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作品。此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作品原文

涼州詞⑴

黃河遠上白雲間⑵,一片孤城萬仞山⑶。

羌笛何須怨楊柳⑷,春風不度玉門關⑸。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⑴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⑵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約等於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何須:何必。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⑸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作品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引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其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遠上”,有人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遠上”為“黃沙直上”。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見“白雲”。其實,“黃河遠上”並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於: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奇景。遙望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雲,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起“萬仞山”,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後兩句的情,已孕育於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裡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白雲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不可能沒有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的內容,從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於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後以解釋“不須”的原因作結。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並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李鍈《詩法易簡錄》進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託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的“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作者簡介

王之渙像王之渙像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王之鹹、王之賁皆有文名。他從小就很講究義氣,縱酒談樂,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學。對於參加科場考試沒有興趣,學成後到處拜訪名人。擔任過主管文書簿記的小官,後來因受誹謗而辭職,過著遊山玩水的生活。存詩六首,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