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螯頭塔

清遠螯頭塔

鰲頭塔坐落於清遠市清城區清新縣回瀾飛水口的西岸,俗稱“飛水塔”。相傳,濱江河口與北江交匯處,有一條兇惡的鰲魚經常吞噬過往船隻,嚴重影響了清遠城和濱江人民的生計,於是,地方鄉紳集資在西岸建造了一座塔,以鎮住鰲頭,令它動彈不得,故稱為“鰲頭塔”。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鰲頭塔俗稱飛來塔,建於明萬曆十三年,位於清城西面3公里飛水口西岸。該塔為九層八面樓閣式,磚造,五平列狗牙磚出檐,下塑花紋,第二層刻有“高占鰲頭”四字。塔高29.7公尺,每面3.4公尺,建築面積55.8平方公尺。是當時清遠重要的的地域標誌,清代被命名為清遠八景之一。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一六五四年)分守道陳贄重修;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火毀,知縣張象乾修復;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為颶風所毀,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知縣夏宗謹修;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O年)紳士郭志融、謝純、朱來章、雷應時等董理事,用公項修;鹹豐七年(公元一八五七年)二月毀於“賊”,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紳士朱潤芳、雷應時、阮壁光為董事,動公項修復。

簡介

鰲頭塔高29.7米,共九層,為八面樓閣式,每面寬3.4米,建築面積55.8平方米。磚砌,五平列狗牙磚出檐,下塑花紋,第二層刻有“高占鰲頭”四字。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由永州通判鍾于田倡建。

鍾于田也許做夢也沒有想到,420年來,鰲頭塔一柱擎天地矗立在北江河畔,成為清遠人民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

聖地傳說

鰲頭塔建成後,清遠學子連登會榜,一時傳為佳話。邑人皆稱此塔鍾靈毓秀、靈光四溢。自此以後,鰲頭塔遂成為清遠學子們心中的“聖地”,赴考之前必來拈香跪拜,祈禱許願,祈求不負眾望,一路凱歌高奏,中舉人,繼而進士及第。更希望應驗那句箴言:“登鰲頭塔——獨占鰲頭。”

鰲頭塔成為清遠地域標誌後,塔下便成了風水寶地。氣勢恢宏的鰲塔寺建起來了,寺內的準提閣金碧輝煌,寺南的回清閣清幽雅致,每天吸引著眾多香客和遊客,每年的春日廟會,鰲頭塔下總是熱鬧非凡,文人騷客,市井百姓,翩翩而至,鶯歌燕舞。

重修歷史

420年來,鰲頭塔多次重修,如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由清遠分守道陳贄組織重修;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火燒毀後由知縣張象乾組織修復;雍正七年(1729年)鰲頭塔毀於颶風,四年後由知縣夏宗謹組織修復,以後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元年(1862年)因毀於戰火而先後兩次重修。重修後的鰲頭塔終於恢復了原貌,它是清遠人民的靈魂支柱,更是眾多科舉學子的精神聖地,屢壞屢修,屹立不倒,氣貫長虹!

鹹豐七年(1857年),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各地貧民相繼起義,鰲頭塔作為清遠城防前沿陣地,戰況尤為慘烈,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給鰲頭塔給予毀滅性打擊。

同治元年(1862年),為慶祝清遠城的“光復”,清遠知縣動用公款重修鰲頭塔,最新的一次重修是在2008年9月,經過多次“修補”,至今這座依然樸實亮麗、雄踞江岸的寶塔還向世人展示獨占其鰲頭的風采。

名勝八景

曾任蘇州知府和安徽兵備道加按察使銜的邑人郭志融的《同治重修鰲頭塔落成詩》道出清遠士民的心聲:“一枝矗立大河橫,閱盡滄桑世幾更。忽放筆花飛海水,全收佳氣入江城。雲間月照珠光動,天半風來鈴響清。今日振衣登絕頂,便窺空闊想飛行。”

為了營造歌舞昇平的喜慶氣氛,清遠知縣於同治元年(1862年)出榜重新評定清遠新的“名勝八景”,文人墨客踴躍參與。經過評選,清遠地域標誌鰲頭塔以“鰲塔晴煙”榮登榜首,其餘七景是:松崗聽雨、鳳台朝旭、仙源飛瀑、筆架看雲、峽口春帆、古寺晚鐘、犀潭印月。因為新八景是在鹹豐至同治年間評定,故史稱“鹹同八景”,今人一般稱之為“清遠舊八景”,以區別於1987年評定的“清遠新八景”。

行文至此,我不能不為家鄉的文化精英喝彩,舉人郭鍾熙的《鳳城八景》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其中《鰲塔晴煙》140多年來被後人反覆吟誦,經久不衰:“巍然一塔勢參天,矗起文峰障大川。定有奇人鍾間氣,常多瑞色裊晴煙。低籠密樹濃於染,偏愛斜陽淡欲燃。擬賦凌雲閒眺望,映波奚啻筆如椽。”

文物保護

鰲頭塔1962年被清遠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清新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