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精神

海盜精神

客觀上是非法搶奪他人財富,主觀上則是對自由與冒險的海上生活的一種追求和憧憬。海盜代表著叛逆、個性、自由、放蕩不羈,海盜已成為時尚的代名詞,海盜個性也由此走進人類的時尚生活前沿。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類似的海盜精神。

海盜精神

每個人心中的海盜

每個人心中的海盜每個人心中的海盜

海盜作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已經深入人心。一條黑色骷髏標誌的頭巾,一件海盜標誌的首飾,打扮得另類一點就可以稱為海盜一族。海盜代表著叛逆、個性、自由、放蕩不羈,海盜已成為時尚的代名詞,海盜個性也由此走進人類的時尚生活前沿。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類似的海盜精神……

海盜精神與契約精神

海盜精神究竟是什麼?
客觀上講,是非法搶奪他人財富
主觀上(所有海盜主鏇律電影與動畫-OnePiece)看,則是對自由與冒險的海上生活的一種追求和憧憬。對在商業化與專業分工化社會生活的我們來講,要追求真正的自由即完全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財務有保障的形式下,無論是繼承還是自己掙,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
另一種是無保障的情況下不顧一切地去追求,就像海盜,就像Friends里的Joey,就像無數投奔好萊塢的cutepeople。成功了,回報豐富,不成功,有上頓沒下頓,過著可憐的生活,甘苦自知。這個群體裡有多少人最終達成夢想,多少人放棄,多少人可憐的堅持著,多少人最終一無所有?沒人知道。
契約精神
GoddessofChaos最終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沒有契約精神,也就沒有這部片。
說到做到,不做到會被嚴重的懲罰,並且沒有反悔機會,連神也如此,這就是源自猶太人文化精神,現代商業社會的根基,也是最最純粹的外來文化。
“言而有信”的確是傳統美德,但它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遠沒有契約精神在現代西方社會準則中來的重要。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無需承諾,更無需兌現。權力才是一切,可以壓倒一切,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漢語中沒有一個詞可以完整對應的翻譯credit。
我看到的現狀是:商界已經認同契約精神,商界之外則未。
PS1海盜這門生意本身是違反契約精神的(違法強奪他人財產),最後卻因神兌現承諾而得救,有點諷刺,當然我們情願把sinbad看做冒險家。

MR. CAT:我所熱愛的創新與海盜精神

如果我們真的把無國界的網際網路變成區域網路,如果必須官員們點頭才能決定什麼人有權搞創新和什麼是好的創新,這樣的“自主創新”有價值嗎?
與潛規則、厚黑學和傳統智慧所主宰的其它產業不同,中國網際網路產業里洋溢的是一種舶來的“海盜精神”:冒險進取、無拘無束、顛覆傳統、破環現有的遊戲規則、搶奪既得利益者……正是這種海盜精神成就了美國的微軟、蘋果、Amazon、Google、Facebook、Twitter,也成就了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盛大、攜程、新浪等等。

《海盜-商道》《海盜-商道》

上周末,我沒有到電影院排隊去看《三槍》,而是蝸居在家,抱著電腦看《海盜電台》(TheBoatThatRocked)。順便坦白一下,這是未經許可,用電驢非法下載觀看的。因為我確定地知道,這種文藝青年范的“非大片”,是幾乎不可能通過廣電總局的審查而正規上映的。我所不知道的,是以後還能不能在網際網路上看到這些有趣的地下電影。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66年英國的半真實故事。那時,國有的BBC是播放正統古典音樂的重地,每周留給搖滾和流行樂的時間只有2個小時。但與此同時,有一個地下的“海盜電台”(PirateRadio)卻在秘密地7×24小時夜以繼日地播放搖滾和流行歌曲。2500萬人——超過英國總人口的一半都在聽這個電台的音樂。這個搖滾的根據地建立在北海的一艘漁船上。一群“有頭腦、無信仰”的年輕DJ聚集於此,而他們的頭頭是一個名叫昆汀的精明商人。他利用聽眾的狂熱支持拉到了許多廣告贊助,並且絞盡腦汁來規避政府的管制。
當然,就在這幫DJ在海上過著他們所鼓吹的“音樂、性和大麻”的嬉皮生活之時,充滿正義感和責任心的政府已經感到責無旁貸了。他們擔心這種沒有節制的“靡靡之音”會腐蝕英國的青少年,“就像骯髒的下水溝,夾帶著不負責任的商業行為,還有不道德”。
但大英帝國畢竟是一個口口聲聲講法治的國家,政府不能隨意禁止其波段,也沒有英勇無畏的城管弟兄幫忙“釣魚”。既然現有的法律管束不了這幫混球,於是,他們只好創造出一個新的觸犯海洋法案來讓海盜電台違法(因為他們的電台干擾,“使這個國家中肩挑炸魚薯片經濟的偉大漁業家們,無論男女,生命受到了威脅”),並且成功地在議院獲得了通過。
最終,按照官方的報導來理解,“掃黃打非”取得了重大勝利。漁船在逃避執法人員追捕的過程中引擎爆炸而自沉,海盜電台被取締,DJ們被驅逐四散。但是,自由的夢想並沒有死亡。今天,英國有296個獨立電台終日播放搖滾和流行音樂。搖滾文化也已經成為今日的主流之一。
事實上,有關這部電影的一切,我不是在《參考訊息》,而是通過像“豆瓣”這些網站了解到的。我還注意到,豆瓣上有32408位朋友評價了這部電影,除了少數留學海外的同胞,估計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跟我一樣,是通過BTchina、VeryCD、迅雷這樣的網站下載的。
轉述這個故事,其實只想重申以下三點常識:第一,創新就像蓬勃的野草,不會循規蹈矩地生長在規劃好的田地里,必然跟現有的環境秩序相衝突;第二,創新會引發一系列新問題,監管者需要慎重考慮是用理性的方式處理,還是用粗暴的手段打壓;第三,只要是真正好的創新,不管道路如何曲折,假以時日一定會成為市場新的主流。
今年年初以來,在網際網路領域創業的許多朋友開始感覺到一種不好的變化,就像《海盜電台》里DJ聽到新法案頒布時的感慨:“我們正站在山的頂峰,朋友再過去就只有下坡了。或許將來會有更好的日子,但我表示懷疑……”
從強制安裝“綠壩”到無證視頻網站的關閉,從“魔獸”的無法落地到谷歌的失靈,再到飯否、譯言、BTchina等眾多網站因為“技術故障長期維護中”,以及最近的WAP網站計費暫停,移動廣告聯盟被禁,未備案網站悉數被關……中國網際網路業的生存環境比十年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嚴酷。
這實在是一件讓人感到憂心忡忡的事情。網際網路產業或許是中國經濟過去10年最大的驚喜,也是最乾淨最生機勃勃的一個部分。僅僅依靠著本土創業者的汗水和智慧,國際風險資本的投入和國際資本市場的哺育,就創造了一個全球第二大的市場,網路經濟的規模逼近1000億元。
與潛規則、厚黑學和傳統智慧所主宰的其它產業不同,中國網際網路產業里洋溢的是一種舶來的“海盜精神”:冒險進取、無拘無束、顛覆傳統、破環現有的遊戲規則、搶奪既得利益者……正是這種海盜精神成就了美國的微軟、蘋果、Amazon、Google、Facebook、Twitter,也成就了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盛大、攜程、新浪等等。
因為工作關係,我結識了譯言、飯否、VeryCD等Web2.0網站的一些創業者,在我看來,他們是一幫極其單純善良,充滿了理想主義情懷和夢想的年輕人。他們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沒有破壞和諧社會與腐蝕青少年的意識行為。
但或許是因為有超過3億的網民、突破7億的手機用戶,或許是海盜“魯莽”所激起的一些渣滓,讓我們的政府深感責任重大,“看得見的手”要取代“看不見的手”。十年前,只有一個信息產業部是真正管理網際網路的,今天,工信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署、公安部、商務部等N多個部門都有權力去干預。
我不明白,這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中國網際網路過去10年的成功,某種意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成功,是“自由市場”的勝利。為什麼一定要把原本平坦的網際網路世界,人為地劃分成一個個的“格子世界”?而且進入每一個格子,都需要一張通行證?
當然,可以相信政府官員們這樣做有充分的理由。“掃黃打非、保護智慧財產權、斬斷色情產業鏈、保護未成年人”等任何一面旗幟的舉起都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而且我們的官員們也已經習慣了“家長、保姆和導師”等多重的角色扮演。
但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公眾利益,我們是不是就一定要開動強大的行政機器,粗暴地一刀切呢?
在一個成熟的法制國家,政府或者其他公司首先看你的創新有沒有侵權違法,然後可以上法院告你,申請強制執行,當然你有抗訴權。如果你像Napster一樣官司輸了,你在商業上就死了,但在中國,你的網站被封掉了,你連被誰封掉的都未必知道,因為有權封你的衙門很多,更不要說找地方講理。
我們應當看到,的確存在著一個惡性循環的可能。當越來越多的主管機關對網際網路實施越來越嚴格的審批制度或許可制度時,風險資本的流入就會被扼制,民間智慧的流向也會被扼制,而最終被扼制的就是創新活力。更危險的在於,“每一個民企被限入的領域,都是民企和全體國民被迫向特殊利益集團輸送利益的管道(吳敬鏈語)。”只要權力配置資源的格局不改變,單純的創業者要么出局,要么就得像黃光裕那樣選擇買通權力,為自己獲得某種不對稱的特權,同時向權力所有者輸送利益。到那時候,中國的網際網路業就會像房地產業一樣開始墮落。
今天,網際網路還只是剛剛度過它的幼兒期,未來的成長不可限量。但我們對待網際網路的態度,其實可以折射出我們對待創新的態度。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成為一個“自主創新”的偉大國家,那么政府就應該真正理解“自主創新”的涵義:每個人每個機構都可以成為創新的主體,創新的思想可以自由的交流,創新的成果可以無障礙地傳播。
反之,如果我們真的把無國界的網際網路變成區域網路,如果必須官員們點頭才能決定什麼人有權搞創新和什麼是好的創新,如果只有中科院、中移動、中國聯通、CCTV這樣的“三好學生”才有資格去實現創新,那么,這樣的“自主創新”有價值嗎?
有些時候,我必須承認,自己會對所處的這個社會感到失望,但因為身邊總有不放棄希望的朋友,總能看到排除萬難的創新者出現,所以我們也不會因為失望而選擇絕望。
就像在電影《海盜電台》里,最後沉船時,DJ“伯爵”所說的話:“時光匆匆流逝,政治家們會用盡手段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世上的青年男女會繼續做夢,把夢編織成歌曲……”

李開復:蘋果公司的海盜精神

去蘋果上班的第一天,陽光明媚,我上了車,拿出自己的報到書一看,嚇了一跳,上班的地方居然是一家商業銀行。我當時有點摸不著頭腦,為什麼不是在蘋果的總部里上班?蘋果難道搬家了,搬到銀行去了?
來到銀行,我小心翼翼地詢問那裡的保全,“請問蘋果公司是從這裡進去嗎?”保全指了指後門。
看來沒走錯!轉到銀行的後門,發現還真是別有洞天,上到二樓,一個小門裡,一些年輕人正專注地擺弄著計算機。原來,我們真的是在銀行背後一個隱秘的小樓里上班。蘋果的產品研發多是在秘密進行,希望上市的時候能讓所有的人“驚訝”和“驚艷”,因此辦公地點非常隱秘。
“這也許就是蘋果海盜精神的反映吧。”我想。蘋果所謂的“海盜”精神,我一直有所耳聞。在蘋果,公司的信條是:進行自己的發明創造,不要在乎別人怎么說,一個人可以改變世界。公司創辦初期,賈伯斯曾在樓頂懸掛一面巨大的海盜旗,向世人宣稱:我就是與眾不同。
我所在的語音識別項目組裡都是年輕人,我當年28歲,有一些人甚至比我還小,他們是全美軟體業的精英,他們熱愛並傳承著蘋果的海盜文化。浸泡在蘋果寬鬆文化里的他們,是一群又酷又可愛的人。他們經常把寵物帶到辦公室來,你寫程式的時候,不知道誰的小狗會湊過來嗅一嗅你的腳,有一次,一位同事養的兔子甚至跳到了我敲鍵盤的手上。那時,辦公室里堆著各種寵物食品,誰有空誰就來餵一餵寵物。
由於在學校做了太久的研究,當時的我對如何做真正的產品感到無所適從,是他們,給了我熱情的幫助,讓我從學術界的故步自封里解脫出來。那是一個真正和諧的小圈子。
那幾乎是我在蘋果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從1990年7月到1991年2月,在蘋果,沒有任何人來管理我們,我們的激情和想像力都發揮到了極致。下了班我們都不願意回家,而是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里,希望儘快在各自的領域取得突破。其間,Mac的語音識別速度加快了40倍,而且實現了不錯的識別率。經過幾個月的努力,MacIII項目有了很多突破。
在我們全身心投入MacIII研發的時候,蘋果陷入了一場財務危機。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蘋果所犯的錯誤。在斯卡利執掌蘋果的幾年裡,蘋果順著原來的技術方向向前慣性漂流了七八年,公司的股票也一路上漲,不幸的是,斯卡利始終沒有找到蘋果真正的發展方向。新項目紛紛上馬,不大的公司居然有上千個項目,但在PC市場,蘋果的空間已經被微軟擠壓得越來越小。
蘋果一直堅守著高端和不開放的原則,相應的,蘋果的市場份額也一直在萎縮。於是,斯卡利想,乾脆用降價來守住市場份額,這招讓蘋果的市場份額一度有所回升,但是,降價的後果只能是賠錢。最後,蘋果只能靠裁員來節省成本。
在蘋果的改組大潮里,我們的小組被取消了,但是語音識別技術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這是一項看起來非常酷的技術。在董事會的壓力下,斯卡利其實也在做最壞的打算———尋找買家來接手蘋果,而語音識別技術,看起來是個很好的賣點。
公司高層作這些決定的時候,我還一直蒙在鼓裡。直到有一天,我開完會回到辦公室,看到戴夫·耐格爾正坐在我的椅子上,用他那招牌式的笑容跟我打了個招呼,然後說:“開復,我有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你想先聽哪一個呢?”我當時心裡一驚,想了想說,“還是先聽壞訊息吧。”戴夫說,“你們做的項目被叫停了,也就是說你們的MacIII小組被取消了。”我心裡一陣沮喪,強打起精神問,“那好訊息呢?”“好訊息是,你被提升為ATG研發集團語音小組的經理了。”我大驚,“什麼?可我一點管理經驗都沒有啊!”
“你的為人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你周圍的人都說很喜歡與你共事,所以,我相信你有管理的潛力。而且,我幫你找了一個新老闆———謝恩·羅賓遜(ShaneRobi?鄄son),他是我們最卓越的管理者,你不會的,他都可以教你。”
我就這樣糊裡糊塗地被拉上了管理者的位子。事實證明,就像戴夫承諾的,謝恩果然是一個很好的領導,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如今,他已是惠普的首席技術官。

聯想今天正需要一點“海盜”精神

中國泛海集團以27.55億元收購聯想控股29%股權,柳傳志出任聯想控股董事長,泛海董事長盧志強出任董事。聯想控股大股東換位,引發一系列猜測:是不是聯想集團國際化遭遇了現金流困境?
無可否認,聯想全球化遇到了新局面。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讓歐美市場所有東西都改變了運行軌道。PC也不例外。聯想遭遇的困難,概括起來說有這樣幾個方面:本來還在徘徊中攀升的需求,突然急轉直下;各種細分市場越來越明顯,IBM的高端品牌已是明日黃花;客戶心智一旦給產品定了位,聯想就難有機會改變;文化整合不是文化理念的重疊,名詞疊加的形具沒有辦法帶來神似;由IBM和戴爾高管陪太子讀書雖然平和,但是也缺少了以我為中心改造落伍美國製造文化的霸氣。
那些毀滅不了我們的東西一定會使我們更強大。上述這些層面的困難和挫折,是中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闖蕩所必須經歷的,也可以說,這是成就中國公司所不可多得的因素。相信在挫折面前,由柳傳志和楊元慶掛帥的聯想集團,應該能夠找到辦法。
柳傳志重新執掌聯想集團的第一次內部講話,就重申“要使聯想的每一個人重新成為發動機”。這無疑抓住了問題的焦點。聯想併購IBMPC文化整合之後,有個最基本的判斷,這就是IBM的製造文化要優勝於聯想文化。實際上那是跪著看美國公司,真實情況並不是如此。
IBM推崇數字精英管理體制久矣,早就形成了一套維繫數字官僚的形式。這些形式初看上去美妙絕倫,例如開個董事會或總裁辦公會的鋪排,推崇一些誤導人的數字報告而掩蓋了亟待解決的真問題,等等。最初,IBM與老聯想的高管隊伍為同一個問題爭執不下。後來引入戴爾高管以後,來了個少數服從多數。直到危機壓頂,才猛然醒悟必須以我為主來整合新公司文化。這是個來之不易的判斷。這個曲折的過程,反映了聯想在對IBM舊體制認知上的搖擺不定,由此也耽誤了文化整合的黃金時間。
傑弗里·摩爾發現,創新和慣性一直以來是困擾著成熟企業的兩股力量。聯想集團不幸被慣性左右。併購IBMPC,在聯想只不過是一種慣性使然。
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靈魂,是新產品和新技術。強大的客戶服務,有可能成為更新換代的重要契機,也有可能形成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力。與海爾、TCL相比,無論在新產品還是在新技術或軟體領域,聯想都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是與惠普和蘋果相比,聯想卻存在著明顯的短板,並沒有改變電腦組裝商的定位。
一流公司通常通過併購跨越規模和資產組合鴻溝。一個公司的成長,在資本策略、選擇優勢成長領域和經營管理上,需要有個平衡和相互推進。惠普的新CEO上任2年,收購了14個公司或項目,而且多數集中於軟體和技術。在惠普的技術體系已相對完備的條件下,馬克·赫德毫不猶豫地向著科技含量高的領域邁進,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判斷。
蘋果在賈伯斯重新執政後,同樣是通過併購有創新能力的小公司,而獲得寶貴的軟體技術人才。同時憑藉賈伯斯對於網路化虛擬組織力量的深刻理解,靠著令人驚奇的產品創業和設計,向各行業的一流公司的科技精英廣發英雄帖,組成強大的研發虛擬企業,聯合攻關。結果使得技術研發投入不多的公司,卻能成為技術創新的典範。消費類電子,依仗於產品和技術。而產品和技術的層次,取決於公司駕馭整合全球智慧型資源的能力。
在中國公司中,聯想已具備了向一流衝刺的勢能(資本和團隊),卻還要有樹立產品和技術創新的企圖心。因為如果只是在熟悉的領域裡憑藉慣性滑行,永遠進入不了一流公司的行列。
現實地看,新聯想集團的全球化布局有四個環節:IBMPC扭虧為盈、電腦商用業務成功、消費類電腦空白填補以及消費類電子的長期布局。相對於最後一項,前三項相對容易,但是向著新產品、新技術和服務推進,顯然是聯想至關重要的戰略選項,卻也需要冒更大的風險,也需要更大的視野和勇氣。
沒有一勞永逸的併購,可以給聯想植入技術基因。而唯有從上到下的一種企圖心和意志,可以改變窘境。
賈伯斯當年開發McIntosh時,把開發團隊封閉在一個獨立的辦公樓中,將他們命名為“海盜”,以此塑造與公司其他“正規海軍”對立的情緒,最終開發出一款與當時蘋果開發思路截然不同的產品。現在,聯想正需要一點海盜精神,需要像賈伯斯那樣打造一支海盜船。這艘技術上的海盜船可能在美國產生,更可能在生機勃勃的中國產生。
聯想要打造出技術上的“海盜船”,關鍵是要有責任自覺,抓住行業本質,在精神和靈魂層面把握那未來的先機。一旦聯想集團的每個崗位,比如總裁、總監、經理、軟體開發員、技術員、客服人員、流水線員工等等,都成為發動機,創新力量在聯想就能取得優勢,或許就可以催生中國的“惠普”和“蘋果”。
沒有一勞永逸的併購,可以給聯想植入技術基因。而唯有從上到下的一種企圖心和意志,可以改變窘境。
賈伯斯當年開發McIntosh時,把開發團隊封閉在一個獨立的辦公樓中,將他們命名為“海盜”,以此塑造與公司其他“正規海軍”對立的情緒,最終開發出一款與當時蘋果開發思路截然不同的產品。現在,聯想正需要一點海盜精神,需要像賈伯斯那樣打造一支海盜船。這艘技術上的海盜船可能在美國產生,更可能在生機勃勃的中國產生。
聯想要打造出技術上的“海盜船”,關鍵是要有責任自覺,抓住行業本質,在精神和靈魂層面把握那未來的先機。一旦聯想集團的每個崗位,比如總裁、總監、經理、軟體開發員、技術員、客服人員、流水線員工等等,都成為發動機,創新力量在聯想就能取得優勢,或許就可以催生中國的“惠普”和“蘋果”。

參考文獻

http://www.chinapr.com.cn/News/ShiDian/43865_2.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c7dbf0100fvdk.html
http://mnc.people.com.cn/GB/10035998.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