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新街

斗轉星移,1998年,由黃岐“四海”老人會為主體,成立連江縣媽祖文化研究會黃岐分會,於農貿市場原址重建媽祖廟,2000年告竣。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陳信安到黃岐布道,租黃岐坂尾盧弟家聚會。 【老年文化活動中心】成立於1977年,現有會員940人,活動場所面積500平方米。

簡介

海新街地處黃岐鎮區中段,是黃岐鎮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的集中點,距縣城53公里,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約800米),是對台開放的重要視窗。全村4286人,867戶。村以海洋捕撈為主,兼養海帶、貽貝。1980年創辦了林場,先後造林2000多畝。轄區面積五公里,森林面積2450畝,耕地面積354畝,海水養殖面積150畝。黃岐農貿市場和多家個體水產品精製加工廠,黃岐特產魚面、魚丸享有盛譽,是一個集海洋捕撈為主,養、商、貿、運和第三產業並舉的綜合新型漁村。被評為連江縣“文明村”。

名勝

【大坪原】
又名星座里,是黃岐半島最高山,東看苔菉鎮全貌及西洋島,南望馬祖列島及東鼓島,西看筱埕灣及其海面,北望羅源灣。山上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傳說“仙腳印”和“圓錢壋”,是旅遊踏青的好地方,特別是夏、秋兩季,站在山頂,遙望海面,別具一番情趣,使人流連忘返。
【黃岐媽祖廟】
俗稱鳳岐天妃廟、天后宮。創建年代因史跡湮沒,無從考究。明嘉靖年間,倭寇肆掠,生靈塗炭,築城防倭,為黃岐堡。與奇達堡、北郊堡互為犄角,邑稱鳳岐城。城竣,遂於西城門臨海建廟,祀天妃媽祖娘護境佑民。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重修,香火綿延。同治年間,閩浙總督左宗棠,自海路巡視浙江,兩次詣廟焚香禮觀媽祖,文墨猶存。1959年拆毀,因廟址臨街被充作農貿市場。
斗轉星移,1998年,由黃岐“四海”老人會為主體,成立連江縣媽祖文化研究會黃岐分會,於農貿市場原址重建媽祖廟,2000年告竣。新廟坐落於商貿大街中心,倚山面海,前後三進,重檐翹角,天井迴廊,雕樑畫棟,保持明清建築風格,氣勢恢弘。後進大殿,正中主祀天后聖母,兼祀水部尚書、三位尊王、臨水元君、玄天上帝等民間信奉諸神,千載古蹟,獲得重光。
【臨水宮】
因為陳靖姑是在懷孕期間為民祈雨除妖而與胎兒共赴危難的,所以其仙逝後又逐漸衍化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凡有求子或生育的婦女都要去臨水宮燒香,求者禱告後要采一朵神案花瓶中的白花,藏在懷裡帶“子”回家,俗稱“請花”。有的希望分娩順利、孩子健康等,也去祈求靖姑娘娘。
【黃岐基督教堂】
原稱聖善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陳信安到黃岐布道,租黃岐坂尾盧弟家聚會。嗣後,支會派鄭信安、吳加堅、王信美等相繼任傳道。1901年,購買西山街中民房全座,改為堂所並設學校,1925年由何玉利負責集資改建教堂,定名“聖善堂”。二層木結構,建築面積294.24平方米。其中禮拜廳157.32平方米。1950年,被黃岐醫院門診部占用,1982年,落實政策後歸還教會,經過修葺刷新後,恢復宗教正常活動。
【老年文化活動中心】
成立於1977年,現有會員940人,活動場所面積500平方米。
【當代人物】
黃成通(解放戰爭年代烈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