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國時期農業開發對塔里木盆地南緣生態環境的影響

圖1—2 圖2—1 圖3—1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叢書名: 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
平裝: 32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208076983
條形碼: 9787208076983
尺寸: 23.6 x 16.8 x 1.8 cm
重量: 499 g

作者簡介

謝麗,1961年,湖南湘潭人。南京農業大海陸空科學技術史理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博士後。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和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等課題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編全國和新疆高等農業院校通編教材各1部,出版個人專著1部。

內容簡介

《清代至民國時期農業開發對塔里木盆地南緣生態環境的影響》系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之一種。《清代至民國時期農業開發對塔里木盆地南緣生態環境的影響》以清代、民國時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農業開發對塔里木地區生態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大國。地理環境十分複雜,地球上的各種地貌,都可以在中國找到它的類型。因此地域之間的極大差異,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這樣一個國家,對國情、地情沒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學的政策,否則不僅會遇到種種困難,還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本叢書的編寫,就想解剖幾個典型地區,以求從中能得到一點啟示。雖然上述五個地區還難以覆蓋全國,但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則是可以肯定的。

目錄

總序
緒論
第一章 清代以前塔里木盆地南緣農業開發盛衰與綠洲荒漠化的耦合關聯
一、漢代農業開發與古綠洲荒漠化的開啟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于闐國的強盛與廢棄古綠洲增多
三、隋唐時期社會繁榮與綠洲荒漠化峰值的出現
四、五代至北宋時期大寶于闐國的昌盛與古綠洲荒漠化高峰期的持續
五、宋元明清時期農業開發減弱與綠洲墾區廢棄的減少
第二章 清代塔里木盆地南緣綠洲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演變
一、清代初期農業發展的停滯
二、清中葉農業生產的逐步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基本穩定
三、清後期農業開發的加強與生態環境的劣化趨勢
第三章 民國時期塔里木盆地南緣的農業開發活動
一、社會人口狀況
1.清末民初人口狀況
2.人口的增加
3.社會人口問題
二、社會生產力水平與經濟狀況
1.落後的社會生產力
2.窘迫的社會經濟狀況
三、社會墾荒活動
1.墾荒運動的正式制度背景
2.墾荒組織與實施
3.擴大農業生產的措施與辦法
第四章 民國時期和闐地區水利開發的組織措施與效果
一、地區水資源環境特點及灌溉水資源低效利用
1.地區水資源環境特點
2.水資源低效利用
二、水資源利用的組織措施
1.建立社會化水利團體
2.水利法令法規及管理措施
3.水利技術指導活動
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其成效
1.“官辦民資”的農田水利建設
2.農田水利工程的規模
3.開闢新水源工程
4.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效果
四、各縣水資源環境及水資源利用
1.水資源環境及其利用概況
2.水權及水利分配製度
3.水利糾紛、水荒及其類型
4.地表徑流對灌溉的季節性制約及水資源配置的相對穩定
第五章過度農業開發對和闐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一、和闐地區耕地變化的基本情況
1.耕地面積增幅大
2.耕地撂荒多 範圍廣
3.耕地撂荒速度快
二、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1.耕地面積增長過多
2.農田水利工程簡陋及災害頻發
三、墾荒過度的生態效應與糧食減產
1.民國前期糧食作物產量水平評估
2.民國後期糧食作物產量的下降
3.農業墾荒與糧食減產的相關性分析
第六章綠洲植被消費與植被生態系統的退化
一、塔里木盆地南緣古代人類聚落區的社會生活特性
1.生產方式
2.燃料獲取
3.居民生活習俗
二、綠洲植被對於古綠洲盛衰的意義
1.綠洲與綠洲植被
2.古綠洲墾區與現代綠洲墾區空間特性差異與植被
三、和闐地方政府的薪柴供給狀況
四、和闐各縣薪柴消費與植被環境
1.居民薪柴消費水平
2.天然、人工栽植植被均衡消費的策勒類型及其植被環境
3.天然植被物種失衡的墨玉縣薪柴消費
4.以人工栽植植被為主要薪柴的墾區及其植被環境
五、社會生產資料對植被的需求
六、地區人工栽植植被的減少及再生補償
1.綠洲人工栽植植被的減少
2.墾區植樹造林運動及其對植被的再生補償效果
第七章 塔里木盆地南緣古代人類聚落區的生態環境特性與綠洲廢棄
——兼與古綠洲廢棄水資源短缺說商榷
一、盆地南緣綠洲生態環境演變的動因及古代農業開發空間的有限性
1.塔里木盆地乾旱環境的形成及其演化的自然要素
2.古代農業開發空間的有限性
二、今日沙漠腹地中的綠洲
1.卡帕克阿斯坎村——一個天然植被系統完備的綠洲前哨
2.達里雅博依——20世紀環境急劇變化的綠洲
3.卡帕克阿斯坎與達里雅博依生態環境變遷的差異
三、古尼雅廢棄時缺水嗎?——沙漠腹地中綠洲的空間特性與古綠洲消亡
四、塔里木盆地南緣綠洲古遺址廢棄先導性因素探討
1.塔里木盆地南緣古綠洲廢棄原因研究要覽
2.與塔里木盆地南緣古綠洲廢棄水資源短缺說的商榷
結語——構建以綠洲植被保護為中心的生產和制度模式圖表目錄
圖1 發源於喀喇崑崙山北麓的喀拉喀什河上遊河谷
圖2 從崑崙山前戈壁礫漠帶(洪沖積扇)遠眺沖積扇緣綠洲平原
圖3 塔里木盆地南緣沙漠綠洲過渡帶上的灌木、草本植被
圖4 洛浦縣吉亞鄉綠洲墾區北部緊鄰塔克拉瑪乾沙漠
圖1—1 和闐地區沙漠中主要古蹟分布圖(據李吟屏圖編繪)
圖1—2 鑲嵌於塔克拉瑪乾沙漠中的綠洲
圖l一3 買利克阿瓦提古城
圖1—4 買利克阿瓦提古城房舍遺址
圖1—5 買利克阿瓦提古城遺址地面散布許多紅、灰色陶器碎片
圖2—1 皮山縣農業開發區外圍紅柳灘中農民零星開墾的瓜地
圖2—2 坐落在玉龍喀什河中下游西岸,和闐縣城以北約50公里處的巴格齊鎮亞魯齊格代村綠洲邊緣
圖3—1 和闐縣老城街景
圖3—2 民國時期的木結構玉龍喀什大橋
圖3—3 策勒縣達瑪溝地區紅柳灘、胡楊林
圖3—4 位於墨玉縣城以北的“玉北開發區”開墾萬畝農田
圖3—5 皮山縣農業開發區新墾土地上栽植的石榴樹
圖4—1 位於崑崙山區的喀拉喀什河烏魯瓦提水利樞紐
圖4—2 發源於崑崙山區的小河——阿其克河(枯水期)
圖4—3 和闐縣維吾爾族農民抗擊玉龍喀什河洪水
圖4—4 現代化的墨玉縣玉北開發區防滲灌溉大渠
圖4—5 玉龍喀什河中游(洪水期)
圖4—6 喀拉喀什河上游(枯水期)
圖4—7 于闐縣克里雅河中下游
圖4—8 策勒河中游(枯水期)
圖4—9 進入枯水期裸露的玉龍喀什河中下遊河床
圖4—10 喀拉喀什河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大壩
圖4—11 克里雅河下遊河水浸漫荒灘
圖5—1 1939—1949年和闐地區各縣耕地面積增長曲線圖
圖5—2 和闐市阿克恰勒管理區墾區外圍的沙化撂荒地
圖5—3 洛浦縣拉斯奎鎮亞布拉克墾區數千畝鹽鹼撂荒地
圖5—4 喀拉喀什河中上游東岸,和闐縣沖積扇緣綠洲平原上因缺水撂荒的上萬畝荒漠化土地
圖5—5 玉龍喀什河中下游西岸,和闐縣上萬畝鹽鹼化撂荒地
圖6—1 洛浦縣拉斯奎鎮亞布拉克地區數千畝撂荒地附近殘存的小片野生胡楊林地
圖6—2 策勒縣紅柳沙丘區挖紅柳的鄉民
圖6—3 民豐縣卡帕克阿斯坎村圖6—10和闐縣堆積的沙棗薪柴的民居
圖6—4 玉龍喀什河中下游西岸的紅柳灘和紅柳沙丘
圖6—5 和闐市木材交易市場
圖6—6 被流沙侵襲的墨玉縣玉北經濟開發區生態林邊
圖6—7 和闐縣巴格齊鎮木柴市場
圖6—8 傷痕累累的策勒縣紅柳沙丘群
圖6—9 墨玉縣玉北開發區外緣完全沙化的荒野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