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哺乳動物]

海牛[哺乳動物]

海牛(manatee)是大型水棲草食性哺乳動物,可以在淡水或海水中生活。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海牛與同屬海牛目的儒艮科動物在外觀上相近,不同點在於頭骨與尾巴的形狀,海牛的尾部扁平略呈圓形,外觀有如大型的槳;而儒艮的尾巴則和鯨類近似,中央分岔。成年海牛大約身長3-4米,體重600千克左右,有槳狀的腳蹼。在巴西,海牛被稱為Peixe-boi(意為:牛魚),在其他西班牙語系的國家被稱為Vaca Marina(意為:海中的牛)。

基本信息

海牛分類

現代海牛目僅存兩個科
海牛科(Trichechidae)下有1屬3種,即南美海牛(巴西海牛),分布在巴西亞馬孫河和委內瑞拉奧里諾科河上游及中游,是淡水海牛;北美海牛,主要棲息在加勒比海沿岸,可到江灣中去吃水草;西非海牛,分布在西非海岸、淺灣、河流及查德湖和喀麥隆湖中。
儒艮科(Dugongidae)僅1屬1種──儒艮,分布自非洲東海岸,經印度洋至中國廣東省和台灣沿岸。海牛生活在淺海及河口,僅少數種類(如南美海牛)棲息在河流中。禦敵能力不強,行動遲緩。每天吃27~45千克水草,因而淺海和河口的航道很少被水草阻塞。
海牛海牛

現存的三種海牛
西印度海牛
(WestIndianmanatee)主要分布於加勒比海與南美洲東北部海岸,其中佛羅里達是唯一的一片處於亞熱帶區域,大約生活著5000隻海牛,由於無法在15°C以下的溫度中生活,因此那裡的很多海牛在冬季時會遷徙到相對溫暖的海域。
西非海牛(WestAfricanManatee)主要棲息於非洲西部海岸,從塞內加爾河南部到安哥拉的廣薩河。與西印度海牛相似的是,它們都會逆流游至大河上游,因此經常出現在河口三角洲與近海多水生植物的淺海平靜水域。
亞馬遜海牛(AmazonianManatee)僅生存於亞馬遜河及其支流流域,它們從未見於海水之中。

形態特徵

海牛是海洋哺乳動物,平均體長範圍可達2.8-3.0米,體重400-550千克,雌性比雄性更大,更重。外觀頗像紡錘,頭小而頭骨厚。人一樣的臉,有鼻有眼,眼睛小,眼後有小耳孔。口裡有牙齒,雄性的門齒,突出口外,臼齒像圓筒,沒有琺瑯質。毛髮短而稀,前肢像鰭,沒指甲,尾鰭為圓形。它們平時吃海藻和魚蝦為生。每年生一仔。在哺乳時,雌海牛用一對偶鰭將孩子抱在胸前將上身浮在海面,半躺著餵奶,這一點倒與傳說中的美人魚頗相似。幼兒吃奶時,要把鼻露外面,免得悶死。海牛的牙齒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前面的頰齒脫落了,由後面的補充上。
野生的海牛多半棲息在淺海,從不到深海去,更不到岸上來,每當海牛離開水以後,它們就像膽小的孩子那樣,不停地哭泣,“眼淚”不斷地往下流。但是它們流出的並非淚水,而是用來保護眼珠,含有鹽分的液體。海牛喜歡潛水,它用肺呼吸,能在水中潛游達十幾分鐘之久。它的肺臟、胸腔很大,自然肺活量也相應很大。海牛呼吸用它的2個都有“蓋”的鼻孔,當仰頭露出幾乎朝天的鼻孔呼吸時“蓋”就像門一樣打開了,吸完氣便慢條斯理潛入水中,平時總是慢吞吞不知疲倦遊動,有時也愛翻筋斗,但動作遲緩。真像一頭笨牛。但是,它在海上垂直地豎起時,遠遠看去,還真像神話里的人身魚尾怪物。呼吸方式野生的海牛多半棲息在淺海,從不到深海去,更不到岸上來,每當海牛離開水以後,他們就像膽小的孩子那海牛樣,不停地哭泣,“眼淚”不斷地往下流。但是它們流出的並非淚水,而是用來保護眼珠,含有鹽分的液體。海牛喜歡潛水,它用肺呼吸,能在水中潛游達十幾分鐘之久。它的肺臟、胸腔很大,自然肺活量也相應很大。那么海牛是怎樣呼吸呢?原來它的2個鼻孔都有“蓋”當仰頭露出幾乎朝天的鼻孔呼吸時“蓋”就像門一樣打開了,吸完氣便慢條斯理潛入水中,平時總是慢吞吞不知疲倦遊動,有時也愛翻筋斗,但動作遲緩。真像一頭笨牛。但是,它在海上垂直地豎起時,遠遠看去,還真像神話里的人身魚尾怪物呢。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巴哈馬、貝里斯、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薩巴-地區滅絕,聖尤斯特歇斯-地區滅絕)、開曼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多明尼加共和國、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牙買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京群島、安哥拉、貝寧、喀麥隆、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馬里、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多哥。
可能滅絕: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區域性滅絕: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貝多、多米尼加、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蒙特塞拉特、聖巴泰勒米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屬)、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島(荷屬)。

生活習性

食物
海牛是海洋中的草食哺乳動物(同類儒艮也是草食哺乳動物),海牛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水草相當體重的5%一10%。腸子長達30米,是典型的草食動物。它吃草像捲地毯一般,一片一片地吃過去,譽有“水中除草機”之稱。這在水草成災的熱帶和亞熱帶某些地區,是很有用的。在那些地方,水草阻礙水電站發電,堵塞河道和水渠,妨礙航行,還給人類帶來絲蟲病、腦炎和血吸蟲病等。非洲有一種叫水生風信子的水草,曾在剛果河上游的1600公里的河道蔓延生長堵塞嚴重,連小船也無法通行,當地居民由於糧食運不進去,被迫背井離鄉。薩伊政府為解決這一社會危機,花了100萬美元,沿河撒除莠劑,僅隔2周,這種水草又加倍生長出來。後來,在河道放入2頭海牛,這一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在新鮮水中,海牛進食水生的植物,如水風信子;在鹽水中,它們吃大部分海草。成年的海牛每日吃相當於它們身體重量的10%的海草。當吃到草的末端時,更多的是用牙來研磨、攪拌、消磨,很少的動物有堅固的臼齒足以經受住研磨,“所以海牛有掉牙的絕招,貫穿海牛的終生,新牙冒出促使磨損的牙從前面掉出。
感知
海牛的腦子小,成年海牛的腦大小像一個葡萄柚(熱帶產物),只有大多數水生或陸生的哺乳動物腦子的四分之一大。如果認為它的腦小就沒有其他的哺乳動物聰明,那是錯誤的。海牛的大腦有一個平滑的表面,譬如人的大腦,其中有許多皺褶。這些動物被認為是相當智慧型。它們有一個很好的長期記憶能力,這使得它們很容易訓練。它們也能夠區分顏色。海牛是和人類很友好的動物,經常與浮潛和潛水的人進行互動。
佛羅里達獸醫學院的生物學家羅傑·里普和湯姆奧·謝伊經過研究提出。里普說,海牛腦小,但有很大的身體,這是自然形成的,有助於海牛活的時間長。“首先,它們不用尋找捕食,也不被捕食,所以不需要複雜的行為,搶奪、追捕或逃跑。但這樣並不意味海牛過著一種遲鈍的生活。第二,海牛的新陳代謝低。這能幫助它保持一定的體溫,適應過熱或變冷的環境。當水溫下降至華氏68度時,海牛開始遷移。海牛悠閒的生活方式與它低的新陳代謝率相適合,它正常的巡遊速度是沉穩的,時速2-6英里。食物通常充足豐富,一天可自由地睡眠12個多小時。在活動中,海牛大約每5分鐘上升呼吸一次;當它們休息或睡著時,經常露出水面呼吸。
聽力
海牛的聽力遲鈍。海牛容易與船碰撞,除身體笨大、移動速度慢外,聽力衰退也是原因之一。動物實驗表明,海牛最多能聽到像它們擁有的鳥叫樣的發聲相同區域的高頻率的聲音。船的發動機聲是低頻率的,直到離一頭海牛50英尺遠,它都不能正常的注意一艘船的發動機的聲音和方向。
海牛通過觸覺,聽覺,嗅覺,味覺,視覺進行相互溝通。用這些感知器官表達恐懼、憤怒,相互搭配發揮作用。而最明顯的通信方式是母親在小腿之間觀察到。它們彼此之間的溝通方式,包括鳴叫,發出呼呼或吱吱聲,可以在很遠的距離檢測到聲音在水中振動的高頻聲波。

繁殖方式

海牛的新陳代謝低影響它們的交配行為,雖然精力旺盛,但比其他哺乳動物動情要少。一頭雌性的海牛在動情期會與一小群雄性的海牛在一起,它們中間幾頭可以與她連續交配,海牛是不愛攻擊的動物。海牛的懷孕期需要11-13個月,出生的小海牛重量約30千克,通常要緊隨媽媽一年或更長時間。雌性達到性成熟在五歲,而雄性是九歲。特殊的低生育率使保持它的總體數量上升陷入困境,如果沒有災難,一頭海牛可以活50至60年。[7]
雄海牛睪丸生在腹腔中。雌獸具雙角子宮,環狀胎盤。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約1年,每胎在水中產1仔。生出後,母獸把幼獸舉出水面,馱在背上,過兩小時,又逐漸把幼獸浸到水中,幼獸便能隨著母獸游泳。海牛吃水草須潛入水中,10-16分鐘後浮至水面呼吸。[

主要食物

海牛是海洋中的草食哺乳動物(同類儒艮也是草食哺乳動物),海牛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水草相當體重的5%一10%。腸子長達30米,是典型的草食動物。它吃草像捲地毯一般,一片一片地吃過去,譽有“水中除草機”之稱。這在水草成災的熱帶和亞熱帶某些地區,是很有用的。在那些地方,水草阻礙水電站發電,堵塞河道和水渠,妨礙航行,還給人類帶來絲蟲病、腦炎和血吸蟲病等、非洲有一種叫水生風信子的水草,曾在剛果河上游的1600公里的河道蔓延生長堵塞嚴重,連小船也無法通行,當地居民由於糧食運不進去,被迫背井離鄉。薩伊政府為解決這一社會危機,花了100萬美元,沿河撒除莠劑,僅隔2周,這種水草又加倍生長出來。後來,在河道放入2頭海牛,這一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中國引進水葫蘆作為觀賞使用,但後來發現能做豬飼料,就大面積種植,結果導致了水葫蘆的瘋長,後來人們讓海牛去吃水葫蘆,海牛能吃掉幾噸的水葫蘆。也可以說她是個大胃口的"美人魚"呢。

遠親物種

據考證,海牛原是陸地上的“居民”,是大象的遠親。近億年前,由於大自然的變遷或缺乏御牧能力而被迫下海謀生。進入海洋後,依舊保持食草的習性,已有兩千五百萬年的海洋生存史,是珍稀海洋哺乳動物。其龐大的身軀和厚厚的皮膚(3—4cm)色澤酷似大象。

瀕臨滅絕

1493年,哥倫布航行到加勒比海,多米尼加比亞克河河口,看到不計其數的海牛時,他在日記中說當時他都驚呆了。然而,加勒比海牛今天的命運如同中國的大熊貓,正瀕臨滅絕。原來,海牛長期遭到捕殺。因為海牛肉細嫩味美,脂肪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DHA和EPA,還可以提煉潤滑油,皮可以制耐磨皮革,甚至肋骨也可作象牙的代用品,全身是寶。這是導致它瀕臨滅絕的根本原因。
1973年,美國等北美和拉美國家,都先後把它列入瀕危動物名單,加以保護。但海牛仍然在逐年減少,除了人為偷捕,無意中殺害也很嚴重。如美國佛羅里達沿海,因水質污染,連年發生赤潮,海牛也連年死亡不斷。去年死304頭,超過1990年創下的年死206頭的最高記錄。
早年有報導,說海牛聽力靈敏,可是研究的結果證實,海牛的聽力較差。據資料報導,僅在佛羅里達半島周圍,每年被螺鏇槳和高速快艇撞死的海牛就有百多頭。為了不使海牛成為昔日的恐龍,當前,加勒比海周圍各國除了劃定海中禁捕區,還成立了各種宣傳和保護海牛的“俱樂部”。據最近一次調查,加勒比海牛隻有2600頭,也有人說僅有千頭左右
海牛海牛
墨西哥政府贈送給中國的海牛,可見其珍貴程度。
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廣西合浦沙田的漁民視儒艮(海牛)為“神異魚類”,從不捕捉。有一位老漁民曾經看到過三十幾頭“美人魚”在淺海的灘涂上玩耍的情景。而且經常看到它們在灘涂上吃海草,吃飽了就在海邊玩、拉屎。潮退時,經常可以在灘涂上撿到海牛糞。1958年後“破除迷信”,開始捕獵。1958年-1962年間捕捉了150頭,1970年初至中期又捕捉40-50頭,此後日漸罕見。
為了保護這種珍稀海洋動物,1992年10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儒艮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把儒艮稱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旗艦’動物”。他說:“對儒艮的保護必將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保護。”

故事傳說

海牛又有“美人魚”之稱。這一稱謂的由來可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那時美洲大陸剛剛被發現,歐洲各國紛紛派船去美洲探險尋寶。每當黃昏日落,或者明月高懸的時候,海上漂泊的探險者水手們,常常會透過瀰漫的水霧,看到一些袒胸露膚的美麗“女人”在海上游泳、嬉戲,還有的把自己的“嬰兒”抱到胸前餵奶。而這些“女人”的下身像魚一樣,她們時而出現,時而又被海上的迷霧遮住,因此,“美人魚”的傳說也隨之誕生。其實他們看到的是母海牛。母海牛的乳房豐滿,高高隆起,像人的拳頭那么大,還生有一對4至5厘米的乳頭,當它給幼仔哺乳時,常用兩個肥大的胸鰭抱起幼仔露出海面,所以在傍晚或月色朦朧中使人容易產生錯覺。
在中國古代也有美人魚的傳說。最著名的是宋朝徂異記》中的記述:“查道使高麗,見婦人紅裳雙袒,髻鬟紛亂,腮後微露紅鬣,命扶於水中,拜手感戀而沒—————乃人魚也。”美人魚在南海一帶還被稱為“南海鮫人”。傳說有一條“鮫人”被漁夫捕到,好心的漁夫不忍加害,把它放回大海,“鮫人”感恩,流下的淚水變成了珍珠。
美人魚的傳說,富有浪漫色彩而廣為流傳,風靡全球。1912年,丹麥雕塑家愛德華·埃里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的故事,用紫銅雕塑了“美人魚”的塑像,置放在哥本哈根港口的沙灘上。那半魚半人的“海姑娘”,成為今天丹麥的象徵和驕傲。
其實,海牛的“面相”很醜怪。正如航海家哥倫布在1493年的航海日記中寫到:“美人魚”不像寓言中描寫的那么惹人喜愛。它有兩隻深陷的小眼,沒有耳輪,偌大的鼻子連著上唇,隆然鼓起,兩隻可以閉合的鼻孔位於頂端;下唇內斂,嘴邊生著稀疏的短髭。前身兩側各有手臂似的前肢一條,頂端外側尚有指甲,與大象相似。後肢退化,肥大的身軀向後漸漸收小,末端有一似魚尾鰭的扁平尾巴,外形呈紡錘形。體長2.5-4.0米,體重400公斤左右。

保護級別

三種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美洲海牛——易危(VU)(亞種“佛羅里達海牛”——瀕危(EN));亞馬遜海牛——易危(VU);非洲海牛——易危(VU)。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