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病毒病

本病為巨細胞病毒感染所致。此種病毒在人體內可長期存在,由唾液或尿中排出

基本信息

涎腺病毒病(virus disease of salivarygland)又稱涎腺巨細胞性包涵體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

【診斷】

依靠在涎液、痰、尿液中發現特徵性細胞。

【治療措施】

無特效療法,根據出現的臨床症狀對症處理。

【病因學】

涎腺病毒病為巨細胞病毒感染所致。此種病毒在人體內可長期存在,由唾液或尿中排出。感染途徑主要為接觸傳染,嬰幼兒可經胎盤感染。多見於頜下腺和腮腺。

【病理改變】

以導管上皮細胞內出現包涵體為其特徵。此種細胞較大,直徑可達30μm左右,胞核也大,直徑為10~15μm,位於細胞基底部。包涵體在胞核內,或在胞漿的靠管腔側,為圓形,大多數呈嗜酸性。酸性粘多糖染色為陽性。在含包涵體細胞的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以後含包涵體的細胞可見變性、剝離、崩潰等現象。

【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兩歲以內的嬰兒,成人也可發生,但極少見。經胎盤感染的胎兒,發育遲緩,並可引起早產。臨床上無特殊的症狀或體徵,可有明顯的肝脾腫大、溶血性貧血、黃疸、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神經系統受侵犯的情況。然而,由於此病無特殊症狀,所以常在屍檢時才發現。有報告死產兒涎腺中10%~30%有包涵體病的表現。成年人與體質極度衰弱有關,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發燒、肝腺腫大及淋巴細胞增多,感染期間還會出現免疫反應異常。


患病部位: 口腔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