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水[渭河支流]

涇水[渭河支流]

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經陝西而入黃河;涇水又是渭河的支流,發源於寧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縣船張村相匯。關中八川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涇水現稱涇河,渭水最大的支流。《尚書·禹貢》載:“涇屬渭汭”,言涇水由北注入渭水,為其支流。涇河發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西南六盤山下老龍潭,由西北流向東南,經過寧夏甘肅、陝西3省區的13個縣,至高陵縣涇渭堡東北入於渭河,全長450公里,流域面積4.78萬平方公里。
發源於涇源縣二龍河,匯涼殿峽、桃木山之水入老龍潭,出崆峒峽,至平涼市西北匯...再經涇川、長武、彬縣淳化等地入渭。因水清,有涇清渭濁、涇渭分明之說。全長九百多里。寧夏境內七十多里。
涇水全程流經的是黃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據統計,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196公斤每立方米。

歷史

涇水涇水
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詩經·邶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周禮·夏官司馬·大馭/形方式》:“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岳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谷宜黍、稷。”《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五十五里,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渭,是多白金白玉。”《漢書》卷二十八:“《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
資治通鑑》卷六:昭襄王元年(乙卯,公元前二四六年)蒙驁擊定之。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乃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鑿涇水自仲山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中作而覺,秦人慾殺之。鄭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乃使卒為之。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關中由是益富饒。
"涇渭分明"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即源出涇渭兩河交匯處。說的是是在涇水、渭水相會合處,清濁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認為是涇水濁而渭水清的。這據考證,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中:"濁涇清渭何當分",大概是這則成語的雛形了。

水利設施

涇水涇水
涇河下游水利工程較多,著名的鄭國渠即是其一。鄭國渠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史記·河渠書》載:“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仲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漢書》卷二十八:“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
白渠,中國陝西關中地區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閻良區志》說,秦鄭國渠、漢白渠皆流經荊山下,繞斷塬西北流。可知鄭國渠、白渠皆引涇水灌溉。

沿岸地區

涇水流域為周族發祥地之一,今有古蹟遺存。其谷地也是絲綢之路東段北路行經之地。涇河流域在寧夏固原縣東北和甘肅環縣以北,與黃河另外兩條支流清水河和苦水河流域相銜接。涇河流域之東為子午嶺,子午嶺東側則是洛河流域。涇河流域延袤於六盤山之東。

貢獻

著名水利工程
1、白渠,中國陝西關中地區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2、鄭國渠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

相關文學作品

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豳谷稍稍振庭柯,涇水浩浩揚湍波”。
唐朝韋挺《涇水贊》:“決渠濁流,屬渭清津。流亦毒晉,靈嘗祟秦。”
唐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涇水黃》:涇水黃,隴野茫。負太白,騰天狼。有鳥鷙立,羽翼張。鉤喙決前,鉅趯傍。怒飛飢嘯,翾不可當。老雄死,子復良。巢岐飲渭,肆翱翔。頓地紘,提天綱。列缺掉幟,招搖耀鋩。鬼神來助,夢嘉祥。腦塗原野,魄飛揚。星辰復,恢一方。
唐呂牧《涇渭揚清濁》:“涇渭橫秦野,逶迤近帝城。二渠通作潤,萬戶映皆清。明晦看殊色,潺湲聽一聲。岸虛深草掩,波動曉煙輕。御獵思投釣,漁歌好濯纓。合流知禹力,同共到滄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