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陵

清陵

清陵是各清代帝後的陵墓,可分為四區:(1)清永陵 (2)清福陵、清昭陵 (3)清東陵及(4)清西陵。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代影響最大的一起盜墓事件,發生於1928年7月。這起事件的主角是國民革命軍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他將清東陵內的慈禧陵、乾隆陵炸開,瘋狂盜掘一通。這起盜清陵發生於1945年8月份,其時日本人已投降,主角是土匪王紹義。他乘日軍投降後時局不穩之便利,率領一夥人盜掘了清東陵內的四陵——鹹豐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康熙的景陵及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東陵。

基本信息

簡介

清東陵清東陵

清陵依其分布狀況可分四區:

(1) 永陵,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為清太祖以前的肇、興、景、顯四陵。

(2) 清太祖福陵(俗稱東陵)與清太宗昭陵(俗稱北陵),在今遼寧省瀋陽市附近。

(3) 東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市,有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鹹豐定陵、同治惠陵、孝莊文皇后昭西陵、西太后普祥峪定東陵、東太后菩陀峪定東陵及諸后妃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4)西陵 ,在河北省易縣,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及諸后妃之陵。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選址風水

清東陵 鹹豐帝的定陵清東陵 鹹豐帝的定陵

《易經·繫辭》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遠古時代殯葬極為簡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死者的埋葬問題,逐漸發展成 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來的許多重要文物古蹟,不少就是墳墓的遺蹟遺物。中國至春秋時代時,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風日盛,歷代不衰,並逐漸形成一套隆重複雜的祭祀禮儀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種種講究。於是,墳墓被認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盡送終之孝,下以為啟後之謀。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墳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視。而作為為人擇地卜葬的堪輿家(風水師),更以陰宅為先務之急。風水理論認為,祖墓的風水,會影響後人的命運;而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歷代的皇家陵寢都十分重視選擇陵穴,以圖皇權永固。皇陵一般都位於京師附近,如西周、秦、漢、隋唐均以長安為京師,故此這五個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於長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為京師,所以這三代的皇陵皆位於北京附近。

清東陵

清陵--先祖永陵清陵--先祖永陵

清東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鹹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1663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台兩山對峙,形戌寬僅50公尺 的谷口,俗稱龍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於昌瑞山南麓,均由宮牆、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里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聖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西陵

清西陵地圖清西陵地圖
清西陵清西陵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密,風景極佳。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偉的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的永寧山,現抵滔滔東流的易水河。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裡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盛京三陵

乾隆帝裕陵外景乾隆帝裕陵外景

遼寧省境內的永陵、福陵、昭陵,統稱盛京三陵。

福陵,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皇后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

昭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

永陵,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小,占地僅1.1萬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於公元1598年,是滿清皇族的祖陵,坐落於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城西21公里處的永陵鎮。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父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

被盜

現代影響最大的一起盜墓事件,發生於1928年7月。這起事件的主角是國民革命軍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他將清東陵內的慈禧陵、乾隆陵炸開,瘋狂盜掘一通。此事曝光後,人神共憤,震驚中外。

除了“1928事件”之外,實際上還有“1945事件”,影響也相當大。這起盜清陵發生於1945年8月份,其時日本人已投降,主角是土匪王紹義。他乘日軍投降後時局不穩之便利,率領一夥人盜掘了清東陵內的四陵——鹹豐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康熙的景陵及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東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