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貴州省威寧縣海拉鄉]

海拉[貴州省威寧縣海拉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海村 海星村 海元村

海拉鄉

海拉是貴州省威寧縣的西部的一個貧困鄉,距縣城約118公里,東與該縣的黑石鎮、秀水鄉相接,南與該縣的岔河鄉按壤,西與雲南省會澤縣的礦山鎮、火紅鄉隔牛欄江而望,北與該縣的斗古鄉有一水之隔一補多小河,三面環水,全縣最高海拔“平箐梁子”亦在境內,因而素確“海拉半島”和“小西藏”之稱。全鄉總面積約222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分別為(江邊村海昌村平原村新海村海明村東風村新村村草原村花果村海星村黑多村紅光村石平村元豐村衛星村火箭村文爐村海元村),94個村民組;為管理方便政府在1996年——2000年還沒立了三個管理區(梘槽、海拉、新村),全鄉共有農戶8000餘戶,人口3.7萬人,境內居住著彝、苗、漢等民族,地形由上而下分為梁山、半山和河邊地區,最高海拔2879.6餘米,最低海拔1379餘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左右,全年千均氣溫7月(11°C)、1月(1.6°C),年降雨量為800—1000毫米,無霜期為180天——200天,由於本鄉所在轄區屬喀斯特溶岩地貌,地表破裂,山勢陡峭,經濟和文化受區位的影響相當嚴重,因此,是全縣的兩個—類貧困鄉鎮之一。春風送暖,綠樹紅花。正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海拉鄉還是威寧縣境內—個偏遠閉塞的鄉鎮,基礎設施、經濟文化相當落後,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極度困苦,其中80%的農業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廣大人民民眾一直伴隨著刀耕火種,人背馬馱的現實環境,直到1988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才實現了全縣最後一個通公路鄉鎮的歷史,因此,海拉鄉在發展的道路起步比較滯後。自一九九二年“撤、並、建”後,鄉政府由原住地(老鴉營(衛星村)遷至紅輝山後,經過近十多年的發展壯大,現在已基本上建成了一個機構健全,人口密集的鄉鎮,人民民眾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設立了一所中學和多所國小。打牢教育基礎,提高人口素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建設是關係到國家長遠發展的條件和基礎,因此,海拉鄉在教育方面以打牢“兩基”工作基礎,推進“普九”驗收為目的,狠抓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以“新環境、新條件、留人重教”為己任,積極改變過去學校教育管理上的混亂,沒施不齊,高學歷人才不願落戶的現象,在鄉財政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投入資金用於教育、支持辦學,從而改變了過去“入學不足、升學不高”的觀象,但現在唯一存在的問題就是師資力量的不足和課桌凳的緊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畜牧業要發展就離不開優良品種和技術指導,雖然海拉鄉現在有兩個種草養畜的示範點,但實施和作業的人員都不太專業,因此在品種改良,配種優生和疾病防治方面都還需提高,這就急需上級有關部門能委派一些技術人員親臨指導和配發部份必要設施,海拉鄉物產豐富,有良好的畜牧養殖條件,有高產量的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有儲存豐富的煤炭資源,有可擴大發展的“再生黃果”,它們都是推動海拉鄉各方面發展的物產條件,但是由於交通制約,這些物品一直難以發揮其效能,因此,如果能將“牛欄江大橋”和“補多河大橋”架通,實現全面通車的話,它將上接雲南,下連四川,成為聯繫雲貴川三省的交通要塞!到2004年底,全鄉全鄉37000多萬人中已有一半的人缺飲用水。缺水原因是海拉植被偏少,氣候惡劣,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表因是沙性土壤,蓄水能力極低,今04年入春以來,由於受03年長達9個月的持續乾旱和11月份4.1級地震的影響,致使全鄉今年有80%的村寨飲水困難,加之部分水源斷流,保水抗旱工作相當困難。進入3月份以來,海元村的上拖嘎組、海明村的打保明組、大松棵組、三棵樹組、大深溝組、石丫口組、野貓組等村民組民眾飲水特別困難,每天排隊等水的民眾要花三、四個小時才能等到一挑水。目前,海拉境內大多數水井已基本乾枯,村民們挖掘三四十米深的深井也不見半點水跡。當正春耕生產關鍵時刻,玉米營養坨育苗和烤菸育苗只得等待老天下雨,海拉大修小水窖靠天時蓄水迫在眉捷,只是不知大量資金從哪裡來。1997年,新聞媒體就海拉的教育、公路、水利等方面的情況予以報導,以求社會各界的支援。隨後,有紐西蘭一華僑向海拉鄉捐贈了1萬元人民幣,香港佛教協會捐贈10萬元資金(威寧自治縣政府匹配10萬元)在海拉鄉梘槽辦事處建一所希望國小,深圳市南山區投資60萬元在海拉建了所希望國小,深圳靈通公司還出資50萬元為海拉培訓20名教師,畢節地區教育局為海拉安排了20萬元教育經費,威寧自治縣教育局從微薄的教育危改資金中抽出15萬元支持海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