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恆山記

游恆山記

《游恆山記》是明代文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敘述描寫了作者游恆山登頂的經過。文章敘述描寫了作者游恆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於踏勘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之情。

作品原文

十一日,風翳(yì)淨盡,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土岡淺阜(fù),無攀躋(jī)勞。

一里,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shaī)陰,是名虎風口。於是石路縈(yíng)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傑坊(fǎng)曰“朔方第一山”,內則官廨(xiè)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shè)級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再上則北嶽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

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台。台中像群仙,環列無隙。余時欲躋(jī)危崖、登絕頂。還(huán)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jiàn)道,遂解衣攀躡(niè)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枒(chá yā)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gǔ)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jí)]盡,始登其頂。

時日色澄(chéng)麗,俯瞰(kàn)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yì)。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台,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亘(gèn),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mèi)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chì)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宮之右,即飛石窟也。

旅遊線路

線路: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登頂

文章注釋

十一日:指崇禎六年 (1633)八月十一日。

風翳淨盡:風平雲散。翳(yì):雲霧。

策杖登岳:拄著手杖攀登恆山。策:拄著,扶著。岳:這裡指恆山。

淺阜(fù):低矮的土山。

無攀躋勞:意思是沒有爬山的勞累。躋:升,登。

虬(qiú)松:盤曲的松樹。

離立:並立。

於是:從此。是:指代虎風口。

循崖乘峭而上: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循:順著,沿著。乘:憑藉。

傑坊:高大的牌坊。傑:高大的樣子。

朔方:郡命,今在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後套一帶。這裡泛指北方。

廨(xiè):官署,舊時官吏辦公地方的通稱。

拾(shè)級:一步一步踩上台階。拾:放輕腳步往上走。

雲級:很高的台階。

廡(wǔ):堂四面的廊屋。

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立著。穹:高。森立:聳立,豎立。

倚而室之:就著改成一間房子。

像:這裡是塑造的意思。

危:高。

還:轉,繞。現在寫作“環”。

間道:偏僻的小路。

躡:踩。

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中。絕頂:極頂,最高點。

蒙密:茂密。

槎枒(chá yá):參差不齊的樣子。

汩汩(gǔ):形容水流急的樣子。

余:我。

棘:酸棗樹。這裡指有刺的灌木。

澄麗:明麗。

密翳:濃蔭遮蔽。

渾源州:在山西大同東南部、桑乾河支流渾河上游。現為渾源縣。恆山在縣城東南。

一方:一座(城)。

龍泉:山名。下文”五台”也是山名。

青青與此作伍:呈現出一派青色,跟恆山作伴。此:指恆山。

比肩連袂:肩靠肩,衣袖連衣袖。形容靠得很緊的樣子。比:並。袂(mèi):衣袖。

先:先前。

不啻(chì):不止。

之:句末語氣詞,沒有具體的意思。

譯文

十一日,天空無雲,風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拐杖開始攀登恆山,向東走,一路儘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走了一里,轉向北再走,所見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並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松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裡名叫虎風口。從此石路縈繞盤旋,開始了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裡面有一間官房,有廚房,有水井。從牌坊的右邊向東順著石階而上,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嶽殿了。北嶽殿上面是絕壁,下面挨著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階插向雲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嶽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台。台中塑著群仙,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援登上絕頂。轉過北嶽殿東,望見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是登頂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人洪流中,沒在水裡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攀登,許久才鑽出荊棘,登上峰頂。

這時陽光明亮絢麗,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這山的土山沒有樹,而石山才有樹。北邊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樹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著一重山,蒼茫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台山,一片青蔥,和恆山為伴。近處是向西延伸的龍山,龍山的東邊是它的支峰,好像肩並肩、袖接袖地阻擋著沙漠。

過了一會兒,從峰西下山,尋找先前進入山峽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頭向東看,見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因而又上到那裡問那個人,他指著東南松柏之間,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是上山時所見到的寢宮後面的高崖頂。不一會兒,果然有一條路。經過松柏林,先前從山頂望松柏是一片蔥青,好像是蒜葉草莖,到了這裡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比虎風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是飛石窟了。

賞析

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敘述中有描寫,“風翳淨盡,澄碧如洗”,真是一個無風無雲的好天氣。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處,作者一步一景,描寫生動,娓娓道來。雖是簡筆,也各有特色。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嶽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寫會仙台,“台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如歷歷在目。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踏勘地貌、景觀所表現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之景。先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此種現象,後來有人解釋,山西乾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濕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種分析是科學的,徐霞客觀察細緻、準確,卻沒有作深入的解釋,略感遺憾。山北還有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台”。兩山一派青色,跟恆山做伴。還有“西亘”的龍山,“支峰東連”。這樣就把恆山的地理位置寫清楚了,整個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竟然一時找不到下山的路徑。“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這才找到上山時的原路。下山也在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飛石窟。查《徐霞客遊記》,此後還有幾句,記由懸空寺危崖,至渾源州西關,游恆山歷時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結束。此節選選的是十一日登恆山主峰的日記。

簡單的說就是

第一段:出發時的時間天氣.

第二段:在登頂的過程中從望仙台到會仙台的旅遊過程.

第三段:登頂後看到的崩崖,雜樹,渾源州城,龍泉山,五台山,龍山.

第四段:下山時從西峰到飛石窟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欲“問奇於名山大川”。21歲開始專心旅行,30多年間歷盡艱險,足跡南至雲、貴、兩廣,北到燕、晉,遍及現在的19個省區。其考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後由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遊記》。徐霞客的重要地理學貢獻有: 對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考察、記述和探索,居世界先進水平;糾正了古代文獻有關中國水道源流記載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乃長江上源的事實;觀察記述了不少植物品類及其分布的若干規律;對火山、地熱及各種人文地理現象的細緻考察與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