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衝鋒鎗

湯姆衝鋒鎗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滿足對衝鋒鎗日益增長的需求,美軍對M1928A1湯姆森衝鋒鎗進行了簡化改進,計出了M1A1湯姆森衝鋒鎗、M2、M3等多種型號的衝鋒鎗。

湯姆衝鋒鎗 湯姆衝鋒鎗

又叫做M3式衝鋒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對衝鋒鎗的需求,美軍對M1928A1湯姆森衝鋒鎗進行了簡化改進,設計出了面向批量生產的M1湯姆森衝鋒鎗,後來又對M1進一步簡化,設計出了M1A1湯姆森衝鋒鎗。美軍雖然對湯姆森衝鋒鎗反覆的進行簡化改進,但在提高其生產性能方面並未能取得顯著的效果,這是因為湯姆森系列衝鋒鎗很多零件的包括機匣在內都是通過複雜的切削加工來製成的。

與湯姆森系列衝鋒鎗的改進同步推進的是,美國陸軍在專門試驗美國陸軍武器的阿伯丁靶場進行了各種衝鋒鎗的對比試驗。在這一對比實驗中,除了當時美國的衝鋒鎗以外,還廣泛收集了歐洲各國生產的各種衝鋒鎗,進行了性能、操作性、生產性等各方面的對比實驗。其中還有從德軍手中繳獲的衝鋒鎗。

美國M3衝鋒鎗

M3式衝鋒鎗-對比實驗

參加對比實驗的衝鋒鎗有:美國制的M1928A1湯姆森衝鋒鎗,M1湯姆森衝鋒鎗,T2衝鋒鎗,海德M109衝鋒鎗,海德2衝鋒鎗,雷辛M2衝鋒鎗,史密斯維森衝鋒鎗等;英國的司登衝鋒鎗,澳大利亞的奧斯登衝鋒鎗,芬蘭的M1931衝鋒鎗;德國的MP40衝鋒鎗。

此次對比實驗得出了驚人的結果,實驗中得到最高評價的並不是湯姆森衝鋒鎗二是用粗糙的金屬管和衝壓件焊接而成的英國司登衝鋒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司登衝鋒鎗的結構設計的非常簡單,擁有湯姆森衝鋒鎗無法比擬的出色的可打批量生產的性能。實驗結果也對斯登衝鋒鎗的這一出色的生產性能給予了高度評價。美國的衝鋒鎗中海德2衝鋒鎗得到了美國槍中最好的評價。

迫切需要大量衝鋒鎗的陸軍向海德公司下達了發展試製海德2衝鋒鎗的指令。並將其命名為“M2衝鋒鎗”。但是最終由於該槍在設計上存在的缺陷停止了生產,已經生產出的M2衝鋒鎗只得當作廢鐵來處理。

M3衝鋒鎗的開發

美國陸軍決定尋找新一種性能優於M2的衝鋒鎗。1942年10月,美國陸軍技術部正式推進了新型衝鋒鎗的開發計畫,由此開發出的新型衝鋒鎗就成了後來的M3衝鋒鎗。開發並不是只由個別技術人員負責的,而是以美國陸軍少校雷涅·R·斯達特拉為中心,由通用汽車公司國內部主任工程師弗雷特利克·W·聖普森領導的開發小組推進了設計,此外還有各方面的技術人員的協助。

拋殼窗上方安裝有防塵蓋。防塵蓋為手動式結構,防塵蓋內側的突起起著固定槍機的保險作用。 拋殼窗上的防塵蓋還兼起著固定槍機的保險作用。

M3的槍管是通過接套而固定在機匣前端的。按套外圓表面刻有防滑紋路,在沒有專用工具的情況下可直接用手轉動接套,從而卸下槍管。

拉機柄盒及其內部的特寫。拉機柄的強度不足,成了引起故障的原因之一。

新型衝鋒鎗的最的目標是“具備最出色的生產性能”,也就是說,必須易於大批量生產。最初試製是在通用汽車公司內進行設計和試製的,在設計過程中最重視並作為參考的是英國的司登衝鋒鎗。大量採用衝壓件和焊接工藝的英國司登衝鋒鎗在當時是生產成本最低,便於大批量生產的衝鋒鎗。

M3的生產和供應

與美軍簽訂M3衝鋒鎗生產契約的就是開發該衝鋒鎗,並具有豐富的衝壓加工技術和經驗的通用汽車公司。1943年年初,該公司開始整頓M3衝鋒鎗的生產線,當年夏季正式投入了M3的生產。第一支批量生產性的槍完成後,對它進行了試射,但在實驗時陸續出現了卡殼故障。該公司暫時停止了生產線,開始研究改進方案。通過研究確認,卡殼故障是由於退殼挺和拋殼窗之間的搭配不適當而引起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加大拋殼窗的尺寸。

M3實用的是30發容量的直彈匣。1943年秋季,美軍開始裝備M3衝鋒鎗。剛開始,美軍士兵對M3的外觀表現出極不習慣。但是被士兵們恥笑為“注油槍”的M3衝鋒鎗一投入實戰後,因射擊時易於控制,很快就得到了美軍士兵們的信賴。在第二此世界大戰中美軍共生產了605664支M3衝鋒鎗,而這些槍全部是由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

湯姆衝鋒鎗 湯姆衝鋒鎗

M3的結構

M3衝鋒鎗的機匣是由衝壓成型的左右各半個機匣焊接成一體而成型的,復進簧、槍機等零部件全部是從機匣前方裝入的,扳機、阻鐵等零件也都是衝壓件。M3衝鋒鎗廣泛採用衝壓件的結果,使該槍的生產性能超過了以往任何的衝鋒鎗。

M3的槍右側在彈匣後方部位裝有操作槍擊向後運動用的拉機柄,拉機柄是旋轉式結構,向後轉動時,就會使拉機柄內的“L”型傳動桿推動槍擊後退。M3的後端裝有用粗鋼條彎成型的伸縮式槍托,設有橫穿槍後段的槍托固定銷,可在拉出和縮回兩個位置上固定主槍托。

向後轉動拉機柄,拉機柄盒內的“L”型傳動桿就會向後方推動槍機。

考慮到面向在歐洲的聯合國和反德游擊隊的供應,還專門給M3配備了實用9mmx19槍彈的口徑轉換套件。換上該套件就可以發射9mmx19槍彈和使用英國司登衝鋒鎗的彈匣,口徑轉換套件由槍機、槍管和彈匣插入口的彈匣轉換套組成。這種配有口徑轉換套件的M3衝鋒鎗曾經支援給在德國占領下的游擊隊使用。

M3的改進型

M3衝鋒鎗使生產性能出色的面向大量生產的衝鋒鎗,並且M3的較慢的射速使之具備了在射擊中非常容易控制住槍的優點,這一點作為武器的性能也是很出色的。但是,在M3裝備部隊,投入到前線後,缺點開始逐漸暴露。1944年2月,從遙遠的英國向美國本土飛來了有關M3衝鋒鎗缺點的報告。

報告中主要內容是關於裝在M3右側的拉機柄,用鋼板衝壓成型的拉機柄本體強度不足,特別是本體的根部易於變形,一旦變形,要么彈簧脫離,要么就無法操作槍機。通用汽車公司得知後,在改變拉機柄材料的同時,還進行了熱處理工序等的改進。

M3彈匣插入口部位的左側面。彈匣卡筍突出於槍外,成了易於引起彈匣脫落事故的根本原因。 M3A1的槍油筒裝在握把內,轉動握把下面槍油筒的旋蓋,可取下旋蓋,旋蓋上固定有旋桿,能帶出適當的槍油。

報告中還指出,向槍左側凸出的彈匣卡筍往往在無意中被碰動,同時發生彈匣脫落的事故。此外,由於M3衝鋒鎗使對鋼板進行衝壓成型的初期產品,而且沒有進行充分的熱處理,因此有些零部件的強度未能達到所期待的標準。對這些缺點的改進在M3的批量生產過程中陸續的進行,因不能停止衝鋒鎗的生產,所以只好採取邊繼續進行批量生產,邊進行改進的方案。

但是在改進過程中得知M3衝鋒鎗上有多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於是美國陸軍最後決定重新設計,隊所有需要改進的部位都進行了改進的新型M3衝鋒鎗。1943年春季,這一新型M3衝鋒鎗的計畫正式啟動。

M3A1衝鋒鎗

在改進M3衝鋒鎗缺點的計畫中,美國陸軍技術部門開始探討進一步簡化M3結構的可能性。如果能取消被指為是M3最大故障原因之一的拉機柄,那么不僅能減少故障,還能提高生產性能。

M3A1衝鋒鎗內部結構示意圖

根據美國陸軍技術部門的要求,通用汽車公司在1944年設計了M3E1衝鋒鎗。M3E1取消了拉機柄和拉機柄盒內的“L”型轉動桿,並向後方加大了拋殼窗的尺寸,代替拉機柄的是在槍機上開了一個能伸進手指去的大孔,只要把手指插入該孔,就可向後方扣動槍機。加大尺寸的拋殼窗外面還安裝了防塵蓋,在防塵蓋內側具有一個突起,蓋上防塵蓋使該突起就進入槍機上後部的另一個大孔,起到固定槍機的作用,該突起在槍機處於後方位置時還可進入槍機前部的大孔而起保險作用。此外,根據實戰部隊的要求,還在握把內增設了放置保養衝鋒鎗時使用的槍油筒的地方。

M3衝鋒鎗的拉機柄成了引起故障的主要原因,因此在M3A1上取消了拉機柄,

採用可直接用手指扣動槍機的方法。

向30發容量的彈匣內裝填槍彈時,需要有相當的力量,所以M3E1的槍托有了改進,使槍托的抵肩部位具備了可作槍彈裝填器而使用的功能,槍托前部的桿部在保養衝鋒鎗時還可作為擦槍桿使用,分解槍管時槍托還可作為扳手使用。

M3槍左側向外突出的彈匣卡筍成為了因不注意而引起彈匣脫落事故的原因。M3E1衝鋒鎗的彈匣卡筍周圍增設了護圈,從而杜絕了彈匣脫落事故的發生。

對M3衝鋒鎗進行上述各種改進後而成的M3E1衝鋒鎗在美國陸軍內部接受了實驗,1944年12月正式選定為美軍制式武器,得到了“M3A1衝鋒鎗”的制式名稱。由此把以前的制式武器M3衝鋒鎗降級,成了“限定製式武器”。

M3A1在1945年出投入生產,並直接進入批量生產體制。但是,1945年5月德國宣布投降,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M3A1的生產也因此而停止。M3A1衝鋒鎗的生產時間很短,生產數量也只有15469支,於M3衝鋒鎗的605664支的數量相比有懸殊的差距。

在M3和M3A1衝鋒鎗的生產數量急速增加,達到了充分滿足美軍需求後的1945年5月,美軍決定收回的一線部隊使用的湯姆森系列,M1928A1、M1、M1A1等衝鋒鎗。但這一決定的貫徹並不徹底,湯姆森系列衝鋒鎗於M3和M3A1衝鋒鎗一起一直使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