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守護者協會

海洋守護者協會

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是一個專門保護鯨魚、鯊魚、海獅、海豹等海洋動物的組織。創辦人保羅·沃森(Paul Watso)。這是美國的一個非營利的、註冊免稅的組織,且是荷蘭的一個已註冊的基金會,主要在聯合國世界自然憲章(1982年)和其他保護海洋物種與環境的法律法規的指導下開展運動。

基本信息

簡介

海洋守護者協會 海洋守護者協會

綠色和平的早期成員保羅·沃森(Paul Watso)與該組織關於對鯨魚遭殺害的“見證”態度起了一次爭執以後,於1977年建立了協會。與(堅持避免破壞或物理妨礙海上捕鯨船隻的方針的)綠色和平截然不同的是,海洋守護者參與包括毀壞和用其他方式物理妨礙捕鯨船作業在內的“直接行動”。

海洋守護者協會駐紮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星期五港和澳大利亞墨爾本。

協會掌握著一支三艘船的船隊,並稱之為“尼普頓的艦隊”(Neptune's Navy):考察船“法利·莫沃特”(RV Farley Mowat)、內燃機船“史蒂夫歐文號”(MV Steve Irwin)和考察船“海牛號”(RV sirenian),以及若干小一些的船艇。

創辦背景

海洋守護者參與保護海洋野生生物(如海豹海豚)的常規抗議與直接行動。其中的直接行動包括鑿沉停泊在港灣中的商業性漁船,對港口中的或海上的船隻蓄意破壞和“投擲臭彈”,非暴力但違法地登上海中的捕鯨船,還有沒收和毀壞海洋中的流網。特別是針對日本的公海捕鯨和加拿大捕獵海豹的產業,海洋守護者還開展了一場熱烈的輿論戰。儘管有聲稱受傷的報導,可是海洋守護者的行動卻未導致過死亡或重傷。

具體行動

海洋守護者的行動包括:制止在南冰洋鯨魚保護區(Southern Ocean Whale Sanctuary)的海域所進行的捕鯨作業,在科隆群島巡邏,以及針對加拿大海豹捕獵者的行動。海洋守護者有一個附屬組織海洋研究與保護行動力量(Oceanic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Force)。

“海洋守護者協會”與日本捕鯨船再起衝突 “海洋守護者協會”與日本捕鯨船再起衝突

海洋守護者聲稱1979年以來已弄沉了十艘捕鯨船,並把這些船叫做“海盜船”。
1979年– 捕鯨船“Sierra”被撞,沉沒於葡萄牙海域;
1980年 – 捕鯨船“Isba I”和“Isba II”沉沒於西班牙維戈海域;
1980年 – 捕鯨船“Susan”和“Theresa”沉沒於南非海域;
1986年 – 捕鯨船“Hvalur 6號”和“Hvalur 7號”沉沒於冰島海域,稱之為1986Hvalur沉沒事件(1986 Hvalur sinkings);
1992年 – 捕鯨船“Nybraena”沉沒於挪威海域;
1994年 – 捕鯨船“Senet”沉沒於挪威海域;
1998年 – 捕鯨船“Morild”沉沒於挪威海域;

2005年—2006年

海洋守護者繼續著在科隆群島的海上巡邏以保護海龜和其他海洋野生生物,和針對加拿大2005年海豹捕獵的運動,包括聯合抵制加拿大的海產品。
2005年12月和2006年1月間海洋守護者和綠色和平的船隻在南冰洋上抗擊著日本捕鯨船。海洋守護者宣稱他們會做一切他們所認為有必要的事情來阻止日本的捕鯨作業,即使這意味著失去他們的船。“法利·莫沃特”猛烈撞擊了一艘名為“東方藍鳥”的日本補給船。1月16日該組織宣布他們的燃料儲備已用完,正向岸駛去。他們稱,把捕鯨船驅逐出捕鯨場並阻礙捕鯨作業長達15天以上是一種榮耀。

2007年

2007年2月,“羅伯特·亨特”和“法利·莫沃特”參與了利維坦行動,包圍了日本的捕鯨船“海光丸號”,試圖阻止其繼續捕獵。“羅伯特·亨特”和“法利·莫沃特”堵住捕鯨船的去路,結果“羅伯特·亨特”和“海光丸號”相撞。造成“羅伯特·亨特”船尾水線上方出現了3英尺長的裂縫。

2008年

內燃機船“史蒂夫·歐文號”(MY Steve Irwin)以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條白化座頭鯨的名字,被命名為米加盧行動。它是動物星球頻道每周的真人實境秀“鯨戰”系列的中心內容,2008年11月7日在動物星球頻道首播。
2008年3月29日,內燃機船法利·莫沃特號(MV Farley Mowat)正在監視加拿大海豹捕獵時與一艘加拿大海岸巡邏隊的船隻相撞。此事件導致船上的船長和大副於2008年4月12日被捕。

2010年

2010年2月,“海洋守護者協會”所屬“鮑勃·巴克”號反捕鯨船在行動中與日本捕鯨船在南極水域相撞,輕度受損,但雙方均無人員傷亡。

日本海上保全廳第3管區海上保全本部2010年3月12日逮捕強行登上日本捕鯨船的“阿迪·吉爾號”(遭第2昭南丸號撞毀沉沒)反捕鯨船紐西蘭籍船長"皮特·貝休恩",他可能遭日本檢方起訴。貝休恩屬於“海洋守護者協會”成員,他2月15日趁夜色在南極海域強行登上日本捕鯨船"第2昭南丸號"後,遭船員制伏扣押在船。 不過最後"皮特·貝休恩"船長遭日本政府遞解出境,卻在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被視為國家英雄。

2011年

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鹿野道彥於2011年2月18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由於長期受到“海洋守護者協會”人員的抗議及阻擾,為了不讓日本捕鯨船隊成員的生命遭到威脅,日本政府做出停止在南極捕鯨的決定。起因於2011年1月上旬日本到南極調查捕鯨,船隊旗艦捕鯨母船“日新丸”2月9日先與“海洋守護者協會”旗下的澳大利亞“恐龍號”衝突。“日新丸”甲板遭燃燒彈破壞,結果日本政府向澳大利亞政府提出了被害申訴的外交手段。不過,之後日本捕鯨活動仍受“海洋守護者協會”船隻阻擾抗議,最後日本政府決定撤回日本捕鯨船。

爭議

批評者宣稱海洋守護者的行動成了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海洋守護者回應說,它的行動是在根據聯合國世界自然憲章執行國際海商法。海洋守護者於1986年擊沉冰島船隻以後,被剝奪了它在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非政府觀察員身分。

海洋守護者因其充滿危險的抗議和切斷流網而受到批評,也因其海盜行為而被指責。它批評者包括綠色和平和日本鯨類研究所。

被起訴

日本鯨類研究所於2012年2月向美國西雅圖法庭遞交訴狀,要求法官凍結“海洋守護者協會”的銀行賬戶。日本鯨類研究所稱“海洋守護者協會”成員曾強登日本捕鯨船、撞擊捕鯨船、在捕鯨船的船舵和螺鏇槳附近設定繩索並向捕鯨人員投擲煙霧彈和強酸瓶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