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反舞

海反舞

即“海反舞”,也有稱之為“水族舞”。 鶴蚌舞另有一種一蚌、一鶴、一老漁翁的三人舞,稱為“鶴蚌舞”或“鶴蚌相爭”舞。 泉州打城戲中保留著“蚌舞”的節目,一般在神話類劇目中使用。

特色由來

海反舞
泉州沿海一帶,每逢較大的節慶活動,都可見到一隊規模龐大的“魚兵蝦將”等擬人化水族動物,手握各種奇異兵器,動作誇張地一路表演舞弄, 即“海反舞”,也有稱之為“水族舞”。
“海反舞”的故事傳說有二:一說是孫悟空欲來龍宮借寶,四海龍宮眾兵將齊聚東海,擺開陣勢大練兵,以鎮煞孫猴子威風。為此各路兵將大展英威,一時攪得四海變色,日月無光。一說是東海龍王貪色,欲強行霸搶鯉魚姑娘入宮,激起海底眾將官一齊造反,打至龍宮門口,稱為“海反”、“海底反”。
“海反舞”角色 眾多,少者十餘人,多者可達三四十人。有魚兵、蝦將、鰲王、龜相,有龍蝦展須、墨魚放煙、扁魚使叉、大頭鰱舞錘、魷魚扛大鋸、海鰲使長矛、魴魚揮大扇、花螺吹號角、鯊魚張血口、海蚌展英姿等等。各個角色手握不同的兵器、道具,一路耍弄,擺出各種陣勢和身段體態。條件許可的還加上一些特殊效果,如墨魚放銃、放黑煙,龍蝦眼睛閃電光等等。舞隊一路呼嘯吶喊,手舞足蹈,氣氛尤其熱烈。加之舞隊角色造型奇特,往往觀者眾多,一路追堵,再三觀之而不厭。
“海反舞” 中的動作大多來自泉州南少林武術的武打套法,無論獨舞、對舞或多人合作的群舞,都以南少林武術各式器械的演練套路為基礎,加以適當舞蹈化。舞蹈隊伍則借鑑高甲戲、打城戲中的相關情節和隊形,如“排場”、“點將”、“操兵”、“開打”等陣式,直接套用或變化發展。伴舞音樂一般使用打擊樂,鑼鼓隊陣容強大,包括大小通鼓、大小鑼、海鑼、大小鈸等,由一個鼓師操鼓指揮。節奏的快慢強弱,音色的大小宏細,根據舞蹈情節變化,以增加氣氛和表現力。

類別

蚌舞

“海反舞” 中的蚌舞時常獨立出來,一群身著艷麗小旦服裝的蚌姑娘,雙手握著裝飾華麗的蚌殼,一張一合地跳起美麗的舞蹈,成為一個單獨的群舞,稱“蚌舞”。
海蚌姑娘 踩著水步,身子時而從蚌殼露出,時而躲進蚌殼,身段動作以飄、搖、浮、沉、扇、轉為主,穿插兩人配合的戲舞,相互對夾、對縱等,表演各種各樣造型,形成高潮。
蚌舞造型奇特優美,舞匯整齊雅麗,觀賞性強,不僅在泉州沿海地區流行,甚至泉州戴雲山主峰腳下的赤水山區,也保留著“蚌杯”(蚌殼)的民間舞蹈習俗。

鶴蚌舞

另有一種一蚌、一鶴、一老漁翁的三人舞,稱為“鶴蚌舞”或“鶴蚌相爭”舞。
表演時先由舞著蚌殼的蚌姑娘上場舞蹈,隨後由穿著黑白大氅、束身黑褲、戴著鶴嘴帽的白鶴舞上場。二人相遇後,白鶴幾番啄擊海蚌,海蚌則時開時合,逃避白鶴攻擊。最後海蚌設圈套把鶴嘴夾住,雙方僵持不能動彈。而在一旁捋須觀戰的老漁翁,此時樂得哈哈大笑,趁機撒下大網,將鶴蚌盡收網底。舞蹈在“漁翁得利”的結尾中結束。
此舞因有角色、有情節、有性格,表演生動、詼諧、風趣,服飾漂亮、舞姿優美,很受民眾喜愛。除了常在踩街時使用,也常在舞台表演節目中運用。
泉州打城戲中保留著“蚌舞”的節目,一般在神話類劇目中使用。如《西遊記》,妖怪變為海蚌,孫悟空 則變為漁翁或仙鶴。海蚌一開一合,一笑一閉,假意挑逗漁翁,漁翁見蚌姑娘美貌,被吸引得神魂顛倒,海蚌趁機夾住漁翁的頭、屁股以至身軀。海蚌一方面竭盡所能企圖擊退漁翁,一方面藉以娛樂觀眾,營造氣氛。最後,孫猴子玩膩了,一陣拳腳降服妖怪,掰開蚌殼,捉住蚌姑娘,得勝而歸。舊時,打城戲中“蚌舞”不輕易上演,只有遇特別重要場合,或主人家招待特別周到熱情,方臨時加演一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