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監利縣

湖北監利縣

       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位於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隔江與湖南省岳陽、華容縣相鄰,西靠洪湖。面積3118平方千米。2009年末總人口146萬人,居荊州各市縣區之首。2009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0.5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7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全荊州地區第二,僅次於沙市區。監利分監南和監北,朱河鎮為監南重鎮,素有“小漢口”和“香港市場”之稱。

基本信息

概況

監利縣,隸屬於湖北省荊州市。縣境屬河湖淤積平原地區。地勢平緩,河渠縱橫交織,河泊星羅棋布。南臨長江,北濱東荊河,東沿洪湖,西界白鷺湖。最大人工河流為四湖總乾渠,自西向東貫穿中部,獨具一派水鄉澤國的秀麗風光,縣境東南有占地4平方千米的小山——獅子山、楊林山,其中楊林山海拔79米,為監利最高點;最低點海拔21米,在洪湖西岸。

監利的居民,漢族占99% 以上,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共700多人,以回族居多。

隨著隨岳南高速公路、荊岳長江公路大橋已於2010年11月竣工通車。容城新港區工可報告編制全面完成,監利將再次享有長江黃金水道之利,便利的水陸交通將不斷放大監利地處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交叉輻射區和長江經濟帶中心的區位優勢,支撐著監利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是個農業大縣。

發展現狀

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億元,增長12.03%;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96億元,增長40%;實現財政收入31333萬元,增長1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4億元,增長15.5%。

農業經濟穩中有升。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4.16億元,增長6.4%,其中糧食總產126.2萬噸,增長1.23%,再度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生豬出欄近100萬頭,增長18.61%;家禽出籠2000萬隻,增長24%;漁業總產值達38億元,增長12.2%;完成植樹造林面積6萬畝,實現林業總產值6.3億元。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提高,興辦無公害、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示範樣板20多個,推廣優質稻面積180萬畝,優質率達到95%。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實施國土整理項目7個,建設規模17萬畝,投入資金2.55億元;完成灌區、泵站續建改造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投資22750萬元。國家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各種支農惠農補貼24730萬元。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20元,增長16%。

行政區劃

概況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監利縣轄18個鎮、3個鄉及1個開發區管委會。共有65個居委會、767個村委會。

容城鎮人口123051人,面積103平方千米。轄12個社區居委會:茶庵、順城、城南、前鋒、民建、聯城、城西、國慶、團結、七根檀、同心、劉八台;24個村委會:前鋒、民建、聯城、城西、國慶、團結、七根檀、同心、劉八台、平橋、馬鋪、裴家、沈柳、半路堤、五嶺、三呂、老台、新市、江心台、新洲、四台、廟嶺、橫嶺、新建。
紅城鄉人口103199人,面積254平方千米轄5個居委會、72個村委會:火把、觀音、太馬、劉鋪、鄢鋪、火把、楊新、太平、羅家巷、同福、鮑家門、郭河、新台、黃駒、和平、潭口、金平、雞鳴、白家灣、聯湖、勝利、觀音、游家嶺、八屋塔、楊潭、六台、夏王、木橋、姜吳、何趙、橫豐嶺、哀吳、新港、何王、板橋、窯圻垴、裴鋪、毛老淵、鄒鋪、長江、迎春、洪水橋、石橋、湛港、清河、沙嶺頭、李家、朝陽、鄢鋪、姜老灣、先鋒、黃灘、劉鋪、荷花、楊垸、姜鋪、古江、三房、鄧王、薛李、王湖、同勞、高吳、四合、爐火、流水、新添、周庵、潘王、龍套、太馬、下灣、齊心、曾廟、趙夏、楊鋪、農科
朱河鎮人口88580人,面積150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下車街、趙祠、孫橋、江十、長江、乃灣、倉市、豐樹、花園、瞿鋪、王巷、鍾月、蘆陵、跑馬、朱塔、城建、羿嶺、北港、民主、阮堤、李莫、鄉鑰、高堤、沈黃、杜上、連灣、仁義、細河、宋河、中南、建設、李朋、中北、余揚、東張、軍李、瞿吳、西張、崔嶺、青山、雙石、新張、迎接、莊屋、周胡、付良、麥齋、李溝、王鋪、官溝、周劉。
新溝鎮人口103072,面積150平方千米轄5個社區居委會、45個村委會:一居、二居、楊林關、三中、嚴家、永固、英勇、東荊、七根楊、義和、雙剅、謝家、雙嶺、新生、阮家、喬家、熊馬、朱堤、孫場、秦陽、順風、中心嶺、新南、雷河、橫台、白馬、紅陽、中嶺、新紅、砂礬、向陽、全心、光明、梅湖、交通、丁橋、清水、夏橋、史橋、祝場、付家、柳口、趙場、晏橋、報國、夾河、沙洪。
上車灣鎮人口41577人,面積12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新墩、南港、蘇易、曹橋、支劉、師橋、長池、潘揭、伏河、鄭家門、楊嶺、周門寺、范祠、郭垸、任鋪、王塘、丁劉、採花、黃花、重陽、煙墩、分洪、恆興、關廟、蔬菜、姜劉、朝門。
尺八鎮人口72509人,面積16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52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李河、黃嶺、馮王、郭段、魏陽、陳馮、彭巷、蔡劉、祝河、永紅、三紅、白橋、陶市、周祠、王巷、孫木、團湖、塗薛、孫鋪、東湖、沙港、三塘、毛河、老屋、殷萬、藍鋪、何灣、朱王、小嶺、許楊、胡楊、高河、鄧嘴、張台、鄒口、潘胥、郭魏、潭港、老堤、吳爾、高雄、季黨、高馬、紅廟、付柳、鄭楊、薛湖、橋頭、季郭、林塘、何當、劉廟。
白螺鎮人口44840人,面積156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一居、二居、引港、鳳凰、先鋒、新明、聯盟、楊林山、鄒碼、工農、陽光、韓埠、支許、賀沈、王李、毛橋、賀劉、五里廟、瞿李、紅墩、張先、雷劉、高黃、朱田王、荊紅、荊江、薛橋、六弓洲、萬馬、紅山。
汴河鎮人口61444人,面積18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汴河、嚴垴、朱灣、伏興、何家、陳橋、謝窯、鄭拐、徐嶺、胡灣、莫橋、聶灣、匡灣、楊祠、貓渡、三灣、賓鋪、葉林、蘆河、西王、元陽、郭鋪、郭曹、鄧廟、南河、剅口、排六、何廟、告湖、尹橋、王堰、項河、匡老、王垸、興旺、午台。
周老嘴鎮人口68189人,面積120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40個村委會:周老嘴、周溝、新建、陳沱、張場、磚豆、向橋、嚴橋、天竺、團洲、胡場、揭家、愛華、魯橋、火輪、新橋、長河、七台、羅家、燎原、新民、施家、雷家、陳沱、李家、夾港、白洋、中河、郭陽、中嶺、大李、趙家、新場、湖口、老台、雙鳴、孫小、土地、周溝、金光、趙港、曾王、陳羅、新河。
龔場鎮人口19235人,面積11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白馬、王家、秦場、明星、愛國、愛民、張李、迎豐、五星、紅軍、龍河、龔場、高紅、雙灣、劉潭、秦廖、白衣、北溝、劉場、新莊、鄧家、鄭家、渡口。
分鹽鎮人口54696人,面積17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分鹽、青龍、前途、南廟、河山、蘭花、沙河、姜油、土地、彭灣、大河、古墩、南胡、八一、扒旦、胭河、皇蓬、唐豆、桃花、排橋、橫堤、永鎮、易台、分鹽、牛老、應山、玉牛、北剅、關廟、胡家、五姓、楊長、直河、回市。
毛市鎮人口57323人,面積13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35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毛家口、光榮、丁家、連福、肖巷、趙港、陳趙、卸市、聯盟、楊灣、柘福、老河、崔吳、玉石、群力、南剅溝、唐堡、海螺、平田、老台、長嶺、姚鋪、雙橋、雙碾、孟河、義興、石碼、鏡台、陳鋪、林長、包鋪、斗湖、甲湖、李家門、上觀廟。
福田寺鎮人口42254人,面積10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付家、福田、柳關、黃金、新茭、文化、薛廟、付家、彭口、老拓、項楊、福田、蘇尹、茭牌、任淵、三灣、十姓、杜劉、小河、金雞、雙紅、灘垸、聯化、天成、民生、凡三、四沿、麻嶺、柳湖。
黃歇口鎮人口61075人,面積175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40個村委會:黃歇、余卜、通盛、大河、李場、白河、中灣、中橋、陳河、黃歇、伍場、水府、鳳凰、余卜、高黃、新熊、黃家、王河、伍嶺、春光、前李、新河、官屋、徐家、大興、周易田、王場、霞光、鄧橋、嚴場、青陽、陳剅、古井、羅橋、新洲、易楊、董家、吳橋、馬嘶湖漁場、黃壇、新閘、東港、三台。
網市鎮人口52984人,面積11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網市、三官、北口、小潭、高橋、扒頭、杉樹、新河、三官、高廟、劉橫、王廟、廟剅、三聖、鐵嘴、明剅、公道、大潭、網市、新剅、周台、顧廟、橫堤、鐮刀、劉當、建新、童剅、北口、鐵廟、預市、碾橋。
汪橋鎮人口89340人,面積148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乾南、乾北、蓮台、陳黃、連港、南剅、紅剅、西灣、古堤、章清、朱湖、官壋、張橋、何港、上村、胡灣、中坊、金熊、溫王、白湖、花園、汪巷、嚴場、上坊、畢家、八甲、滄湖、走馬、李湖、蔡湖、蓮台、閘上、河泊、何灣、周口、龔港、楊台、鐵前、趙家、柳家、汪橋。
程集鎮人口58458人,面積14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7個村委會:程集、姚集、千和、田月、河嶺、三弓、堤頭、張馬、南橋、河南、新垸、張巷、河北、三崗、磚橋、永和、張套、王公、程集、新溝、三橋、新觀、楊柘、鄒集、廖橋、下灣、永聯、永豐、袁河、河頭、四車、周橋、廖王、朱橋、羅王、付堤、永太、曾周。
三洲鎮人口37010人,面積20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鹽船、東北、三號、王塘、熊洲、羅洲、潘陽、王墩、後洲、鹽船、肖咀、白沙、順生、上梓、下梓、五弓、溝子、上沙、下沙、新堤、南堤、老嶺、開河、復興、沙套、何堡、曹嶺、文老、韓壋、石岑、仕仁、雙合。
橋市鎮人口47414人,面積165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橋市、何橋、龔張、蔡邵、底湖、血黃、南唐、唐段、何橋、三岔、石閘、沙嶺、劉河、黃楊、北岸、黃汪、鄒謝、趙許、劉汪、橋張、陶張、南吳、長垸、北吳、橋良、橋市、碼頭、龔王、樓房、安橋、舒垸、小塔、克塘、雷王、袁劉、鴨業一場、史莊場、植蓮場
棋盤鄉人口39841人,面積127平方千米轄25個村委會:棋盤、新灣、桐湖、南灣、黃橋、北謝、彭劉、高灣、高潮、孫灘、碼頭、潘河、龍灣、月池、接駕、孫雄、侯王、角湖、菊蘭、劉橋、響水、沈塘、金塘、瞿張、三墩。
柘木鄉人口49802人,面積202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46個村委會:柘木、天育、薛潭、陡星、赤湖、橋港、汪王、高劉、薛家、萬興、開湖、何李、湖濱、天育、華垸、燕子口、龔塘、小垸、蚌湖、賴橋、魏家、新莊、李灣、姜堤、付橋、池口、肖橋、薛潭、孫良、月陽、長江、熊王、增產、孫張、萬李、施栗、華新、何埠、大王廟、六楊、天鵝、中心、彭阮、聶河、南昌、茶埠、黃家岑、張廟。
大垸農場人口40920人,面積146平方千米。
荒湖農場人口23714人,面積56平方千米

開發區管委會

駐紅城鄉和容城鎮,面積8平方千米。

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縣情簡介

芙蓉之國——監利,猶如鑲嵌在江漢平原南端的一顆明珠。東沿洪湖,有水面50餘萬畝,為監利、洪湖兩縣(市)共有,西望荊沙,長江水迂迴於南,東荊河靜臥在北。監利境內河網密布,湖泊星羅,土壤肥沃,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這裡地利形勝,物華天寶,人才輩出,古籍浩瀚,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史以來,勤勞勇敢的監利人民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豐腴的土地上。正是這些不避艱辛,不畏強暴,不懼邪惡,可歌可敬的人民創造了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譜寫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篇章。

有一位哲人曾經這樣說過:埃及人所獲得的土地,是由於尼羅河的恩賜。那么,監利人所獲得的土地,則完全是由於長江和東荊河的饋贈。 遼闊富饒的江漢平原,原是一望無際的雲夢古澤,後經長江的多次泛濫和漢江三角洲不斷延伸和擴大而逐漸形成了衝擊平原。監利縣就是鑲嵌在江漢平原上的一顆明珠。它位於湖北省的南部,洞庭湖的北面,東帶洪湖,南瀕長江,漢江支流東荊河繞北部邊界蜿蜓東去。全縣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60公里,總面積為3237.67 平方公里,跨東經112.35-113.19,北緯29.26-30.12,西與江陵,石首傍江接壤、北與潛江、仙桃(沔陽縣)夾河相鄰,東與洪湖連壤交界,南與湖南的華容、臨湘、岳陽隔江相望。

監利縣全面規劃2011年城區重點項目建設

為全面做好2011 年監利縣城市建設規劃,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全縣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品位,11 月7 日,監利縣“四大家”在家領導考察了該縣城建、交通重點項目建設工程。 縣領導一行先後考察該縣城區集會廣場、會展中心及文化公園、華容路北延、行政辦公中心等建設項目及工程選址現場,重點察看了工業園北路北延及橋樑工程、新港口及道路建設現場和容城殯儀館擴建工程現場。大家一致認為,城市整體規劃讓人振奮,城市品位也將得到很大提升。

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與會代表紛紛就重點項目的集約節約用地及整體規劃發表了意見。縣委書記李吉高表示,所有建設項目在突出重點的同時,將量力而行,加大市場運作力度,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加快發展。他還要求全縣上下要高度統一思想,加快重點項目的建設速度,滿足市民對城市發展的需要,早日把監利建成濱江水鄉園林城市。

優越的交通

至2010年底,全縣現有公路總里程4012.633公里,公路上共有橋樑1232座;公路客運站場13個、貨運站場5個;全縣航道總里程494公里(其中長江航道140公里),有港區9個,岸線總長43.6公里,碼頭39座。全縣擁有營運客車637台,貨物運輸車輛2018台,計程車321台,城市公車在原有48台的基礎上新增20台;擁有客運線路189條;在籍船舶122艘輛。全年交通運輸部門共完成客運量843.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656萬人公里;貨運量216.24萬噸,貨運周轉量2.416億噸公里。

交通大事件

2010年3月10日,監利隨岳南高速公路正式通行。隨岳南高速公路全長98.06公里,監利境內74.21公里,全封閉全立交,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同時配套建設監利連線線一級公路13.823公里。

2010年12月9日,荊岳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該項目是湖北省“六縱五橫一環”骨架公路網中,隨州至岳陽高速公路跨越長江的特大型橋樑工程,是湖北省“十一五”交通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起點位於監利縣白螺鎮瞿李村4組,跨越長江後止於湖南省岳陽市雲溪區大鼓山附近。橋型為主跨816米雙塔全鋼箱梁斜拉橋方案。全線採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路基與橋樑寬度均為33.5米。項目全長5.42公里,其中橋樑全長4192米,兩岸接線長1228米,並在白螺鎮設定互通式立交、管理分中心、養護工區和收費站。

荊岳長江(公路)大橋:

自然地理

監利縣地勢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度在23.5-30.5米之間,高差僅 7米。放眼遠望,大地似錦,一馬平川,打破這種平原單調景觀的是位於東部長江之濱的兩個小山丘——楊林山和獅子山,它們是江南丘陵的余脈,由於地殼運動,發生了斷裂和錯動,在長江南移過程中,河床沿斷裂層發育成長,這兩個山丘即遺留在江北。楊林山海拔78.8米,為全縣制高點;獅子山海拔58米,兩山共占地約4平方公里。它們宛如兩個威嚴的武士,守護著監利的東大門,閱盡了人間滄桑,在監利的發展史上,寫下了不同凡響的篇章。解放後在楊林山修建的楊林山泵站,泄洪引水,氣勢螃薄,既保證了縣內20多萬畝農田旱澇保收,又為楊林山增添了新的景點;近年修復的天妃廟(娘娘廟)高踞于山巔,腑視著長江。登山游廟,極目楚天,遠山如游龍起伏,翠疊蒼莽;洪湖浮光掠影,雪亮如鏡;大江滾滾東去,驚濤拍岸,充滿生機活力。如詩如畫的江山,盡收眼底。

監利的地形大勢是:南部長江沿岸,北部東荊河沿岸和西部較高,中間和東部屬於湖窪地帶,低於西面和南北兩側地區,高低相差6米左右,自然形成撮箕型,宜排灌和水利。之所以這樣,是由於長江、東荊河的多次泛濫,大量泥沙溢出河床,當流速減後,便很快沉積下來,形成天然大堤,天然堤隨洪水上漲不斷增高,兩岸地勢變得高亢,江河之間就形成地勢相對低下的窪地。

歷史沿革

監利縣是中國內地的普通一縣。它的發展與中國的整個歷史息息相關,隨著國家的強盛而興旺發達,也因國家的動亂而傷痕遍體。

夏商時期,監利縣屬於古南蠻國。這是一個剛剛步入文明時代的小國,它的都城大約在今天余埠(監利)古井口南面約1里的地方。西周時期,監利稱為州國,是周天子下面的一個小諸侯國。春秋時,楚文王將都城遷到江漢平原的西陲紀南城,楚國開始強大起來,併吞並了周圍的許多小國,州國也為楚文王所滅,監利全境便成了楚國的屬地。

公元前576年,河南的許國遭到鄭國的侵略,請求楚國保護,得到了楚王的允許,後經過很多周折,終於在公元前586年在監利境內建立了容城國,成為楚王的附庸。

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天下,廢除分封地,建立郡縣制,這裡為州陵縣,隸屬南郡(今江陵)。漢初,古容城地域出現了州陵縣和華容縣(湖南的華容縣是在隋朝開皇18年才改稱華容的,可能是襲用了這個芳名)。漢獻帝建安13年(公元 208年),曹操軍敗赤壁,華容歸屬東吳。由於此地“士卑沃、廣陂澤”,“地富魚稻”,西北境內曾產鹽。於是東吳便“令官督辦”以監鹽漁之利。公元 222年,孫權稱帝,從華容縣劃出一小塊地方設立監利縣。從此,監利作為一個縣名正式出現於歷史舞台,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了。

南北朝時期,華容縣屬荊州,監利改屬巴陵郡。梁朝在巴陵郡設立巴州,劃監利為監利郡。於是監利就成為郡府所在地了,但存在的時間並不長。隋唐五代時,監利縣的建制沒有多大變化。後周時,曾一度將監利改為復州,宋朝時屬江陵府。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 965年)以白沙垸分設玉沙縣。熙寧六年(1078年),又撤銷玉沙縣併入監利。

南宋度宗鹹淳年間,因蒙古人加緊進攻中國的南方,兵荒馬亂,南宋政府自顧不暇而廢置監利縣。直到元朝末年,順帝整飭南宋州郡時才又設立。明代監利屬荊州府,清朝一直沿襲未變。中華民國廢府設道,監利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監利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後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監利縣是紅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根據地,1928年就建立有蘇維埃政權,屬鄂西聯縣政府。1930年9月,在監利成立了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1931年12月,在監利縣周老嘴成立了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43年至1946年間,在監利西北地區設立監利縣人民政府,縣東北地區設立監沔行委會,均屬襄南政務委員會領導1947年至1949年縣北已成為解放區,屬監沔縣民主政府管轄。1949年4月全縣解放,屬沔陽專區,1951年改屬荊州專區,現屬荊州市。

監利的人口數字,在明朝以前無據可考。明朝始有戶口記載。如明英宗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為 5957戶,28185 口。以後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其戶口稍有增減。由於當時賦役的輕重繫於人口的多寡,所以隱瞞人口的情況比較嚴重,這些統計數據也很不精確。

明朝末年,由於長期的戰爭動亂,災荒和瘟疫,使監利縣的人口損失過半。現在的監利居民,如果翻閱他們的家譜,就會知道,很多是在清朝初年由江西一帶遷移到監利定居的。清朝統治時期,由於社會相對安定和清政府“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使監利人口增長非常之快。同治兩年(公元1865年),編審全縣男女老少人口共為882609口,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瘟疫災荒和反動勢力的大屠殺,到1934年全縣人口減少到468777人;1949年,全縣有人口56萬;1999年,監利人口已達到 141萬。現在,控制人口增長已成為全社會十分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

人口民族

監利的居民,漢族占99% 以上,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共700多人,以回族居多,是由河南省唐縣遷入的三戶做馬、牛、羊生意的商人發展起來的。其中姓王的一戶,姓武的一戶。一百多年來,已發展到了幾百人。其餘的少數民族均系近百餘年來,先後從外地流入監利定居的。

2007年戶籍人口為150.9萬,常住人口127.6萬。 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宗教信仰

各種宗教於不同的時代傳入監利,佛教和道教最早,其餘的至多不過百餘年的歷史。回民帶進了伊斯蘭教,天主教於1900年傳到了監利,基督教是1906年由兩個瑞典人傳入的。但這些宗教並沒有在監利廣泛傳播。更沒有給監利居民的生活帶來大的影響。由於少數民族人口很少,又長期與漢族人聚居在一起,他們的特徵自然地逐漸消失。現在監利境內的少數民族人外表到他們的生活習俗,與漢族人並無二樣(漢族的民族服飾是漢服)。

給監利居民以很大影響的是儒教,此外還有一些原始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如果你走入監利農民的住宅,就會看到堂屋的神龕上供奉著“天地國親師”的牌位。儒教崇拜的是“天地君親師”,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沒有君主敬奉了,神龕上的“君”也就變成了“國”。

監南與監北

解放以前,封建的宗法制度普及全縣。很多村落都是根據同姓聚居的姓氏來命名的。各姓都有戶長、族長、房長。所謂戶長,就是一姓之長,他的職權是代表祖先執行家法。解放以後,隨著社會制度的變更和生產力的發展。宗法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不過它的殘影仍少存於世,有的地方仍有沿襲。監利居民的方言土語較多,而且監南與監北的口音很不一樣,這可能與清初大批移民來監利定居有關。監南人在外地很多會被人們誤認為是湖南人,監北人則被認為是沔陽人。

風俗習慣

監利縣的風俗習慣與鄰縣大致相同。農曆正月初一這天,先拜祖神、後拜父母、出外叫出行。初二拜丈母,初三家家戶戶互相團拜,稱為“拜年”。正月初九為“上九日”,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圓霄燈會,還有監利特色每家每戶自己包糰子,蒸糰子寓意家庭團圓,蒸蒸日上;清明前後,家家踏青掃墓,祭奠去世的親人;五月初五,賀端陽,門前掛艾葉,吃粽子,劃龍船;六月六日,嬌陽似火,家家曬衣物,稱為“曬龍袍”,七月前半月,到處燒化紙線,告慰祖神;八月十五叫“中秋”,晚上吃月餅茶點,叫“中秋賞月”;十二月初八叫做“臘八日”;家家挑臘水泡糍耙;二十四日過小年敬灶神(註:一般對全國絕大數地方來說農曆臘月23日是小年,但監利風俗與湖南相似24日才是小年,很多監利人都不清楚,在外地都被其他的小年誤會以為監利23日是小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這一天,全家團聚,置辦豐盛的酒菜,開懷暢飲,稱“團年”,也叫“吃年飯”;子弟向父兄拜揖喊“辭年”,到了晚上,家家一團火,家人圍火而坐,敘舊迎新,俗稱“三十夜裡火,十五夜裡燈”。除夕之夜,通宵不睡稱為“守歲”。 監利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和我國文化的特定氛圍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習慣。隨著現代社會的開放與進步,社會結構和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現在監利的婚喪禮儀,節日風俗正在接受現代社會的廣泛薰陶。

監利得名

湖北人被稱為“九頭鳥”,據說是因為聰明過人。那么,我們對外稱為監利人,監利卻是因何而得名?據史書所載:漢獻帝建安18年(公元208年),曹操敗於赤壁,華容納入東吳管理,由於其地“土卑沃、廣陂澤”、“地富魚稻”,且西北境內曾產鹽(那時販鹽之利不遜於現在走私毒品),又有長江水道及洪湖河道運輸之便。於是東吳便“令官督辦”、“監收魚鹽之利”,此為“監利”縣名由來,實為政府督徵稅收之意。公元222年,孫權稱王,便從華容縣劃出了監利縣,此時,監利方才作為一個正式縣名出現在歷史舞台,據學者考證,迄今為止,這個名稱已經使用了1800年。

監利名人

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於周,被賜封為伍哲功,其子孫遂以伍為姓。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黃歇口鎮人,縣城大車站(舊)外(街道對面)有其雕像。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後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一卷,雖已亡失,當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申包胥

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荊州監利新溝鎮人。春秋時楚國大夫。原與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親冤案逃離楚國,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申包胥隨昭王撤出輾轉隨國。後自請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獲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於秦廷。哀公為之感動,終於答應發兵車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楚人驅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申包胥歸郢後,昭王對他欲予獎賞,他聲稱請救兵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餘年。

陳友諒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姓謝,工作漁民,湖北沔陽玉沙(今湖北省監利縣柘木鄉)人。大元後期偽“漢”政權的建立者。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後控制徐壽輝統領其軍隊,最終將其殺害。

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其他

李春葆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傅自應 江蘇省副省長,原商務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文振富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司長,武漢市副市長

李佑才 湖北省政協常務副主席

鄭楚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姚伯齊 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陳池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黃利鳴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

郭志高 湖北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

陳池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周祖元 湖北省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楊新年 武漢市科技局局長

劉光華 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胡水華 湖北襄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吳 波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機械電子信息工程系主任

杜承銘 廣東商學院副院長、教授

陳緒生 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廣東嶺南詩社會員,廣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王華雄 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劉錦成 廣州明珠星集團董事長

熊自仁 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

彭本浩 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

易朝路 中科院博士生導師

朱長江 華中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副院長、教授

李樂成 中共湖北省宜昌市委副書記,市長

謝松保 湖北省民政廳廳長

趙祖炳 原監利縣縣委書記,最後監利人民尊敬的官員

氣候特徵

監利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 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10℃年積溫 800000000~90000000000000°c,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陽輻射量占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生物資源

全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南北兼備的特點。全市栽培作物品種千餘種,還有不少地方良種,浮游生物、維管束植物和魚類資源是全市的一大優勢。中國4大家漁種質資源庫設在監利縣老江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