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天村

海上天村

1984年,技改投資62.2萬元。 1985年生產棉紗150.5噸,產值76萬元,利潤5.7萬元。 1992年,村民429人進各廠做工,全年工資收入89萬元。

村況

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江畔,離東陽市城區16公里,是東陽東門外的新興工業村。南濱滔滔江水(東陽江),北倚紅壤丘陵;東側遙對紅旗壟,西乃緊靠鹿山峰。1949年前,村民自耕田極少,單幹獨戶以三熟制農業為主,生活以玉米為主糧。有囡不賣大里薄,一天到夜三餐粥;有囡不可賣過溪,做死做活不得嬉。1949年後,開發溪灘,墾荒造田300餘畝,同時經縣水利局批准,在?乾村下游處修建攔水壩,長100餘米,高0.86米,並將村北舊大?改道加寬,計長929.7米,闊10米,以利灌溉。又在村南松樹畈外引水興建水輪泵一座,既可加工糧食,又能發電照明。以往,全村農業總收入一直徘徊在950萬斤左右,由於農業承包責任制落實到戶,推廣良種,科學種田,1992年,總產量達1475萬斤。 村中街道小巷,現均已鋪成水泥路。1978年,修建機耕路12條,總長5981米,每條寬3米。1992年增建機耕路3000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1992年,388戶人家蓋新房,計1067間,其中有三層樓房140間。全村有彩電、黑白電視機500多台,電視覆蓋率70%以上。 舊時,村旁水濱、倚山丘陵均遍植林木,鬱鬱蔥蔥。1945年日本侵略軍大砍樹木構築工事,及1958年大煉鋼鐵亂砍亂伐,以致林木所剩無幾,唯村北一枝古樟樹,周圍6.7米,據傳已600餘年,至今仍生機盎然,矗立村旁。

村貌村貌

文化教育

尚賢求學之風鼎盛,造就歷代志士能人。《倪氏宗譜》序云:南園課讀儲棟樑,科名鼎煥盛冠裳。倪姓為館閣名賢,簪纓世家;俞姓為太史第;鍾姓為主簿後裔;蔣姓則有光祿紫金炫輝煌,公侯將相名顯揚,更有郡尹刺史郎之說。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中科舉3人,高等院校畢業6人,留學生2人,黃浦軍校畢業1人。1949年後全村有大學畢業生65人,尚在高校就讀11人。其中有留學歸國博士1人,碩士3人;現任大學正、副教授4人,工程師5人;軍事航空院校畢業4人。現任地質研究所所長1人,北京武警總隊大校1人,上海體育學院教練1人。 大里重視文化建設。致富的農民,先後興建文化樓、育才樓、作家樓等。其中最突出的當推蔣丁偉的文化樓。蔣丁偉5歲喪母,20歲始學泥工,27歲承包建築工程。數年後,家境漸好,開始走向富裕。1983年投資15萬元建成一座新樓房。二、三層闢為圖書、閱覽、棋類、桌球、器樂練習等活動場所,稱為青春文化樓。1984年始,免費向村民開放。1987年8月,受省文化廳邀請,出席全省文化戶座談會。《浙江日報》、《文匯報》等先後報導其先進事跡。1985~1988年,訂有全國報紙107種、雜誌132種,購進圖書6800冊。計報刊訂閱費7000餘元。3年中,接待省內外來訪賓客60多人次,日本、荷蘭等國際友人也慕名而至。1987年,蔣丁偉投資20萬元,再建一座占地100平方米的四層活動大樓。1993年,又為村老年協會訂閱報刊雜誌53種,計人民幣1499.95元。

經濟發展

海上天棉紡廠於1984年10月籌建,翌年6月正式投產。1986年,改名為東陽紡織總廠。1984年,技改投資62.2萬元。1985年生產棉紗150.5噸,產值76萬元,利潤5.7萬元。全廠總產值140.9萬元,比1984年增加66.16%。1988年,職工546人,完成總產值666.56萬元,比1984年增加6.76倍,利潤完成31.99萬元。固定資產原值847.67萬元,淨值778.42萬元。現有職工657人,總產值9000多萬元。產品遠銷義大利、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現名東陽三陽棉紡廠。 絹麻梳紡廠,1991年是虧損企業,1992年扭虧為盈,產值30餘萬元。現有職工219人。1992年,村民429人進各廠做工,全年工資收入89萬元。僅此一項,比全村農業總收入26萬元超過63萬元,增長270%。全村能工巧匠360餘人。其中在全國各地承包建築工程的有20餘人,年收入100餘萬元。其他340人按人均年收入0.4萬元計,可得136萬元。合計全年總收入236萬元,人均年收入達5184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