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曼·喬治·里科弗

海曼·喬治·里科弗

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國海軍和政府建議製造核動力潛艇。 1951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製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決議。 1954年1月21日,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上萬名觀眾的歡呼聲中下水。

海曼·喬治·里科弗
是20世紀美國海軍上將,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美國核海軍的奠基者。在其服役的60年裡,他成功地把美國海軍帶進了領先世界的核時代。由此,他也被譽為美國的“核潛艇之父”。
1900年1月27日,里科弗生於波蘭華沙北部的一個偏僻村莊。1906年,他隨父母移居美國芝加哥,就讀於芝加哥公立學校。1918年,僅18歲的里科弗被送進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在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下,他學習成績優異。1922年他獲工程學士學位後,被分配到艦艇部隊服役,從而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海軍生涯。
海曼·喬治·里科弗美國核潛艇之父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美國的“鸚鵡螺”號製造者,正是由海曼·里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和建造的,他被稱為“核潛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國海軍和政府建議製造核動力潛艇。1951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製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決議。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開始首次試航。首次試航即顯示了核潛艇的優越性,人們聽不到常
鸚鵡螺號
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噪聲,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別,它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鸚鵡螺”號和幾艘常規潛艇一起參加反潛艦隊演習,反潛艦隊由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組成。在演習中,常規潛艇常常被發現,而核潛艇則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核潛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擺脫追擊。由於核潛艇的續航力大,用不著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襲擊。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在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持續航行了11萬餘公里,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鸚鵡螺”號從冰層下穿越北冰洋冰冠,從太平洋駛進大西洋,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所無法想像的壯舉。之後,美國宣布以後將不在製造常規動力潛艇。此後,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製造了本國的核潛艇。
1946年,美國海軍總體委員會提出“立即開始積極和廣泛地研究和發展用於海軍艦艇推進的原子動力”,海軍部決定成立原子能研究機構,並挑選一名上校軍官來主持這項工作。早就對原子動力情有獨衷的里科弗主動提出了申請,並以其深厚的艦艇工程知識和嫻熟的動手能力獲得了批准,從此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經過反覆研究,里科弗提出美國海軍核動力計畫的第一步應該放在潛艇上。因為核動力的最大優勢首先體現在潛艇上,只有“航程無限”的核能與“隱蔽出擊”的潛艇相結合,才能導致戰略作用極為重大的威懾性武器的出現。最終,里科弗的計畫被採納。 1948年5月1日,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和美國海軍聯合宣布了建造核潛艇的決定;1949年,里科弗被任命為國防部研究發展委員會動力發展部海軍處負責人,併兼任原子能委員會、海軍船舶局兩個核動力部門的主管和核潛艇工程總工程師。為了以防萬一,核潛艇的建造基地放在了荒無人煙的內華達沙漠中。 核潛艇的最關鍵裝置是核反應堆,里科弗最後選定的是由通用電氣公司承建的液體金屬冷卻式大型核動力裝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里科弗堅持對反應堆的每個部件都進行抗高熱、抗震動試驗。另外還建造了一個長約16米、直徑約1米並裝有小型機器的潛艇模型,把它放入水下經受爆炸破壞,直到發現並解決了所有問題。
1952年6月1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舉行鋪設龍骨的儀式。
1954年1月21日,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上萬名觀眾的歡呼聲中下水。經過努力,“鸚鵡螺”號在這年底全部竣工。最大航速25節,最大潛深150米。艇長97.5米,寬8.4米,吃水6.7米,水上排水量3700噸,水下排水量則達4040噸;配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8枚魚雷;下潛深度為200米,潛航時最高航速達20節;可在最大航速下連續航行50天、全程3萬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該艇與當時的普通潛艇相比,航速大約快了一半。整個核動力裝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體外形與內部、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產品,用流線型的外貌與簡便的控制裝配起來,與普通潛艇相比,“鸚鵡螺”號艇體外殼顯得更為厚實,在深海中行進時,憑其特裝的聲納,可以自由探路,絕無觸礁撞石的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