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桂玉

湯桂玉

湯桂玉,現年104歲,乃景寧畲鄉年齡最大的老人,家住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坑鎮與泰順,詫見斯人衣冠整潔,面目端莊,神情健朗,手腳利索,全無老態之感。老人居處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胃口好、睡眠足,手腳勤快無怨尤。慈祥和藹的老人家簇擁於賢孝子孫中笑容可掬,其樂融融,宛若一幅天地人間絕美“壽星圖”。

歷盡滄桑不服老

湯桂玉,生於晚清光緒乙巳年正月(公元1905年2月),現年104歲,乃景寧畲鄉年齡最大的老人,家住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坑鎮與泰順、文成毗連結合部,一個迄今地圖上無法找到俗稱“白岩”的獨戶自然村(隸屬東坑鎮章坑行政村)。其地依山傍水,海拔800多米,四周方圓數十公里皆為原始次生林,素來人跡罕至、幽僻可怖。
據中共黨員、東坑鎮章坑村老村委主任蘇德洧同志介紹:該長壽婆婆原系景寧東坑名門望族之女,幼蒙災厄,家道中落,序齡十四,勉從婚嫁;其夫名喚陳金郎,原籍文成大嶨(當時隸屬瑞安),民國時期,攜眷逃難來到白岩,墾荒謀生。解放後,白手起家,建房興業,丁財漸旺;她夫婦生育二男三女,而今親閱五世同堂,嫡系子孫計達160餘人,分別布居景寧、泰順、文成、溫州、深圳等地和星散僑居英、法、義大利、荷蘭等國。近年來,由於子嗣賢孝,湯婆婆常常週遊群孫之間頤養天年。
筆者日前遂作探詢,果於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坑鎮章坑村其孫陳志淼家找到了這位頤年壽婆。詫見斯人衣冠整潔,面目端莊,神情健朗,手腳利索,全無老態之感。
她說,其一生命途多舛,數歷磨難,好在身子硬實,從來沒有生過大病,年至七八十歲時照常下地勞動,九十來歲依然上山砍柴,目前自覺體力尚好,本想幫忙做些農活家務,但子孫非常孝敬,都勸她安心休養,不讓動手;尤其次孫陳志淼(52歲)與孫媳劉陳菊(46歲)夫婦倆更是關照有加,日常起居、衣食茶飯樣樣料理周全,體貼入微,使其無事可做,閒呆在家,坐享清福,心裡很不自在。她好像有些不服氣地說:“要知道,現在我並沒有真的老了啊,憑著當今這樣的好形勢,就算再活二三十年也絕對沒有問題!不信,我的長孫陳志亮今年才64歲,叫他來跟我比試走山路,到底看誰跑得快?”
欣聞老人家“理直氣壯”的辯解,陳志淼夫婦不禁嬉笑說:“奶奶雖然已經上了這把歲數,但心態依然年輕,甚至童心未泯,平時老喜歡與小孩子一起講故事、看電視、捉迷藏,顯得很開心!”
“她能看懂電視內容嗎?”筆者疑問。
“奶奶雖然不識字,但耳朵很靈,她邊看邊問,小孫兒們在旁解答,所以大體可以看懂。”其孫答道。
筆者追問:“老人家通常最愛看什麼電視節目?”
“京劇、越劇。”眾家人同聲回答。
另外,小曾孫陳方通補充說:“前段時間,老太君看奧運會可起勁啦!特別是當穿紅衣服的中國運動員出現在比賽場地或奪取金牌站在最高領獎台上,奏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她都會豎起大拇指喝彩助威,甚至拍掌哼起國歌來;其中看到溫州人江鈺源、朱啟南等拿到金銀獎牌時還連聲說:‘好!……真好!要是我們這裡山頭地也出運動員奪金牌,那就更好囉!’現在老祖奶奶還依然沉浸在奧運會的美好記憶中……”

感今懷昔讚頌黨

百歲老人見證北京奧運誠屬曠世美談,然而頤年壽星抒發滄桑歷變的真情實感,對於時下吾輩認知此段歷史亦顯彌足珍貴。湯氏婆婆深有感慨地說:“我生於沒落的清朝尾,跨越新舊社會三個時代,一輩子最深刻的感受是‘舊社會黑暗腐敗,共產黨英明偉大!’”
據她回憶:在舊社會裡,景寧、泰順、文成一帶山頭縣根本沒有公路、沒有電燈、沒有醫院學堂,到處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國民黨統治時期,遍地抓壯丁,雞犬不寧;在她15歲時,為保全丈夫免遭兵禍,舉家躲進白岩這片深山老林里,過著與世隔絕,藉地而棲,披麻為衣,刀耕火種,野草充飢野人般的生活。
至土改時,黨和人民政府就地解救了她家,從此她家擁有土地,逐步走上自耕自給——豐衣足食——勤勞致富的道路。家境一帆風順,生活越來越紅火。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兒孫們發財很快,遂嫌白岩老家交通不便,先後走出大山,遷居城鎮都市。如今他們家家住洋房,戶戶有彩電,個個有文化,每人掛手機,出門坐小車,長途乘飛機,要啥有啥不犯愁,生活勝過天上仙!若非共產黨管天下,連做夢也不可能想得到。
湯婆婆還特別讚揚黨和政府的優撫政策。她說,由於其家住地比較偏僻,生產生活條件較差,解放後,黨和當地政府在農業稅減免、支農資金扶持及化肥農藥配購等方面一直給以從優關照;另至前些年她上100歲時,省人民政府還派遣杭州大醫院眼科專家到景寧縣人民醫院為其免費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此後迄今,縣民政局又每月發給200元的健康長壽補助費,而且年年春節還提禮品前來慰問。現在國家富強,局勢太平,讓她百歲之人非常感慨:如果沒有共產黨領導,像她這號苦命人哪有這般福祿!

飲水思源要記牢

“吃水不忘掘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湯氏婆婆在接受採訪過程中的口頭禪。“這也是她老人家一輩子恪守遵行的座右銘。”中共黨員、章坑村老支書章裕榮在坐搭腔。湯婆婆語重心長地叮囑眾孫們:“一定要永遠銘記共產黨的恩德,為人在世,要知恩圖報;要曉得,共產黨的天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這一點千萬要明白。”接著,湯婆婆若有所思,話題一轉,講述了如下這段鮮為人知、頗具史料價值的陳年往事:
“1935年8月,劉英、粟裕同志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浙南挺進師部隊進駐景寧東坑和泰順黃橋,與國民黨白藍軍展開激戰。當年我看到的紅軍戰士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打仗很勇敢,而對我們老百姓很要好,軍紀很嚴明,不拿民眾一針一線,於是我也志願參與了救護隊,跟當時住在黃潭口的擺渡工翁明發一起成功護送過一位受傷紅軍戰士,並親眼目睹鄭賢寶等幾位可愛的紅軍戰士壯烈犧牲在我們這爿大山里。其中有一位不知姓名,年僅十八九歲、非常英俊的紅軍小戰士不幸被捕,威武不屈,後被敵軍劊子手捆綁後開膛剖肚,挖去心肝烹食,慘絕人寰!當時我們極為悲痛,為此流了不少眼淚!”
“隨後,地下黨青景麗武工隊來到我們這一帶山區開展游擊活動。他們認為我夫婦忠誠老實,住處偏僻,也就經常來我家茅棚落腳借宿,其中印象最深的有當年的劉斌法(解放後任景寧縣委書記)、林志東(解放後任泰順縣副縣長)、陳玉成(解放後任景寧縣紅星區委書記)、杜光煥和化名大老鄭、小老鄭等同志。那時候他們都是不怕流血犧牲,如同提著腦袋打天下的英雄,我很敬佩他們!而他們也把我夫婦當親人看待,幫這幫那很熱情;期間我曾鼓勵、推薦女婿蘇楊水和徐堯章、徐世聰、林文堂等親友加入了地下黨組織。1944年10月,杜光煥同志在我家對面的底塘頭對敵戰鬥中犧牲,當時我三天吃不下飯!”
“1949年7月,‘浙南反共救國軍’頭目潘雲、朱鐵民、朱超、趙文虎等糾集群匪竄到景寧東坑與毗鄰的泰順黃橋、文成上垟一帶山區興風作浪,殺人放火,東坑徐礱村何氏兄弟一家四口慘遭綁殺,共產黨黃橋鄉長陳存飛和通訊員陳志榮父子倆殘遭活埋!(陳存飛烈士遺孀被黨組織營救,解放後一直在雲和縣敬老院至90歲壽終)。就在那時,殘暴的匪徒流竄到白岩我家,所幸我全家老小早已在地下黨同志的幫助下轉移撤離,結果眾匪見無人影,就搶光我家的糧,殺掉我家的豬,放火燒掉了我家的棚屋。同年9月,共產黨的部隊‘警備旅’開駐東坑、黃橋,接連數仗,消滅了這群無惡不作的強盜賊寇;其中匪軍頭目潘雲無路可逃偽裝成乞丐,在黃橋陳吳坑村被當地民兵生擒活捉;朱鐵民、趙文虎等匪首亡命潛逃,後於1950年11月在平陽山門被解放軍包圍,悉數擊斃。回想那次匪禍,如果不是共產黨大部隊開來剿除相救,我家和東坑、黃橋一帶的百姓就早已性命難保了。”
“戡靖匪患後,同屬浙南青景麗老革命根據地的景寧、泰順、文成三縣毗鄰地區同時展開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窮苦人民民眾從此翻身作主,步入新社會。可想而知,新中國、新時代和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方今要是有誰還對共產黨說三道四,那是瞎子乘車,不知來龍去脈;或者是絕對沒有良心的人!”
聆聽老人家所敘革命歷史故事,雖覺有些冗長,但令人不得不深思警示一句最簡單不過的格言:“忘記昨天,就意味著背叛今天!”也許這正是一位世紀老媼直抒胸臆讚頌黨,念念不忘共產黨的深厚情感與豐富內涵之真諦!

長壽秘訣有三條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百歲健在乃地仙。”採訪過程,老人家侃侃而談幾近一天,始終腰身挺直,神采奕奕,毫無倦意,且經隨行醫生體檢診查,發現其身各項生命指征全部正常。另據了解,該地及其周邊鄰近一帶9個鄉鎮共68個行政村(總面積約450多平方公里,人口4.6萬)範圍內,湯婆婆是亘古至今唯一上百歲之人。故此不舍敬慕,特予討教有何“長生不老”之術?壽星應允首次道出了以下幾條益乎其壽的心得體會:
一、居處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平生常住白岩老家80餘年,該地遠離塵囂,空氣新鮮,山泉清洌,終年林霧繚繞,四季鳥語花香,堪稱深山別墅,猶如世外桃源。這樣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無疑有益健康。
二、胃口好、睡眠足。與生俱來食慾旺盛,小時常為爭食搶食挨責打,成年後不拘野菜、番薯與雜糧,每餐要吃三大碗;解放後,生活好轉有餘糧,自釀紅酒當補藥,每頓飯後喝半斤;此外從來不挑食,水陸葷素都喜歡。另因單門獨戶住山里,夜無電燈睡得早,每天不少九小時,閒時還添睡午覺。憑她看來,吃多睡好是健康長壽的本錢。
三、手腳勤快無怨尤。緣於家境,生性勤勞,手腳閒不住,童年上山放牛,大則務農,夫妻同工同勞,不分巨細輕重,樣樣都乾;長此鍛鍊,身子結實,筋骨強壯,體能耐力不亞運動員,比如住地沒有公路,過去出山購物距離最近的章坑供銷分社往返路程60多里,一天挑擔能跑兩趟來回。再則平素安貧樂道,崇尚自力更生,無畏艱難困苦,不知憂愁煩惱;偶或勞累,哼上幾句山歌,自娛自樂,疲憊頓消;現今子孫孝順,事事稱心,更是安樂逍遙。所有這些,想必都有利於衝刺百歲長壽大關。
時至傍晚,與湯氏婆婆的訪談暫且告辭。惜別伊始,但見夕陽通紅,青山如黛;嶄齊的村舍,綠籬環抱。炊煙裊裊;寶境芳宅,金桂彌馨,百合綻放;慈祥和藹的老人家簇擁於賢孝子孫中笑容可掬,其樂融融,宛若一幅天地人間絕美“壽星圖”。
恭祝壽仙婆婆笑口常開,福禧常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