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社會學

海洋社會學是新興的一門套用性社會學學科,以海洋社會為研究對象。

海洋社會學概述

海洋社會學是新興的一門套用性社會學學科,以海洋社會為研究對象。海洋社會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於海洋、海岸帶、島礁形成的區域性人群共同體。海洋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中包括人海關係、人海互動、涉海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人際關係和人際互動。以這種關係和互動為基礎形成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思想文化結構在內的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就是海洋社會。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世界沿海各國都加大了對海洋的開發力度,人類針對海洋的實踐活動越來越頻繁。海洋社會學,作為社會學套用研究的一項新探索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海洋社會是海洋社會學的核心概念,圍繞這一核心概念,海洋社會學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研究內容。

海洋社會學產生的背景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起源於海洋,其後在陸地上完成了進化。但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局限於人類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海洋對於人類而言是漫無邊際、深不可測、颱風肆虐而破壞力極強的所在,人類對海洋是更多的敬畏與恐懼,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實踐活動還很弱。即便如此,人類在很早的時候業已知道海洋的部分好處,如漁鹽之利和舟楫之便。
實際上,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海洋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處處洋溢著海洋的氣息,呈現著鮮明的海洋特徵。盛極一時的地中海時代,創造了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和“地中海繁榮”,從而引發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使地中海沿岸地區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隨著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指南針的套用,歐洲冒險家開始了新大陸、新航線的探索,世界的主要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使大西洋沿岸地區成為新的商貿和經濟中心。這給歐洲商業貿易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為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了充分的條件,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在人類歷史上,創造了“大西洋文明”和“大西洋繁榮”。
海洋之所以會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由於海洋具有著其它自然環境與資源所無法替代的優勢使然。海洋與陸地、大氣共同組成了地球的基本環境,有關資料表明,地球表面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0.8%,其平均深度為3795米,最大深度為11034米。
海洋是資源寶庫,其蘊藏的資源要比陸地豐富得多。海洋具有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據有關專家測算,世界海洋植物年生產力約為5500億噸,動物年生產力約為562億噸,其中魚類約6億噸。海洋中的生物多達20餘萬種,其中植物2萬種,附著生長的海藻4500種,有70多種可以食用,可作藥用的230種之多;動物18萬種,無脊椎動物16萬種,軟體動物6萬種,甲殼類2萬種,魚類1.6萬種,被大量食用的有200餘種。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條件下,魚類年可捕量1.5-3.0億噸。而據估算,1億噸魚就相當於3億頭牛或10億頭豬或50億隻羊的產肉量。海洋還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全世界34%的有油氣遠景的沉積盆地在海底。據估計,世界海洋石油儲量為1350億噸,海洋天然氣儲量為140億噸。世界大洋底多金屬結核的總儲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太平洋具有商業開採價值的儲量為700億噸。海水還具有豐富的化學資源。現在人們知道的100多種元素中,能在海水中找到的就達90多種,平均1立方公里海水中就有3570噸的化學物質。海洋還是豐富的淡水寶庫。海洋水體占地球水量的97.5%,其中35‰是鹽類,鹽類之外便是淡水。全世界有9000座海水淡化工廠在運轉,世界海水淡化裝置的能力已達13.0×1010日立方米。
海洋還是重要的全球通道。海洋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在有了船舶、潛水器等運載工具之後,海水就成了一種交通介質。海洋把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連線起來。海上航道是天賜之物,無需耗費巨資建造和維修就可以進行洲際運輸,環球航行。船舶運量大,運程遠,運費低。按每馬力計算,飛機只能運載7公斤,汽車為45-90公斤,火車260-700公斤,船900-4000公斤。常用25萬噸級運煤船,運量相當於13列火車或1萬輛汽車,而噸/公里運價只及火車的1/3,汽車的1/5,飛機的十幾分之一。世界海上貨運量每年在50億噸以上,外貿貨物的90%是通過海上運輸的。
豐富的資源貯藏和便利的全球通道,吸引世界各國加大了對海洋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在人口急劇增加、陸地資源日益匱乏、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沿海各國為了緩解不斷增加的生存壓力,紛紛向海洋進軍,加大了對海洋的開發利用。自二戰以來,世界各國開發海洋的實踐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資料統計,1998年世界上距海洋100公里以內的地區,大約集中了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有專家估計,到2010年左右沿海地區將集中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海洋產業總產值10年左右翻一番,從60年代末的1100億美元,到2000年已達到31萬億美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加大了對海洋的開發利用,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實施海洋開發”的戰略構想,先後制定實施了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和《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加快了我國海洋開發的步伐,我國海洋經濟始終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2004年,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已達12841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為5268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3.9%,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為30:24:46。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167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5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38億元。我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沿海地區的勞動就業。根據21世紀國中國涉海就業情況調查結果,我國沿海地區有近十分之一的就業人員從事涉海行業,涉海就業人數已達2107.6萬人,涉及國民經濟16個門類,165個行業小類。海洋開發在促進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占全國國土面積13.4%的沿海地帶,承載著全國的40.3%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和60%的國民生產總值。
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這將意味著在21世紀人類必將加大對海洋的開發利用,人類的海洋實踐活動將成為主要的活動方式之一。為了迎接海洋世紀的到來,我們必須加強對海洋的科學研究。加強對海洋的科學研究,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也同樣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學作為關注現實社會問題、套用性極強的一門社會科學,應該加強對人類海洋實踐活動的研究,特別是應該加強對人類海洋實踐活動所形成的特定社會領域——海洋社會的研究,以為人類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做出自己的貢獻。

海洋社會學的核心概念

21世紀將是海洋世紀,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當今世界,人口日益增多,資源日趨匱缺,環境正在惡化。以高科技為主軸的海洋開發可望成為未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天地,再次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產生重大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人文社會科學展現了加重海洋研究的發展趨勢,許多學科萌芽或生長出新的分支學科點,諸如海洋經濟學、海洋政治學、海洋法學、海洋管理學、海洋史學、海洋文化學等。[7]相比較而言,國內社會學界對海洋的研究明顯不足。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局限于海外移民、海洋民俗等領域,而這些研究雖然有社會學的成分,但更多體現的是歷史學的學科特色。海洋世紀要求社會學加強對海洋的研究,呼喚著海洋社會學的誕生。
對於何謂海洋社會學,已有學者進行了界定。“海洋社會學是以人類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特殊的地域社會——海洋世紀與海洋社會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海洋與人類社會的互動關係,分析海洋開發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分析海洋開發所引發的人類社會一系列複雜的變化。”該界定是從研究對象和內容的角度進行的。實際上,海洋社會學應該是一項套用社會學研究,它是運用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概念、方法對人類海洋實踐活動所形成的特定社會領域——海洋社會進行描述和分析的一門套用社會學,海洋社會學既要對海洋社會的特徵、結構、變遷等做出描述與分析,更要對現實的、具體的與人類海洋實踐活動有關的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社會政策等做出描述、分析、評價和提出對策或解決辦法。
海洋社會學在國內還屬於初創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強調海洋社會學的套用社會學的特性,強調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概念與方法對人類海洋實踐活動進行描述與分析,這是海洋社會學發展的現實選擇,但強調海洋社會學的套用社會學特性並不否認海洋社會學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些概念,如海洋社會等。

海洋社會是海洋社會學的核心概念,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對此已有學者進行了探索。如楊國楨教授從海洋社會經濟史的角度認為:“海洋社會是指在直接或間接的各種海洋活動中,人與海洋之間、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各種關係的組合,包括海洋社會群體、海洋區域社會、海洋國家等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及其結構系統;海洋社會群體聚結的地域,如臨海港市、島嶼和傳統活動的海域,組成海洋區域社會。”[8]龐玉珍教授則從社會學的角度認為:“海洋社會是人類緣于海洋、依託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以其獨特的涉海行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個具有特殊結構的地域共同體。”[9]綜合已有的研究,結合社會學理論中關於社會的解釋,筆者認為,海洋社會是人類基於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實踐活動所形成的區域性人與人關係的總和。由於人類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實踐活動不同於其它的活動,因此,海洋社會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同時,海洋社會是人類整體社會的組成部分,它無法脫離人類整體社會而存在,在影響人類整體社會發展的同時必將受人類整體社會的影響。

海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第一,海洋觀調查與研究。所謂海洋觀是“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在內的實踐活動所獲得的對海洋本質屬性的認識”。海洋觀會對人類海洋開發的實踐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海洋社會學不僅要研究海洋觀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以及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而且應該對海洋觀進行調查和研究,為整個社會樹立科學的海洋觀做出貢獻。
第二,海洋區域社會發展研究。圍繞特定的海洋環境與資源,人類的海洋開發活動形成了特定的海洋區域社會。海洋區域社會深受海洋開發的影響,有其獨特性。通過海洋社會學研究,要揭示海洋區域社會的特徵、結構與變遷以及海洋區域社會與整體社會的互動關係。

第三,海洋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研究。人類的海洋開發實踐活動形成了一些與海洋息息相關的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以捕撈為生的漁民是最為傳統的社會群體。在現代社會,隨著人類海洋開發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眾多的海洋社會組織,如海洋行政管理組織、海洋企業(如海洋石油公司、海洋運輸公司、海洋捕撈公司等)、海洋教學與科研組織、海洋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等。上述海洋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有著與其他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不同的特性,需要通過海洋社會學研究加以揭示。
第四,海洋環境問題研究。無論是在全球範圍內,還是在國內,海洋環境問題都很嚴重,其表現就是海洋環境污染嚴重、海洋資源枯竭、海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等。海洋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是陸地污染的延續,如沿海地區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等,二是海洋開發活動的日益頻繁。海洋社會學對海洋環境問題的研究就要揭示海洋環境問題的社會根源與社會影響,並找出解決海洋環境問題的對策。
第五,海洋漁村研究。海洋漁村是以近海捕撈為生的漁民的聚集地,是一種與種植為主的農村社區不同的社區類型。海洋漁村散落在海岸帶和海島上,其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深受海洋的影響,在海洋環境變遷與海洋漁業不斷升級的影響下,海洋漁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海洋漁村的變遷與未來發展非常值得關注。
第六,海洋民俗研究。以捕撈為生的海洋漁民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如媽祖信仰等。海洋民俗研究歷史比較長,成果也比較豐富。海洋社會學應該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結合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的研究繼續深化海洋民俗的研究。
第七,海洋移民問題研究。海外移民問題研究的歷史也比較長,成果也比較豐富,但此項研究在傳統上更多地關注於歷史上的海外移民問題。海洋社會學應該結合已有的研究去關注海外移民群體及其後代的現實生活和“新海外移民現象”。
第八,海洋政策研究。海洋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系列關於海洋開發、利用與保護制度的統稱,它對人類海洋開發實踐活動起著引導與規範的作用。各個沿海國家與地區都有一系列的海洋政策。海洋社會學要對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海洋政策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本國或地區海洋政策的建議。

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

第一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

2010年7月25日,中國社會學年會第一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海洋開發與社會變遷”在哈爾濱華旗酒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籌)、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主辦,由中國海洋大學崔鳳教授擔任論壇負責人。
會上首先召開了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員代表大會,討論並通過了崔鳳教授為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央財經大學楊敏教授、廣東海洋大學盛清才教授、中國海洋大學王書明教授等為副理事長,中國海洋大學同春芬教授為秘書長,會議還議定了各位副秘書長人選。
在第一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上,與會專家分別就“海洋社會學基本理論”、“沿海區域社會變遷”、“海洋環境問題”、“漁民問題”四個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並對各位參會人員的論文及發言進行了具體細緻的點評。參加論壇的嘉賓不僅有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學者,也有來自英國高校的學者。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的崔鳳教授、龐玉珍教授、王書明教授、同春芬教授、趙宗金博士、宋寧而博士及海洋社會學專業研究生參加會議並發言。本次會議主題鮮明,探討深入,獲得了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

第二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

2011年7月24日,由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籌)主辦,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分論壇,即第二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海洋社會管理與文化建設在江西南昌舉行。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韓興勇教授、副主任寧波副研究員、人文學院姜地忠博士與研究生參加了論壇。
24日上午論壇分兩個單元,分別由韓興勇教授、崔鳳教授主持,由寧波副研究員、黃建鋼教授分別擔任懇談人。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崔鳳用社會學理論對海洋管理做了詳細闡述;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副主席、廣東社會學會會長、研究員范英,將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進行了詳細梳理、分類;浙江海洋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黃建剛用前沿的概念、宏大的視野論述了舟山海域海洋社會的構建問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王書明,就海南生態省建設提出自然、文化與發展戰略整合的發展思路;浙江象山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酈偉山先生就海洋意識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寧波副研究員對海洋社會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了多視角闡述;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林光紀,以數次實地調查為基礎分析闡述了海島漁村城市化中的認同和阻力;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同春芬,介紹了海洋漁業轉型框架下漁民轉型的策略思考。
下午論壇也分為兩個單元,分別由林光紀高工、寧波副研究員主持,由范英研究員、同春芬教授分別擔任懇談人。其間,中國海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估副主任季岸先介紹了《海洋人文專題》課程設計與開發的背景、意義與操作路徑設計;浙江海洋學院副教授王建友介紹了套用“格線化管理、組團式服務”開展漁農村社會管理的研究成果;上海海洋大學人文學院姜地忠博士對我國近海污染防治中的環境非政府組織參與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分析;廣東海洋大學汪樹民副教授介紹了海洋政治的類型與特徵方面的階段研究成果;中國海洋大學陳濤博士闡述了海洋社會學發展面臨的挑戰和突破問題;上海海洋大學韓興勇教授在多次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江浙滬兩省一市的漁民宗教信仰進行了比較,分析了宗教信仰對漁民生活的影響和自然環境、生產技術、社會生活的變化對漁民宗教信仰選擇的影響;中國海洋大學趙宗金博士提出了海洋環境意識研究綱要。
此外,上海海洋大學弓卿,中國海洋大學尹永超、王聰等研究生也分別介紹了海洋意識體系構建、上海青少年海洋意識狀況調查及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發展戰略方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籌)理事長崔鳳教授在總結時回顧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的舉辦、發展情況,對承辦學校、教師及同學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謝,並提出海洋社會學這個新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要兩條腿走路,不僅要注重理論發展也要注重實地調查分析,不僅要進行過去與現在的對比也要重視海陸文化對比,突出海洋特色。他希望下次論壇會有更多學者參與、有更多研究成果產生。
本次論壇還印發了由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黃碩琳教授作序的論文集,共收錄論文26篇,分為海洋社會學研究與海洋意識、海洋社會管理與發展、海洋文化與社會發展等3個欄目,總計274頁,交給中國社會學會秘書處12冊。《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對論壇還進行了採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