了探尋滄源崖畫作者之謎,考古工作者在小黑江流域找到了丁來崖廈文化遺址、南碧橋洞穴文化遺址、農口硝洞文化遺址等。這些遺址都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三四千年,大致與崖畫年代相當。最讓人吃驚的是,小黑江峽谷絕壁上的石佛洞遺址是迄今為止雲南最大的洞穴遺址,考古學家在這裡找到了崖畫顏料赤鐵礦石和赤鐵礦粉,甚至還有拌顏料的缽盤和陶片,引起了考古專家對石佛洞與滄源崖畫關係的聯想,考古學家們推測,石佛洞人很可能就是滄源崖畫的作者。
人們在千年前用如此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生活歷史,有記載說,是因為石佛洞人遭到毀滅性打擊後,開始遷徙和漂泊,用崖畫記錄遷徙過的地點。
謎團之二顏色為何千年不褪
已發現的滄源崖畫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畫有赭紅色的圖畫。崖畫各地點的畫面距地面高2米~10米左右,畫幅小的,只有幾個零散的圖形,畫幅大的,圖像可以達到數百個。其中,以人物圖形的描繪為主,均以單色勾勒和平塗,省卻五官等細部剪影式手法繪製,通過變化多端的四肢表現人物所從事各種活動。這些圖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內容,其中有狩獵、放牧、舞蹈、歸家、娛樂等內容,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各種場面。
考古專家考證,滄源崖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製而成的。現今,仍居住在滄源和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的佤族,沿用石礦粉、牛血和特殊顏料製作塗料,專門用來圖畫實物,用於祭祀、舞蹈等生活和活動。而這種顏料最大的特性就是比較穩定,不容易褪色和變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