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余氏源流

長沙谷塘余氏

始祖振公,明初自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徙居長沙省垣黃道門內,歷五世至爵公,字蒂錫,號階齋,明嘉靖間置業善邑一都雙塘沖、邱家沖及羅塘沖。至九世衍為四房:學益、學蔥、學美、學蘭。蔥房裔盡。餘三房清嘉慶14年(1809)共建宗祠於蘇家壩。清嘉慶間始修族譜,光緒26年(1900)續修,1942年三修。舊派名:爵太仕邦學,應開元世芳,國家興德彥,孝友啟賢良。續派:盛代呈祥瑞,文名大顯揚,詩書傳久遠,忠厚慶榮長。

長沙篩羅水余氏

祖欽公,字若臣,官集賢院大學士。五派良公,字寧仲,自歙州遷江西南昌府分寧州。良公孫琛公,生友、裴、融,後裔遷平江木瓜、壠石、璧潭等地。良公二十代公琥公,字炳雯,明正德間自平江遷居長沙尊陽都篩羅水。清道光23年(1843)創修族譜,光緒4年(1880)二修,1912年三修,1948年四修。派語:宗祖文明遠,澤綿先緒長,珍傳家必達,利用國之光,自冀基承訓,當星耀發祥,尊榮洵久大,蔚起允隆昌。

長沙余氏

一世以生公,明末人,生六子:中憲、中元、中奇、中山、中武、中祿。該族為長沙望族,近世名人輩出,如余正煥,嘉慶進士,主講城南書院;余肇康,光緒進士,曾任山東、江西按察使、湖南粵漢鐵路總公司坐辦總理。余籍傳,(民國)湖南省建設廳長。余箕傳,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7年纂有草譜。字派:以中學成勝啟宗(正)本肇傳澤貽鍾彥。

長沙梓木港余氏

鼻祖昶公之次子昂公,初在羽林軍供職,後任長沙衛鎮撫,由此落籍長沙。後裔惠公等落業於長沙梓木港、沙坪、下腰塘等處。派語:可嘉宗懋士,開來世宏猷,隆文傳國寶,樹立振家聲,修身先正本,作善兆鍾祥,光榮恢祖澤,敦厚益昌亨。

瀏陽茅沖塅余氏

始祖守一公,明初自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矩塘石崇觀遷居湖南瀏南十五都路口。傳至十一世東鵬,於明末自路口徙居茅沖塅。清光緒14年(1888)纂有支譜。

瀏陽余氏

明代自江西遷瀏。後人分布於文家市、石牛潭。

瀏陽楓樹坡余氏

始遷祖憲章公,清康熙間自長沙遷此。至清光緒33年(1907),已傳9代。

寧鄉余氏

始遷祖士英公。其後裔分為國樑、國棟、國柱、國柄四支派。堂號東美。

湘潭余氏

始遷祖雄公,明初由湖北黃岡縣奉邀遷湘,開基於湘潭縣株洲鄉良圖盪(今屬株洲市)。族人多分布在攸縣、醴陵、瀏陽、長沙及四川烏山等地。至1948年,已傳21代,全族人口約6400人。清康熙年間創建宗祠於株洲宋家橋。族譜一修於乾隆31年(1766)。

寧鄉、益陽余氏

始祖唐開元間翰林學士欽公,居閩。欽子昭武校尉杲公始居歙州休寧。四傳至戭公,長子良公自新安(即歙州)徙洪州分寧縣長茅里。傳至源本公,字天一,明季因避難自豫章徙居湘之溈寧湖山,生二子:贊、哲。哲徙益陽梽木沖;贊之子理徙玉潭梅家田。理公五傳至高公,徙雙江佘家洲。高公子二:世、仕。世生良、才;仕生定、常。良、常二公留居佘家洲;定公於明萬曆年間遷居牌樓衝口,為益陽華林塅始祖;才公無傳。祠堂一在佘家洲,建於道光5年(1825),一在馬家洲,建於道光17年(1837)。清嘉慶9年(1804)二邑始修族譜,同治4年(1865)、光緒23年(1897)、1925年續修。舊派:源開文運美,詩禮傳家度,郡國斯起朝,光明正大助,懋志承先德,純忠達上恩,典章昭義訓,遠代安定敦。續派:教育培基道,賢才造化成,昌期逢選拔,榮發著功勳。

湘潭余家沖余氏

始遷祖益萬公,明洪武時自江西遷湘潭西鄉,其地後名余家沖。清光緒20年(1894)三修族譜,堂號延祝。

醴陵余家廟余氏

始遷祖昊富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布於小桃花、長壠。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趙家塅余氏

始遷祖興吾公,明崇禎初年自湖北黃岡遷此。族人分布於石亭。至1948年,全族人口1100人。

醴陵一甲坪余氏

始遷祖肇襄公,清順治初年自廣東嘉應遷此。族人分布於麻杉嶺、高塘、木梓樹下、玉管沖、崇塘。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泮川沖余氏

始遷祖岳洲公,清康熙間自福建建寧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人。

炎陵十都余氏

始遷祖文斌、奕斌兄弟,清康熙48年(1709)自江西遂川遷十都楊木江車溪村。後奕斌又於雍正7年(1729)自楊木江徙長湖深壠村。

炎陵康樂水東余氏

先世明朝時自福建汀州遷此。後裔徙澎溪、船形、三河等地。

衡山義母、湘潭育石鋪、花石龍口余氏

譜稱系居江西,遷徙鄂州,歷習陶藝,時因洪水泛濫,遷來湘省擇地定居。余由三十三世啟良,生子六:佑坤、佑城、佑堤、佑培、佑珪、佑增。佑坤子三:我富、我貴、我華;佑珪子三:我棟、我樑、我材。華、棟、樑三公於清初遷湘。我華二子:策綱、策紀,策紀無嗣,策綱定居衡山義母。我棟長子策鳳定居湘潭育石鋪,次子策凰定居湘潭花石龍口、鹽埠等。1918年與湖北大冶原籍合譜,2002年衡山、湘潭坤、珪兩房續修。派行:(自三十六世始)尊祖問懷遠,合修義廣深,致知明聖治,博愛著賢聲,建樹輝先緒,嘉猷裕後昆,溢揚貽厚望,奕葉譜新春。

邵陽柘木田余氏

始遷祖嵩、崇兄弟,明時遷此。

臨湘余氏

始祖良公,居江西洪州分寧縣之長茅。十五傳至朝興公,原名玎,字文榮,行達十五,生於元元統年間,入明籍岳州軍衛,始居萬庫,調征衡州,卒于軍。其長子友福寓居于衡,宣德2年(1427)友福之子孫復由衡歸於萬庫。清康熙14年(1675)始修族譜,1934年七修。派語:熙時益起,登進秀良,惟孝克忠,家國爾光,貽謨盡美,振紀扶綱,發揚祖德,冠冕堂皇。

華容護城孔家洲余氏

鼻祖昶公,金陵人,長子聰公之後裔緣公等,落業於益陽杉木橋和湘潭擂鼓山。至清光緒年間,杉木橋後裔百源,苦益陽山區人多田少,遷居華容白鼎山西之孔家洲。子孫聚居孔家洲,星居各地。老派:承宗懋士,開來永大年。合族續派:隆文昭定業,崇道著真詮,沃植先培本,知徑用達權,勤儉基克廣,敦厚祚長延。

湘陰青龍沖余氏

始遷祖一誠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分寧縣長茅里遷此。堂號新安。

平江木瓜、碧潭余氏

始祖唐時良公,字臨仲,初名鹹,字亨仲,自歙徙居江西分寧。四世裴公,字季夫,一字景度,五代時徙居平江東陽鄉之木瓜。七世衍為璉、璡、璲三房。璲遷華容,不可考;璉裔世居木瓜;璡,字國珍,由木瓜徙居碧潭,子三:高、斌、瓘,衍為三大房。清雍正9年(1731)木瓜、碧潭合修族譜,乾隆9年(1744)木瓜與分寧合修族譜,乾隆29年(1764)碧潭獨修,之後時分時合,嘉慶9年(1804)、道光23年(1843)、光緒23年(1897)碧潭續修,光緒33年(1907)木瓜續修。木瓜派語:治本家修定,賢從德教成,傳經彰盛典,學道振先聲。碧潭派語:宗祖文明遠,澤政本家修,賢能崇德教,經學紹先猷

平江田岩余氏

始祖欽公。五世從公,自休寧徙居廣東韶州曲江縣。二十九世文卿公,字攀龍,又字純睦,號廷相,清康熙49年(1710)由廣東大埔縣崑崙村遷居湖南平江縣南鄉田岩里。清鹹豐4年(1854)始修族譜,光緒15年(1889)、1912年、1938年續修。派語:奕世魁元定,榮華耀國光,多文崇美富,積善兆嘉祥,道學宗傳廣,謙恭益受長,克生忠孝士,景運慶明長。

平江白雨湖余氏

始祖欽公,唐玄宗時太常博士,官至集賢院學士。欽生杲,杲生膺,膺生庸,庸生戭,遷居安徽休寧。戭生良、從、袞。袞之後京公居浙江錢塘,良之後庠公居洪州分寧。從公,字韶仲,五代時自安徽休寧徙居韶州府之曲江縣。傳五世至仲荀公,遷江西吉水,其長子嗣昌遷居新喻。嗣昌生元吉,字元之,宋淳熙間由新喻徙居平江白雨湖,為平江始遷祖。1934年纂有族譜。

平江爽口余氏

始遷祖名卿公,元泰定2年(1325)自臨川遷此。

常德余氏

始祖闕公,字弘毅,明正統4年(1439)自江西南昌縣棄官解組遷居湖南常德縣後鄉余家巷,二世祖萬林公因兵燹流離徙居前河下。族人分布在丁家港等處。至1948年,已傳19代,丁家港等地余姓人口580人。宗祠在常德五泉鄉丁家港。草譜修於清乾隆28年(1763)。

漢壽余氏

始遷祖作銘七兄弟,世居江西吉水縣楓樹坪、拖船埠、長茅嶺等地,明永樂年間,或開墾或宦遊或因人口過繁,七公先後自贛遷湘之漢壽。作信居蓮荷塘;作寬居嚴家沖;作道居余家橋;作忠居昇平橋;作循居蘆洲莢;作銘居蘇家吉;作燦居曹家坪。清嘉慶年間七公後裔建家廟於邑東,後改建於邑之小南門,名為七莊公祠。至 1948年,全族人口2555人。清乾隆57年(1792)七房合修族譜,1943年六修。老派:作述希賢哲,平章重睦親,功昭恩澤沛,緒紹烈謨新。續通派語:仁孝貽傳久,同源篤本支,昌蕃隆雅化,景運肇宏基。續增通派語:立德培元厚,育才繼世長,光前恆建業,祖道定榮康。

桃源余氏

始遷祖明鑑公,明萬曆48年(1620)因避亂故自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大栗司拖船鋪遷居桃源草塔灣,生行禮、行仁,仁裔失考,行禮生玉珍、玉珠、玉瑛、玉瑚、玉璉。珠裔又失考。清光緒8年(1882)纂修族譜,1933年續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1000人,分布於大里平、黃土城及常德、慈利、四川等地。字派:明行玉萬廷,應邦伯政世,有禮開洪澤,紹宗樂國存,志學心自安,繼來汝昌時,修仁天必合,守本文士承。

桃源靈岩余氏

先世於明永樂年間由江西遷桃源縣北靈岩。族人多分布在本鄉及九溪、黃石等處。宗祠在尼頭山。至1948年,已傳20代,族人共2000人左右。

桃源白石鋪余氏

始遷祖勝華公,清康熙年間因避亂自浙江杭州徙居桃源縣南白石鋪小溪口。至1948年,族人約100餘人,分布於寺坪、沙坪等地。宗祠在寺坪。族譜創修於1931年。

桃源澄溪余氏

始遷祖勝榮公,族人分布於澄溪。至1948年,不足百人。派序與白石鋪余氏相同。

益陽十九里竹東灣余氏

始遷祖昶公,明洪武年間自金陵遷此。其後四支,分居侍郎橋、十九里余家灣、十八里窯頭山、十八里梁家沖。

沅江南竹山鄉龍浹余氏

先世明萬曆年間自江西宜春縣遷居湖北沔陽洲。明萬曆30年(1602)又遷湖南龍陽(今漢壽縣)塞波湖,後遷居沅江白保焦山嘴和龍浹港。至1985年,全族人口2500人左右,分布於南竹山、蓮子塘、團山、楊梅山等鄉及東南湖蘆葦場、大通湖、千山紅農場等地。

新化青山灣余氏

始祖慶一公,明洪武2年(1369)攜弟慶二、慶三自江西吉安泰和儒衡鄉豐城裡早禾渡梅子坡金峰廟遷居湖南寶慶府新化縣石馬鄉五通廟上首清水灘。後慶二移居新化,慶三移居辰溪,慶一移居青山灣。族譜始修於明萬曆20年(1592),清乾隆48年(1783)、同治13年(1874)、1917年、1993年續修。派語:文學可傳世,誠和克致祥,江南薰業炳,楚澤派枝長,河澗廷通發,慶德志仲文,萬爵正祖大,庭世之天應。1993年增訂派語:詩書百代香,垂詢首倫常,本來耕與讀,勤儉得安康。

新化千戶余氏

始遷祖紀公,明初授貴州五開衛中潮所千戶,子四:昊、景、晟、昆。昆公永樂2年(1404)屯田於新化東門外。

宜章余氏

始遷祖法聰公,字宏基,明代時奉母命自廣東乳源遷湘,開基於宜章笆籬鄉闕溪,族人分布在馬頭下、黃泥墩、吊井坪、冷水窩等地。至1948年,已傳18代,全族人口2730人。宗祠一在馬頭下,一在岱下村,分別建於明成化年間和清鹹豐年間。

藍山紫良源瑤族余氏

始祖成龍公,由寧遠遷江華龍灣居住,聚瑤女鳳雪妹為室,生三子一女,次子文顯由龍灣遷紫良源拐塘,佃耕趙姓山場,後遷新洞村(現桐村余家)定居。

藍山鳳感鄉牛路腳余氏

始遷祖昌華公,明萬曆間由廣東乳源遷來。至1931年,凡11戶,男22人,女16人,共38人。

藍山南平鄉劉家車余氏

始遷祖楚洪公,由臨武分居藍山。至1931年,凡15戶,男40人,女38人,共78人。

藍山鳳感鄉下窯頭余氏

始遷祖積貴公,清康熙間由宜章遷來。至1931年,凡35戶,男80人,女48人,共128人。

新田音洞余氏

始遷祖林傑公,明初由衡陽縣因避難遷居新田縣仁智鄉音洞。族人多分布在里子源、金陵墟等處。至1948年,已傳11代,共50人。

漵浦白環溪余氏

始遷祖璜琚公,明代由沅陵徙此。

麻陽大橋江、江口圩余氏

先世祖籍江西,因生計徙居湖南辰溪,又自辰溪遷懷化黃金坳江口浣,再從江口垸分別遷入麻陽大橋江石壠溪和江口圩板山,後板山一部分又遷大橋江洞塘溪居住。至1994年,石壠溪已傳29代,板山、洞塘溪遷麻陽已傳9代。後裔分布大橋江、江口圩、綠溪口、蘭里等處。字派:宗之克昌,維善致慶,學紹先賢,道明猷政。續派:家修建猷,輔治元良,人文宏起,世尊澤長。

提供:余鈺
來源:余氏家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