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液學

發展歷程

Leone (1574年), Steensen (1662年)和Rosenmuller (1797年) 分別發現了淚道和眶瞼部淚腺。 1772年有人已提出基礎淚液, Schirmer (1903年)、 Jone (1950-1960前後) 研究了基礎淚腺, 但一直被排除於淚器之外。 淚器解剖不全, 導致學科進展緩慢。 近年, 淚液學基礎和臨床研究有了較迅速的發展。 他提出淚器包括基礎淚腺 ; 認為經鼻腔用淚道鏡作淚道檢查和雷射手術取得進展, 並可能成為解決淚道難題的理想方法 ; 確立了淚液成分, 如蛋白質、 酶、 脂質、 代謝產物、 電解質等 ; 對乾燥綜合徵(SjogrenSyndrome,SS)的診斷和病因以及人工淚液等都有了新的發展。在我國, 淚液學的發展可以張汗承教授的研究為代表。 1952年, 張教授開始了晚期乾眼病和上部淚道阻塞的手術治療研究 ; 1979年成立了淚器病小組, 專門從事淚器的研究和臨床工作。 此後, 他分三階段系統而全面研究淚器。 第一階段 (1979-1981年) 廣泛收集國外文獻,分類撰寫綜述, 創提 “淚液學” 以及淚器包括基礎淚腺。 第二階段 (1981-1984年)從淚生化和組織學方面入手, 開創淚液實驗研究: 建立多種乾眼模型、 感染模型 ; 創提微絨毛即微突結合 ; 首次發現,睪酮受體、 EB病毒是SS病因 ; 淚、 唇腺、結膜的胸腺依賴性淋巴細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簡稱T細胞)亞群、 朗格罕氏細胞 (langerhan’ s cell)、 人類第6號染色體上HLA區域的DR位點(HLADR)的變化規律, 首測淚LF 鐵飽和度、 否定淚β溶素;第三階段 (1985 年以後) 臨床研究 : 創立乾眼診斷、 分級和判斷法,發現顯效藥物和手術。 他設計的多項手術, 如眼前節移植術、 鞏嵌術等已在國外推廣。
20世紀50年代前後, 眼科學下屬分支專科化進程加快。 淚液學學術團體和學術活動紛紛展開, 1987年國際淚液學學會在美國創建, 1988年歐洲淚液學學會在義大利創建。 1987、 1988年, 張教授在我國分別建立了全軍淚液學協作組和全國淚液學協作組。 世界上尚無的淚液學專著、 期刊、 論文也相繼出版發表。時至今日, 淚液學雖有不少進展但並無重大起色。 國際淚液學會主要創建者J · Murube也表示, 淚液的研究工作和成果顯得有些冷清。 一些年青學生, 畢業後改行, 學術隊伍不興旺。 他認為除了淚器深埋、 傷病較少見, 淚器疾病多不會立即影響視力和生命等以外, 主要是淚腺解剖不全。 基礎淚腺散布於結膜和眼瞼,難與反射淚腺共同構成淚器系統。 難於專科化, 妨礙了淚液學的發展。即使如此, 最近幾年來, 淚液學還是有了明顯的進步。 如張汗承教授曾以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眼隔前肌深頭病變,以腮腺管移植術治療Stevens-Johnson綜合徵,以中西藥物治療乾性角膜炎(kcs)、 繼發性乾燥綜合徵、 疤痕性沙眼性乾眼病, 以人工淚液、 中藥治療蒸發性乾眼等。幾十年來, 他的淚液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但不少診治難題還有待解決, 這個年輕的領域蘊藏著不可限量的發展潛力。 讓乾枯的眼睛重現健康神采,是淚液學永遠的追求。

開創者簡介

張汗承, 男, 1924 年生, 安徽人。 第一軍醫大學 (今南方醫科大學) 附屬第二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全國(軍)淚液學協作組長、 衛生部眼實驗室學術委員、 國際淚液學會、 歐洲淚液學會會員、 國際眼外科學會會員、 加拿大植入學會會員和國際顧問、 國際眼外科學會會員。 發表 《反射淚腺的神經支配》、 《淚和淚腺》、 《淚功能檢查》、 《淚分泌問題》 等論文200 余篇, 編寫《淚腺病學》、 《眼科手術》等書, 主持數本專業期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全軍科技一等獎等國家、 軍隊和地方科技成果一至五等獎29 項及其它重大獎項, 三等功7 次, 享受國務院津貼。瑞典1996 年第四屆國際淚液大會上, 被國外同行尊稱為 “淚液學之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