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轉發省科委等單位《關於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業技術責任制的報告》

積極推行農業技術責任制,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將科學技術套用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 近一、兩年來,我省農業技術責任制的試點和推廣工作發展較快。 一、各級政府和科技、農業部門要大力支持農業技術責任制的發展。

(湘政發〔1982〕46號)

轉發省科委等單位《關於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業技術責任制的報告》

各行政公署,自治州、市、縣人民政府,省直機關有關單位: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科委、省科協、省農業廳《關於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業技術責任制的報告》,現印發給你們,請研究試行。

發展農業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積極推行農業技術責任制,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將科學技術套用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望各級人民政府引起重視,總結經驗,加以推廣,使科學技術更好地為發展農業生產服務。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五日

關於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業技術責任制的報告

省人民政府:

近一、兩年來,我省農業技術責任制的試點和推廣工作發展較快。目前全省已有六十七個縣、三百多外公社、兩千多個生產隊進行技術承包試點,簽訂技術推廣聯產契約五千四百六十多份,承包面積十五萬九千多畝;辦技術示範戶四萬八千三百戶,示範面積二十四萬一千畝。農業技術責任制顯示出強大生命力。據五千四百六十五份技術承包契約統計,增產的有五千三百八十三份,糧食一般超產百分之十三,經濟作物超產百分之二十二。

各地在試行農業技術責任制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較好的經驗:一是把傳統農業生產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既注意精耕細作,又及時推廣良種良法,改革耕作制度,科學施肥、管水、防治病蟲害,治理潛育性水稻土等較為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二是國家專業農技人員與農民技術人才結合,既充分發揮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專業人員的作用,又彌補了當前國家專業農技人員的不足。三是將技術承包和其它技術傳授、推廣形式結合起來,使農業技術責任制更加完善。四是把包點與抓面結合起來,使農業技術責任製得以廣泛開展。五是在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有關方面的協作,使農業技術責任制因地制宜持續穩步地發展。

為了進一步搞好農業技術責任制,我們意見:

一、各級政府和科技、農業部門要大力支持農業技術責任制的發展。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的建立,把農民的權、責、利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他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改變了“隊長排工我幹活,管他科學不科學”的狀態。他們主動尋找各種增產增收措施,在實踐中認識到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因而學科學、用科學的緊迫感大為增強,許多地方確實出現了“科學熱”。農業技術責任制就是順應這一社會的需要而出現的新生事物。各級各部門要熱情支持它,不斷創造更好的條件,促進其發展。

二、要熱情支持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村中的能工巧匠、田秀才、土專家,有領導地開展技術承包活動,鼓勵他們無保留地對農民進行技術支援。承包要嚴格契約手續,堅決兌現,合理提取和使用獎金,超產部分的百分之七十應給農民。分配獎金時,農村土專家、田秀才受獎部分,應高於國家技術人員。

三、農業技術責任制內容豐富,形式頗多,要實行分類指導。按內容可分為農、林、牧、副、漁五業,每業中又可細分。按承包期限可分為長期、全年,一個生產過程、分段等。按承包方式可分為聯產計酬、大包乾、全獎全賠、只獎不賠、比例分成、不聯產只收取技術服務費等。按性質可分為科學實驗、成果推廣、技術指導和專業承包聯產責任制四種。第一、二種技術難度較大,項目較少,應由專門的科研、教學和主管單位作為技術提供單位,各地可先行試點。第三、四種技術難度小,量大面廣,可由農業技術推廣基層單位專門機構(如植保公司、專業隊等)、農民中的能工巧匠、田秀才、土專家作為技術服務單位。重點是雜交水稻的制種、栽培和多種經營的技術。在試點工作中,切忌“一刀切”,要及時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

四、抓緊技術培訓,加強農業技術隊伍建設和科學普及工作。我省的專業農業技術人員,只有一萬六千餘人,且大部份在縣以上農業生產管理和教學、科研部門工作。而全省有五十一萬多個生產隊,一千多萬農戶,要全面實行技術責任制,技術人員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為此必須:(一)充分發揮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繼續抓好農業技術人員歸隊工作,儘可能地挖掘技術潛力,把事業心強技術過硬,年富力強的農業技術人員充實到第一線去。(二)充分發揮農村田秀才、土專家和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的作用。全省還有幾百萬農村知識青年,他們朝氣蓬勃,熱愛科學,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應當把這兩部人組織起來,向科學技術進軍。(三)認真抓好技術培訓工作,既要培訓專業農業術人員,也要培訓農民技術員和農村知識青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點在縣一級,縣科委、科協、農業局要同心協力,全面安排,根據本縣農業生產的分區特點,逐步形成農技術推廣、試驗示範和培訓中心。

以上報告,如無不當,請批轉各地參照執行。

湖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湖南省農業廳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