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城

湖城是指鄱陽,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畔,全縣面積4215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50萬,自古便有魚米之鄉、富饒之洲的美譽。鄱陽縣所轄鄱陽湖水域面積達144.6萬畝,自古以來,鄱陽人把鄱陽湖視為“母親湖”、“生命湖”。鄱陽因其境內運輸網密集,從先秦至清末,是水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水道,積澱了豐富燦爛的文明,造就了兩千多年的繁榮昌盛,今日鄱陽人仍念念不忘昔時的風光。

百科名片

湖城是指鄱陽,也可稱為中國湖城,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畔,全縣面積4215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50萬,自古便有魚米之鄉、富饒之洲的美譽。鄱陽縣所轄鄱陽湖水域面積達144.6萬畝,自古以來,鄱陽人把鄱陽湖視為“母親湖”、“生命湖”。鄱陽因其境內運輸網密集,從先秦至清末,是水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水道,積澱了豐富燦爛的文明,造就了兩千多年的繁榮昌盛,今日鄱陽人仍念念不忘昔時的風光。

湖城簡介

中國湖城·鄱陽
春秋時楚番邑(古讀PóYì),秦置番縣,西漢改番陽縣,東漢改鄱陽縣,素有“魚米之鄉”、“富饒之州”、“銀鄱陽”的美譽。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因縣而得名,縣政府駐地鄱陽鎮屬江西有名的古鎮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置番縣,縣令吳芮始築城池,縣治在今鄱陽鎮。西漢因縣城處番水(今鄱江)之北而改名番陽縣。東漢改鄱陽縣。建安十五年(210年)為鄱陽郡郡治,縣治遷至今古縣渡鎮。三國赤烏八年(245年)縣治還至今鄱陽鎮,晉鹹寧六年(280年)三月遷治今石門街鎮,南朝齊中興二年(502年)還治今鄱陽鎮。隋開皇九年(589年)為饒州州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為饒州路路治。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為鄱陽府府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為饒州府府治。1949年解放初,鄱陽縣升為鄱陽市設城關區,1952年市建制撤消,城關區復為鄱陽鎮。1957年5月,國家文字委員會以“鄱”字很多人不認識為由,將鄱陽縣簡化成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縣名恢復為鄱陽。鄱陽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國土總面積421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近150萬,是江西省面積第二大縣、人口最多縣,全縣通行贛語。

湖城歷史

鄱陽縣歷史悠久,建縣歷史有2231年,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首批設立的縣。當時江西有兩個縣,其中一個就是番邑,當時的“番”沒有耳朵旁。剛才有記者朋友問我,為什麼鄱陽湖那么出名,鄱陽縣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呢?這我要解釋一下,公元前221年設立了番邑,在設縣200年的時候,成立了鄱陽郡,就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東漢末年,隨著長江水不斷南侵,以前的長江水道在黃梅縣,沒有到鄱陽郡和九江郡。公元600年左右,發洪水淹掉了兩個縣城,一個是鄡陽縣,一個叫海昏縣,最終靠近了鄱陽郡,從那個時候彭澤湖改名鄱陽湖。此徽饒古道,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的瓷器從鄱陽港起運,一條路走昌江、過鄱陽湖、再到長江吳淞口出海;另一條路經鄱陽港到昌江、到鄱陽湖往贛江,翻梅嶺再從廣州口岸出海。當時的鄱陽非常發達,州府一級在鄱陽設立的辦事處有72家。所以彭澤湖就正式改名鄱陽湖,這是它名字的來源。鄱陽縣的縣名比湖名早了800多年。鄱陽湖因鄱陽縣而得名,鄱陽縣因鄱陽湖而揚名。為什麼大家都不知道鄱陽縣呢?因為在1957年,國家文字委員會說“鄱”字很多人不認識,為了文字簡化,就把“鄱”改成了“波”,直到2003年,我們強烈要求把“波”改回“鄱”,經過國務院批准,又恢復了縣名,以前出版的地圖上鄱陽縣還是叫“波陽縣”,所以鄱陽縣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幾千年來,鄱陽縣的老百姓與鄱陽湖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說,老百姓的血管裡面都浸透了鄱陽湖的歷史和文化。百萬鄱陽人民長期以來撒網打漁,以湖為生;築屋湖濱,以湖為家;退田還湖,以湖為友;在抗洪搶險當中,以湖為敵。在千百年的航運史上,鄱陽的興衰與鄱陽湖息息相關,有血有淚也有笑。在水運非常繁榮的時候,鄱陽富甲天下,可以說是江南最富饒的縣之一,饒州就是富饒之州。但隨著公路、鐵路的興起,水運的衰落,鄱陽經過了陣痛,失去了原來的區位優勢。在鄱陽興衰的過程當中,我們形成了四種文化,成為了鄱陽湖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湖城文化

漁耕文化

在長期和鄱陽湖打交道的過程當中,鄱陽人無論是說話、吃飯、喝酒等風俗都和湖、和水有非常大的關係,並形成了開湖、禁湖祭湖等習俗。同時,在撒網打漁的過程中,形成了漁歌、漁鼓、漁舞、漁號等原生態的漁耕文化。
商賈文化

商賈文化

鄱陽是大碼頭,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點。目前,鄱陽各類專業市場有10多家,商貿的輻射人口達到了1千萬,在縣城每年的商品交易額都在10億元以上,現在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為什麼能夠吸引客商進來?就是有幾千年來形成的開放包容、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的商賈文化。
戲曲文化

戲曲文化

鄱陽人特別愛唱戲,有自己的劇種贛劇饒河調。在全國有單獨劇種的縣並不多。江西有五大河,其中有一條饒河在鄱陽縣境內。饒河是由樂安河和昌江河合流而成,我們的劇種以饒河命名,形成饒河調,但整個劇種還屬於贛劇,所以又叫贛劇饒河調。在全縣能唱贛劇饒河調的人占到總人口的40%以上,大大小小的戲班子有幾百家,大家業餘時間都沉醉在戲曲當中,每年我們舉辦的戲曲節,基本上都是萬人空巷,所以我們也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戲劇之鄉”。
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

鄱陽縣存在2200多年,沒有厚重的歷史,沒有重要的人物是負載不了這么悠久的縣。這些人文文化形成了愛國愛家、熱情文明、樂觀向上、熱愛學習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鄱陽人。鄱陽人文文化的代表人物,這裡我介紹幾位。
第一位是范仲淹。雖然他不是鄱陽人,在鄱陽也只有一年時間,但他對鄱陽的影響卻是深遠的。鄱陽縣城老城區的建設規劃就是在范仲淹手上做的,當時的城市規劃概括起來叫“九箭射東湖”,九箭就是九條巷子,到現在這九條巷子還依然存在。雖然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仍然保持原態,並且當時在城市規劃中就設計好了防火設施、下水道等。同時他還給鄱陽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范仲淹沒有到過洞庭湖,但他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他是通過觀察煙波浩淼的鄱陽湖來描寫洞庭湖的。在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還有一個典故,《岳陽樓記》最後兩行半是這篇文章最經典的,是他離開鄱陽時寫的。當時岳陽太守滕子京把岳陽樓畫了一張草圖,寄給饒州知州范仲淹,請他寫序,半年以後卻沒有收到。但是實際上范仲淹已經寫了,也派了使者送過去,不知道什麼緣故卻沒有送到。如果送到了,《岳陽樓記》就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幾句話了。范仲淹是被貶到饒州任知州的,當時的心情是寫不出來的。之後滕子京又再次派使者畫上草圖請范仲淹一定要寫一篇文章,但那個時候范仲淹官越當越大了,離開鄱陽去京都,在離京都只有七八十里的地方收到了使者送來的草圖,經過反思,他就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第二位是陶母。陶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她兒子東晉大將軍陶侃可能很多人知道。陶淵明就是陶侃的曾孫。陶母是中國四大賢母之,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陶母截髮延賓、歐母以狄畫地。陶侃在外讀書、遊歷、做官時,有一年冬天,朋友和陶侃一起來鄱陽拜訪他的母親,那個時候陶侃已經是高官了,但家中還是家徒四壁,沒有什麼酒菜能夠招待兒子的朋友,陶母就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截髮延賓,另一個是剁席餵馬。她把自己的青絲剪下來換酒肉,招待兒子的朋友,表達鄱陽人民的熱情好客之情;冬天床下鋪的是草蓆,把草蓆剁碎餵兒子朋友的馬。後來這兩件事都成了成語典故,現在成語詞典中都能找到。
第三位是洪邁。洪氏父子歷史上很有名氣,就是父親洪皓及洪邁、洪适、洪遵三兄弟。洪邁大家可能知道,毛澤東主席身最愛讀的一本書《容齋隨筆》,作者就是洪邁。這本書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咱們就不詳說。洪皓民族氣節另人敬仰,南宋時期出使金國,被中國譽為“蘇武第二”的人物,在金國羈押了幾十年,但始終不改民族氣節。第四位是江萬里。他是南宋的宰相,鄱陽人,他一生憂國憂民,忠心報國,晚年因對南宋朝廷失望,告老還鄉,在現在鄱陽縣城芝山公園附近隱居。他在門前挖了一個池塘,名字叫止水池,並建了一個止水亭。當他得知南宋滅亡的訊息,便帶著全家17口跳進了止水池,表達了深深的愛國情懷。現在大家到芝山還可以看到止水池和止水亭。在止水亭上有一首詩,“街亭引水四周周,越雨瀟瀟亂打紅,荷葉小看沿不濕,勸您誤聽五更風”。這首詩的意思是,半夜聽到了雨打落在屋頂,就想像到可能在北方發生的戰爭,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
第五位是姜夔。他是中國古代的大文人,他家就在鄱陽縣城的姜家壩村。這是我講的代表鄱陽人文文化的五個人。下面我再講一件能夠代表鄱陽人文文化的事。有這么一首詩,可能很多江西人都知道,“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講的是一個人的命運問題。當時的知州范仲淹對老百姓非常關懷,有一個窮書生就向范仲淹說“我很窮,沒有飯吃”。范仲淹對他說“我給你錢恐怕也解決不了問題,我給你一些紙,你就到鄱陽的薦福碑去拓碑。這個碑上的字是歐陽詢所寫。”那個時候拓碑能夠賣錢,就靠拓碑都能夠養家餬口。這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第二天正準備去拓碑,但在頭天晚上一聲雷擊把薦福碑轟碎了。倒霉的人偏偏碰到倒霉的事。
鄱陽歷史上人才輩出,這種愛國、熱情、創造的人文文化深深感染著鄱陽人民。所以鄱陽縣也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精神,一是兼容並蓄的開放精神,萬澗蓄水成大川,體現了鄱陽的大開放、大發展。二是吐故納新的創新精神,鄱陽湖的水永遠吐故納新,奔騰不息。三是滴水穿石的執著精神,鄱陽人民幾千年來孜孜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這種執著充分體現了鄱陽人民堅毅的性格。四是潤澤萬物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都和鄱陽湖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我縣成立了鄱陽湖文化研究會,專門研究鄱陽湖文化。因為一個地方的發展,沒有文化底蘊,沒有文化作承載,那么這個地方的凝聚力就不夠,發展就不會長久。

湖城建設

2011年3月8日,省委、省政府在人民大會堂向全國宣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構想。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結合的重大戰略。從歷史上來看,它將會為江西發展贏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同時也是貫徹黨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舉措。鄱陽縣與鄱陽湖同根、同祖、同名,在這樣重大的歷史進程當中,鄱陽縣自然不會自甘落後。所以我縣提出要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先行區、示範區和快速崛起區。

湖城規劃

中國湖城

鄱陽擁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境內的湖泊數量在全國最多、生態最好。除了鄱陽湖之外還有1067個自然湖和人工湖,而且水質都在2級以上。目前,世界上將近200多個國家,最缺水的13個國家其中就有中國。而我縣擁有這么多的生態良好的湖泊,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對自己家鄉的描述是“浪花上的城市,鳥語下的鄉村”。在縣城中有5大湖,總計6平方公里。鄱陽有大量的候鳥,冬季來臨時,小天鵝、白鶴、大雁、黑鸛等大量的候鳥來這裡棲息,其中國家2級以上保護動物有60多種。候鳥能選擇環境最優美、生態最良好的地方生活,所以留在了鄱陽湖,留在了鄱陽縣。我縣總體發展戰略思路是以中國湖城為城市定位,以鄱陽湖資源為依託,努力建設湖產業名城、湖文化名城、湖旅遊名城、湖宜居名城。通過四大名城的建設,來實現打造中國湖城的目標。到那個時候,鄱陽就到了“天藍水清、樹秀花艷、鳥美魚鮮、湖甲天下”的境界。
生態經濟

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

很多人認為“生態不經濟,濟經濟不生態”。認為保護生態肯定賺不到錢,肯定不能發展經濟,發展經濟肯定要破壞生態。那么究竟有沒有既保護生態又發展經濟的路子呢?我認為有,而且我們也是這樣做的。一是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在產業選擇方面,我們把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拒之門外。首先,把發展綠色能源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引進了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利用桔桿、稻殼、花生殼、棉花桿、蘆葦桿等發電,通過收購農村廢棄的桔桿、稻殼等,老百姓可以增加3000萬的收入,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引進了風力發電和風力發電設備的製造項目。我們有比較好的風力資源,鄱陽湖的風場是全國六大風場之一,經過2年時間的測風,我們具備了裝機10萬千瓦的風電場,所以引進了專門生產風機的風力發電設備製造企業。引進了光伏產業項目。以新余賽維LDK項目為龍頭,做下游產品,發展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組件。我們通過大力發展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生態能源產業,努力使鄱陽成為全國的新型能源生產基地縣。其次,把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作為努力方向。鄱陽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每年生產的糧食20億斤,占江西省糧食總產量的二十分之一。占上饒市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們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這是能耗低、不污染的生態產業。鄱陽是中國的淡水魚之鄉,被全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命名為“中國的淡水魚之鄉”,水產品年產量13萬噸,在江西省名列第一,在也在十強之列(全國淡水漁業)。再次,把發展生態旅遊產業作為努力方向。鄱陽縣有非常好的濕地資源,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有非常深厚的濕地文化。所以我縣申報了面積368平方公里的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項目,國家林業局已經批覆。因為鄱陽湖是一個季節性湖泊,汛期水茫茫一大片,枯水期露出大面積的草洲。江西省社科院的胡可元院長說,要看草原不必到北方,到鄱陽就能看到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在冬天,茫茫400平方公里的草洲景色迷人。我從上到下描述下,最上面是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往下看是潔白的天鵝、灰色的大雁在自由的飛翔;再往下看,牧童騎牛吹笛子縱情與大自然擁抱;再接下來看到的是白色的蘆花、黃色的蘆葦一望無際。要看蘆葦盪不一定要到白洋淀,到鄱陽就能看到漂亮的蘆葦盪;要看草原,在冬天北方看不到綠色的草原,但是在鄱陽就可以看到清脆欲滴的大草原,我們稱之為“江南大草原”。水,是達到可以直接飲用標準的水,生態的魚,還有鄱陽湖上各種各樣的小島,這些都是資源。這樣水、草、島、鳥構成了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諸多元素。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是今年我省提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項目之一,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以前總是認為,保護生態環境要依靠國家投入,但是通過創造新模式,可以形成以市場投入為主、國家投入為輔的生態保護新機制。通過實施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這個項目來發展旅遊產業,來保護鄱陽湖的一湖清水,保護鄱陽湖的濕地。
生態鄉村

生態鄉村

在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過程中,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盡鄱陽縣廣大老百姓的一份力量,保護好鄱陽湖的一湖清水。一、大力建設生態漁村我們把沿湖2公里左右範圍內的300多個自然村全部建設成生態漁村,建一個環鄱陽湖的生態屏障。今年已經在50個村開始了試點,計畫用5年時間把300個村全部做完,最終達到不讓泥沙流失到鄱陽湖、不讓垃圾流落到鄱陽湖、不讓污水流入到鄱陽湖的目標。生態漁村主要是開展四大工程建設,一是潔淨家園工程,二是潔淨田園工程,三是潔淨水源工程,四是潔淨能源工程。做好四件事:一是栽樹。村前屋後裸露的地方全部綠化,通過大量植樹,不讓泥沙流失到鄱陽湖。二是農村垃圾定時收集、集中掩埋。農村垃圾是最難管的事之一,已經成為社會一大公害,飄灑在村前屋後,流落到田間、湖泊,成為白色污染。蘇榮書記特意為鄉村垃圾問題專門召開了多次調研會。我們要求每個村把垃圾收集起來,集中掩埋,進行無害化處理。現在每個村都有垃圾收集系統,都有人運輸,有人清理。三是解決污水問題。鄉村的污水處理和城市污水處理有明顯的區別,城市污水通過化學反應處理,需要很多費用,這個模式在農村肯定推廣不了。農村生活污水之前都是直接流入鄱陽湖的,儘管現在鄱陽湖還是3類以上的水質,但還是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我們創造了人工濕地生態處理的辦法,在村前屋後低洼的地方挖幾個池子,一般是三個池子,栽上一些水生植物,然後讓污水從池中一級一級地流過,通過沉澱、降解到第二個池子,然後再經過沉澱、降解到第三個池子,再流到湖中的水PH值基本達到國家標準。這是一種非常可行的辦法,明天大家有機會可以到實地去看看。四是推廣使用沼氣。我們在農村大力推廣沼氣,要求老百姓改水改廁,把牛集中管理。這樣就可以解決老百姓的飲水安全問題和村莊的環境衛生的問題,還解決了湖區的血吸蟲傳染的問題,同時還節省了老百姓的支出,增加了收入。二、建設千里綠色屏障省里開展“一大四小”造林綠化工程,我們積極回響,計畫每年造林15萬畝,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5%。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該縣農田林網、鄉村道路、環湖周邊及荒山、荒坡,包括縣城和村鎮都得到綠化,改善生活環境。

湖城戰略

中國湖城美麗的自然風光(16張)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導下,省政府關於加快環鄱陽湖城市群發展的部署,大力提升鄱陽產業經濟、精煉鄱陽文化、塑造鄱陽品牌、建設和諧鄱陽,回響150多萬鄱陽人民“復興鄱陽,重新崛起”的呼聲。2007年11月,鄱陽縣實施中國湖城發展戰略,作為鄱陽發展的百年大計,力求打造出以“湖”為核心的綠色生態特色城市和強勢城市品牌,努力實現鄱陽在新的起點上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湖城發展戰略是將鄱陽縣城鄉作為一個整體,堅持科學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用經營城市的理念經營縣域經濟,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鄱陽。以鄱陽最大的特色自然資源亮點——湖泊為城市定位;以建設特色名城品牌——中國湖城為目標;以特色化湖產業鏈發展城市經濟為龍頭;以個性化湖文化塑造城市精神為重點;以差異化湖旅遊建設城市形象為基礎;以生態化打造城市環境為標準的鄱陽城市化總體發展戰略。通過實施中國湖城發展戰略,把中國湖城鄱陽建設成融湖產業名城、湖文化名城、湖旅遊名城、湖宜居名城為一體的特色城市,從而實現鄱陽經濟社會全面均衡、和諧高效、永續發展。中國湖城發展戰略的核心思想可概述為:
一城戰略:中國湖城——鄱陽城市化、品牌化發展戰略
兩優思路:短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提速優勢,長期內保持永續發展的領先優勢;
三區建設:加快中心城區、工業園區、旅遊景區三區建設
四大名城:實現湖產業名城、湖文化名城、湖旅遊名城、湖宜居名城的建設目標。
借大湖(鄱陽湖)之名,得小湖(縣內湖泊)之利是中國湖城發展戰略中的最大亮點。鄱陽湖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一直是環鄱陽湖縣市的難題,主要困難來自鄱陽湖的特性。鄱陽湖是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水位升降幅度較大,湖泊面積變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遼闊;枯期水位下降,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這種“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實際情況使旅遊景點的建設變得極其困難。鄱陽縣實施中國湖城發展戰略,在打造湖旅遊名城工程中,提出了借大湖(鄱陽湖)之名,得小湖(縣內湖泊)之利的全新思路,較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鄱陽境內上千個大小湖泊大部分歷來為鄱陽湖,只有20世紀50、60年代圍湖造田,使境內眾多湖泊與鄱陽湖形成一堤之隔,開發小湖連通大湖既是恢復鄱陽湖之原貌,保護生態環境之需,更是構築人與自然,鄱陽人與鄱陽湖和諧相處的明智之舉,民心之舉。精心規劃開發若干個示範湖旅遊項目,重點打造湖景觀游、湖侯鳥游、湖美食游、湖運動游、湖文化游、湖養生度假游六大系列,傳播鄱陽湖泊秀甲天下的美名,形成完整鄱陽湖印象,建立完整的鄱陽湖湖泊旅遊產業鏈。

湖城電影

電影《愛在湖城》由鄱陽縣人民政府和長春電影製片廠、北京友幫幹線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廣州真牛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聯合攝製。本片由國內資深影視製片人、著名編劇、演員姜帆為家鄉鄱陽打造中國湖城品牌之際,出於對家鄉的一片真情和為家鄉文化事業做番貢獻的理想,特為家鄉量身創作的一部影片。姜帆在影片中擔任編劇、製片人和劇中領銜主演,鄱陽縣三廟前鄉廟前村人。影片描述了農村有志青年鍾海強進城去艱苦創業,以艱苦打工的錢承擔起培育弟弟和維持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後回到農村和村民一起創業,改善農村落後面貌的系列感人故事。該影片於2009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作為一部關注民生的新型優秀勵志影片全國隆重首映,並獲得反映民生的優秀劇本創作提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