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草龍

起,編紮成草把龍,以表達人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景。 草龍編扎傳人流泗鎮已故老藝人周雲開曾於1920年至1945年間多次扎過草龍,是遠近有名的扎龍師。 1997年,他編扎出一條有相當手工藝水準的草龍,引起反響。

龍是中華民族的化身,千百年來,龍在炎黃子孫心目中有著至高的尊貴地位。具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美譽的湖口,人們對龍情有獨鍾,尤為是草龍。在湖口民間,手工扎龍有紙龍、布龍、板龍、草龍之分,因民以食為天,萬物谷當首,所以草龍被推為群龍之首,人們又稱它為真龍、老龍。

相傳,草龍起源於隋唐,盛行於明清。起初,農民在每年秋收之後,用稻草紮成5至21節的草把,用木棍擢住,草繩串
起,編紮成草把龍,以表達人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景。隨著歷史延續,草把龍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改進,其編扎工藝越來越精巧細緻,越來越展現出草龍
的莊重威嚴、古樸典雅的神韻。

草龍編扎工藝草

龍的編扎,以稻草為主要材料,選用乾鮮、桿黃、無斷須的稻草,輔之以竹木材料做支架(稱為“放龍架子”),以新鮮麥桿做點綴;龍身節段為單數,一般為9—15節。
整個編扎,用刀、鉗、鋸、錘、針、線等工具,採用編、插、織、嵌、鑲、纏、繞、懸、掛、空、別、剔、鏤、透等十多種複雜的手工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編織出龍頭、龍身、龍節、龍尾、龍鬚和鱗片來,且有粗有細,有疏有密,有長有短;尤為龍頭工藝最複雜精巧,先用根根稻草在龍頭竹木架上疏疏地編出龍頭的輪廓,用草桿細細地編排龍嘴,再用雙根草桿交叉折豎起一排龍牙,呈黃放亮,凸顯威嚴。龍眼巧妙地編成圓錐體,龍角層層編出角鱗來,又在龍頭裡懸空吊一盞撞花燈,這燈用剔空草節編成,球里又有球,龍頭一擺,滴溜溜地轉動。龍鬚用整200根稻草垂掛,更顯莊重。整條草龍每節之中皆用草環串成,每節三十六環,環環相扣,中間用細繩連線,伸縮自如。龍尾呈三角放射型,每個角尖綴上紅草絨球,游舞起來,草球晃晃悠悠,平添幾分情趣;龍體遍身間距別上麥桿編成的龍鱗。

如編扎一條長28米11節、龍身直徑0.38米的草龍,大約需耗用優質稻草8萬餘根,其龍頭、龍鬚、節環、龍尾、龍鱗等分別都有嚴格的用草數量要求。如龍頭用草7600餘根,龍身每節620根;龍鱗1790個,每個用草9根;最長用草2.8尺,最短為2.8寸。整條草龍編紮成功,約需300個工時。編紮成的草龍,其形態為頭似駱、角似鹿、眼似兔、鼻似獅、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尾似魚、爪似鷹,草龍渾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跡。

草龍戲耍規則游

據有關史料記載,湖口流泗、張青、大壠等鄉鎮,從上世紀初至今一直盛行游舞草龍習俗。每年正月鬧元宵期間,游紙龍、布龍如雨後春筍,頓時遍及城鄉,而游草龍甚少,卻獨樹一幟,為眾多游龍隊伍之最大亮點。大壠鄉有位83歲的周錄明老人每談起草龍樂此不疲,他說草龍是真龍,很久以前,只有在出廟會這樣大的活動中才出現,且草龍在前頭開道,途中若與其它龍相遇,則其它龍必須側身相讓,以顯真龍的高貴和威嚴。

張青鄉長塘吳十一房村每年正月十五前都要編扎、游舞草龍,並取名為“平安龍”,意為“平安、和順”之意。該村在每至元宵節晚飯前後,村里負責游龍的人指定2-3人作“貓”,就是這幾個人提著竹籃或編織袋,到每家每戶“討”要香、紙、蠟燭和鞭炮。如是一些富裕戶,作“貓”的人則故意多要一點。作為送龍上天時使用。晚 飯後,游龍開始。家家戶戶準備接龍,將八仙桌放至堂前中間,點上大紅蠟燭,擺上豬頭或魚、肉、飯、酒等祭品,適時將香點燃,備好鞭炮和黃表紙。草龍從村里自北向南,挨家逐戶登門張彩。掌龍頭的人將龍頭豎立於每家堂前的八仙桌前,由所到之家的戶主上前向草龍上香,焚化錢紙,燃放鞭炮。屆時,持龍頭人高聲張彩,每張彩一句後,眾人齊和:好哇!

草龍編扎傳人

流泗鎮已故老藝人周雲開曾於1920年至1945年間多次扎過草龍,是遠近有名的扎龍師。自上世紀50年代後,由於
草龍編扎工藝複雜,無人有耐心專致從師學藝,這一民間工藝才瀕於失傳。期間雖有草龍游舞,但編扎工藝粗糙、簡單。直到1985年,流泗鎮流泗村三組農民喻芳澤,對編扎草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三次登門求教,拜師於當時82歲的老藝人周雲開,得以把這一民間技藝繼承下來,成為當今編扎草龍的一代名師。為了使這一手工技藝不致失傳,喻芳澤摒棄過去農村“傳男不傳女”的思想,毅然將其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女兒喻遠莉,使其成為目前湖口編扎精緻草龍的唯一傳人,被當地人們譽為“小龍女”。

今年62歲的喻芳澤酷愛編扎草龍,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摸索、提高和完善編扎技藝。他在前輩老藝人編扎技藝的基礎上,對龍的形態進行了反覆改進,使草龍更具逼真。1997年,他編扎出一條有相當手工藝水準的草龍,引起反響。2005年,喻芳澤師傅在縣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編扎出一條長11節28米、龍身直徑0.38米的草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是這條手工技藝高超獨特、精巧細緻、新穎逼真的湖口草龍,在2005年9月江西省首屆民間藝術節和南昌市繩金塔廟會的展演中,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一等獎,並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