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二中

浯溪二中

該生活區原是1989年以後建的城關二中,1999年改為生活區。 食堂、廚房:緊靠教工宿舍樓,1991年修建,面積800平方米。 排球場:1998年修建,面積500平方米,有標準的排球網架4幅,排球50個,位於生活區。

浯溪二中

地理位置

位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浯溪鎮白沙、椒山兩村交界處,地勢平坦,環境清新幽靜,一條4米寬500米長的水泥道自校門口向東伸展與縣城新興路對接,側與縣看守所毗鄰,後抵白沙、椒山兩村水渠遺址,西南面同新建的縣委、縣政府中心辦公樓相望。
校門校門

歷史沿革

該校最前身是白沙中學,原址在今生活區內。1984年9月劃入城關鎮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關懷。為發展、擴大城區教育,滿足青少年入學的需要,鎮黨委、政府三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改建白沙校,新建一所規模較大的鎮屬中學,原校老師和學生借用白沙國小教室和租民房上課。1987年2月成立了以劉玉生(原城關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7人建校領導小組,率先在該校臨近的白沙、椒山兩村征地15畝,自籌資金50萬元。當年破土動工。次年縣教委從“教育附加費”中撥入50萬元用於建校。1985年原“浯溪公社中學”劃入城關鎮管轄,1988年7月,鎮委和鎮政府研究決定將原白沙、浯溪兩所中學合併為一校,更名為城關鎮第二中學,報縣教委批覆同意。是年8月,縣教委根據學校的發展趨勢和規模,從全縣部分區,鄉中學調入21位老師充實學校教師隊伍。由於當時新校址尚未竣工,教師、學生上課仍分白沙、浯溪兩校,直到1989年9月,兩校才合併,喬遷新址,啟用新校名:“城關鎮第二中學”。該校由壹棟教學樓組成,4層每層4間教室,4間班主任辦公房。磚混框架結構,水刷石牆面,內白粉牆,木門玻璃窗,磨石地面。全校共12個班,學生750人,教師58人,工友3人。1990年,城關境內人口急劇上升,原有校舍、班級已容納不下愈來愈多的入學者。同年7月,鎮黨委和鎮政府再次研究決定:完善城關二中的教學設施及配套工程。在原教學樓對面另建一棟共3層,900平方米的教學樓,配教師辦公房和廚房、食堂1200平方米。當年10月破土動工,次年12月竣工,總價90萬元(其中上級撥款40萬元)。此時,該校建制已達18個班,學生965人,教職工78人,學校總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1995年全縣鄉、鎮機構改革,撤區建鎮,城關鎮改名浯溪鎮,原城關二中隨之更名“浯溪二中”。隨著城區的開發,人口迅猛增長,生源越來越多,原教室又擁擠不堪,無法安置眾多的入學者,加之原有的教學設施簡陋,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鎮委和鎮政府再次從現實出發,以前瞻的眼光,決心振興浯溪教育事業,大規模擴建浯溪二中。1996年元月,鎮黨委書記鄧安生親自掛帥,在選址和資金的籌劃上作了周密的安排。又征地68畝,同年3月動工,投資650萬元,由於三個建築施工單位的300多建築工人及民工夜以繼日的施工建設,到1997年8月所有新建項目交付使用。嶄新古牌樓式的校門,一幢幢挺拔的高樓,平地崛起。潔白的瓷牆、棕色琉璃瓦,與藍天交相輝映。校內建築分為8大棟、5個區,即:休閒區、生活區、科教區、辦公區、運動區。2002年8月浯溪二中更名為“浯溪鎮中心學校”,占地面積105畝,總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固定資產2000萬元。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不斷繁榮發展,現正以嶄新的姿態跨入省級初級中學名校行列。學校由第一副校長主管學校工作。現有36個班,學生2714人,教職工176人。中學高級教師12人,中學一級教師56人,研究生學歷1人,在讀研究生2人,大學本科學歷60人。是永州市最大的初級中學。
編輯本段學校建築

休閒區

校門:坐西北向東南,長28米,高10.5米,二級重檐,四角分明,翹首飛展,屋頂最高處正中立一寶葫蘆。葫蘆兩邊盤兩條雕刻的黃龍,一雄一雌。大門上方牆體黑底金字,正面用草書體題寫校名“浯溪二中”。背面牆寫有校訓:“團結、嚴謹、務實、創新”正楷體。第二級重檐下是校大門,寬8米,高2.15米,左右有耳門,寬2.5米。耳門兩邊有廂房分別用作傳達室和治安保衛室,面積各40平方米。正大門中間立有兩個鋼筋混凝結構的支柱,高4.6米,嵌棗紅色大理石,兩邊寫有行書體對聯。上聯是:桃李芬菲遂令祁山縈舊夢,下聯是:英才輩出猶看學子步青雲。廂房兩邊是磚砌紅色圍牆,高2.8米,周長2790米,用棕色琉璃瓦蓋頂。建築總價60萬元。 

  花壇:中心花壇因地處中心位置而得名,1997年創建。入校道路從這裡分開,道旁兩邊栽有女楨樹,猶如一雙巧手,捧著中間這座花壇。它象徵著人民教師用辛勤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花壇正中是寶塔式的造型,共5級,每級用白瓷磚繞圈貼面。正中最高處植一棵雪松,綠身、尖頂。周圍種植的花卉有:一丈紅、月季花、山茶、杜鵑和月月桂等15種。總造價15萬元。為美化環境,2003年3月在教學、科技和辦公區樓前又設立了大小不等,造型各異的花園,主要種植的樹木和花卉有:白玉蘭、棕樹、鐵樹、桂花樹;黃揚、七里香、山茶、紅桎木、杜鵑、美人蕉、海桐花、一丈紅、月月桂等。花開絢麗,長勢喜人。 

  名人雕塑:位於進校通道兩邊,2003年修建,造價1.2萬元,它時時提

花壇花壇

醒師生對人生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該雕塑共8尊,左右兩邊各4尊,高2.2米,寬0.8米。白石膏頭像,黑大理石基身,紅大理石基座。每尊基身的正面刻有名言。道旁右邊立的是我國的教育家、科學家孔子、屈原、華羅庚、陶行知的像,道旁左邊立的是外國的科學家、發明家諾貝爾、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的像。 

  文化長廊:2003年修建,長21米,高2.5米,全是不鏽鋼材質,傘形棚頂,11個力柱,雙面形設計共25平方米,各板面是活動推門,鑲有鎖。板面嵌設的內容有:學習輔導資料、時事政治宣傳、報刊、科技創新作品、名師名生事跡簡介等,總造價1.47萬元。 

 校園路:1997年建,四通八達,晴天見不到灰塵,雨天見不到污泥,一條3×350米的水泥道,連線校內南北兩端的教學區和生活區,是師生行走的主要通道。路邊有歷年種植的白玉蘭、海桐、女楨樹、月月桂,路中段建有兩個寬4米,高2.7米的實體牆宣傳櫥窗,一南一北,與文化長廊平行。分別寫有校務日誌和衛生保健知識等。 

  大禮堂:1997年修建,高11米,面積1100平方米。正門朝生活區,兩扇雙開鐵門,舞台抵馬路邊圍牆,框架結構,水磨石地面,造價80萬元。它由休息廳、禮堂和舞台三部分組成。休息廳樓上有面積為41.2平方米的房屋4間,供放映或存放舞台器材用,牆壁留有4個放映孔。禮堂左右兩邊門窗對開,窗子分上、下設立,均勻排列。通風條件好,光線十分明亮。位於右邊的2條雙開鐵門通桌球訓練基地,左邊的通露天空地,旁邊新設立了洗漱處。為方便學生雨天上體育課,禮堂內建有籃球場,有鐵制籃球架2幅。舞台台高1米,面積135平方米,2個台門口,分5級而上,台上掛雙層幕布。舞台三面設有用於練功的鐵扶手護欄。

生活區

主要由2棟對應的教工、學生宿舍樓和食堂、廚房組成。間距80米,中間建有排球場、籃球場、腳踏車棚各兩個,總價15.5萬元。該生活區原是1989年以後建的城關二中,1999年改為生活區。教工宿舍樓由原教室和辦公室改建而成,共3層。第一層有2間住房,其餘各間用作教工和學生就餐地。2-3層共18間,每間45平方米,現用作學校缺房戶教工住宿房,另有10間廚房,每兩戶教工共用1間,面積26平方米。有教工用木床21張,辦公桌椅18套。食堂、廚房:緊靠教工宿舍樓,1991年修建,面積800平方米。食堂有廚工3人,管理員2人,臨時工友10-12人不等。生活用方桌40張。廚房內分炒菜室、辦公室、糧油保管室和鍋爐房4部分。炒菜室置有大鐵鍋2個、冰櫃、碗櫃、蓄水池、洗菜池各1個,1×2米水磨石切菜板2塊。鍋爐房有邊長3米,高為3.5米的蓄水池1個,有體積為2立方米的不鏽鋼開水桶1個。1998年添制鍋爐1台,價值1.2萬元。1999年添制蒸汽飯櫃2組,鋁製蒸飯盒150個,計2萬元。鍋爐房側邊有男女洗澡堂各1間。學生宿舍樓主要供寄宿生用,與教工宿舍樓遙相對應。1999年利用原教室和教師辦公房改建,4層,大小住房共24間,男女學生宿舍16間。男女生指導員、寄宿生管理員住房、辦公房6間。每層東頭是水沖式男女衛生間,白瓷磚牆體,彩色花紋地板磚,整潔而舒適。學生用雙層木質床245張。現有寄宿生418人,其中女生219人。1998年,在該樓底層西面靠圍牆處,建有邊長4米,高3米的蓄水池1個,安裝5個水管籠頭,便於師生日常洗漱。腳踏車棚:1998年修建,10個力柱,不鏽鋼框架,透明塑膠棚頂,面積300平方米。位於校大門左側。

科技區

科技樓:1997年修建。設計像一把老式銅鎖,像征著師生用智慧鑰匙去打開科學的大門。共4層,總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造價95萬元。第一層依次是生物、化學實驗室各2間,面積分別為176平方米,各種儀器設備總價值22.7萬元。第二層辦學成果展覽室1間,1998年創辦:物理實驗室2間,價值6.8萬元;室1間,1998年建,價值3.5萬元;電教器材管理室1間,價值4.5萬元;數據資料庫1間,1998年建。第三層以網路教室為主,其中音樂教室1間,1999年建立,價值4.3萬元;信息網路教室3間,2001年建1間,2003年建1間,2004年建1間,有電腦205台,價值97萬元;閉路電視控制中心1間,1998年建,價值3萬元;學校財產保管室1間。第四層主要是圖書館所在地,其中美術繪畫室1間,1999年建,價值1.4萬元;工會活動室1間,1998年建,價值1.2萬元;采編室1間;防艾禁毒室1間;教工閱覽室、學生閱覽室各1間,面積共218平方米,1997年建立;藏書室1間,面積134平方米,現有藏書8370種計64256冊,生均26.7冊,電子圖書26142冊,總價28萬元。教學樓:位於校門的左側,由兩棟平行的高樓組成,間距50米,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可容納32個教學班。1997年修建。每棟樓高4層,中間是6.2米寬的雙向樓梯通道,樓門口置粗鋼管鐵門,每層左右兩邊各有教室和班主任辦公房2間,兩棟教學樓有教室32間,班主任辦公房32間,學生桌凳2500套,教師辦公桌椅32套。每間教室前後置玻璃黑板各1塊,講台1個,25寸彩電、幻燈機各1台,螢幕1幅,班班通閉路電視網路,總建築面積3336平方米,造價達150萬元。政教處設在該教學區,以便對學生加強管理。第一棟教學樓的後側南面,建有男、女廁所3層。前向是教工自己開墾的綠色植物園,是學校待開發的生物學習實習基地。在辦公區、生活區均建有洗手間。

辦公區

位於校門的右側,1997年修建。是學校領導班子和各教研組集體辦公所在地,學校的各種管理措施在這裡決策,學校的各種政令從這裡發出,學校的教學改革在這裡起步。該樓建築面積1062平方米,磚混結構,白粉內牆,磨石地面,共3層,每層9間辦公房,每間38平方米。第一層辦公房依次是語文組2間,醫務室1間,數學組2間,英語、體藝、理化生組各1間。第二層分別是校長室1間,副校長室2間,教科室、教導處、會議室辦公室各1間。第三層依次是:政、史、地教師辦公室2間,文印資料室1間,工會、團委、副校長室、總務室共3間,財務室3間。

運動區

田徑運動場:1997年修建,面積1.5萬平方米,內設400米環行跑道,外圈有8根100米徑賽跑道,沙坑2個,造價36萬元。2003年在該運動場內又設足球訓練場一個,有足球架一幅。不鏽鋼升旗桿3幅,中間的1幅旗桿最高,兩側為副旗桿。運動場主席台,建築面積380平方米,總價值39萬元。它前與學校大門對應,後抵西北面圍牆,台上大廳長21米,寬9米,高5.5米。主席台兩側是梯形通道,通道兩端是梯形看台,分8級共2000個座位。1997-1998年這裡曾成功地舉辦了全縣國中生第4-5屆田徑運動會。排球場:1998年修建,面積500平方米,有標準的排球網架4幅,排球50個,位於生活區。籃球場:1998年建一個,2002年在原球場旁又建一個籃球場,籃球架4幅,全是鋼製材料,投籃板是木質的,籃球40個,位於生活區。桌球場:2003年修建,面積2000平方米,水泥地面,砌水泥桌球台16個,前後方向用不鏽鋼材料圍欄,價值2.5萬元,位於科技樓與大禮堂之間。

政治思想教育

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一是根據中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內容,進行平時行為表現打分活動,違反一次扣1分,在期末行為表現里扣除,以督促學生嚴格要求,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模範守紀。為提高學生自律能力,學校推行“五三卡”教育活動。即:“學生自找三個閃光點、自定三個突破口、自編三句警言、自立三個榜樣、自製三個承諾”,力爭做到“十好”。即:讀好書(會國語)、寫好字(字是人的形象)、做好操(按體操要求)、唱好歌(教材上歌曲、隊歌、團歌、國歌)、掃好地(養成好習慣)、走好路(遵守交通規則)、講好話(文明禮貌用語)、愛好校(不損壞公物)、做好人(心中有愛心、孝心、有法規)、做好事(助人為樂)等。二是根據不同時段的工作特點,聯繫實際,開展活動。八十年代以繼續開展“學雷鋒,創三好”、“五講四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一系列活動,組織學生對學校環境實行三治(治髒、治亂、治差)和三化(淨化、綠化、美化),同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1985年後,利用學雷鋒紀念日和“五四”前後分年級分班到祁陽縣汽車站、黃道門碼頭、人民路、羅口門等公共場所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去人民路交叉路口維護交通秩序,開展愛心獻老人活動。每年送給白沙村敬老院的白糖、面、水果等物價值500餘元。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向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如“五四”和“十一”開展理想前途教育和國情教育。為使活動深入,第一副校長陳黨生在全校升旗儀式上講,祖國資源雖然豐富,但人均資源不多;且自然災害頻繁,地區差異性也大,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這就是我國的國情。1997年以迎香港回歸為主題開展“八字”系列活動。2000年10月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50周年,特邀柏富桐等三位戰鬥英雄來校作報告,2006年4月學校特邀永州市關心下一代協會負責人郝傑、劉慶義等三人在縣委副書記蔣明清的陪同下,來校作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工作報告。三是把浯溪公園、龍山烈士陵園、祁陽縣光榮院作為學校政治思想教育基地,每年3月5日和5月4日、9月15日前後,分年級、分班輪流到那裡開展活動。在浯溪公園請楊仕衡等三人分別介紹浯溪文物知識、歷史淵源、陶鑄生平優秀事跡。有時在陶鑄銅像前舉行入團、入隊儀式。在龍山烈士陵園請原縣歷史檔案館羅壽星同志介紹祁陽先烈雷晉乾等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跡。1990年開始,每年3月、9月是的雷鋒和愛老人節活動,學校團委組織全校青年團員到祁陽光榮院義務幫扶,一方面讓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幫助打掃衛生,清理周圍垃圾,另一方面開展獻愛心活動,各自帶些白糖、面、鹽、水果等物,價值300-500元不等。去慰問那裡的孤寡老人,深受社會各界好評。四是利用課本法律常識結合普法內容,向學生進行普法宣傳教育。1990年以來,先後聘請縣公安局副局長王柏平、黎陽路派出所教導員黃際國、向祥久為學校法制輔導員,每期先後來校作題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一般違法與嚴重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輔導報告,利用反面教材向學生進行教育。此外,學校還辦有法制專欄專刊,主辦法律知識講座,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少年犯》、《賭命漢》和有關法律知識的錄像片,開展全校班級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考試等活動。2002年在縣公安局的組織下,一批在押犯人來校現身說法,有力提高了師生的法制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五是寓政治思想於教學課堂之中。政治思想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善於捕捉政治思想教育的契合點。2002年10月何旭艷老師在87班上幾何課,講授《相似形》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兩幅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從地圖上找到北京、台灣、永州三地點,把他們聯結起來,展示兩個三角形,看似一般的數學教學,實際上寓意了台灣寶島與大陸的山水相依關係。在當今台獨甚存之時,告訴學生,台灣永遠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抱。

課堂教學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學校使用省編教材。1978年秋開始,使用中國小十年制統編教材,從此課程設定步入正軌。2001年在一、二年級加開信息技術課,2003年秋季,在一年級實行新課程。1985年前,課堂教學中不同程度存在著教法單一,教師缺乏對教材體系結構的系統研究,憑著“教參”,一支粉筆一本書,照本宣科,學生無主動性、積極性,上課目標不集中,思維緩慢,學生學得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1990年後,突出素質教育,學校不斷添置了幻燈機、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放像機、視頻儀、語音室等電教設備,2000年後多媒體、電腦等現代教學器材進入學校。課堂教學實行“三轉變”,即從滿堂灌單獨傳授知識、轉變到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上來;從大量的課外作業、單純的研究教法、轉變到當堂消化、研究教法和學法上來,從落後的傳統教學手段,轉變到適應學生接受的、現代化教育手段上來。教師把功夫下在備課上,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時計畫,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定目的要求,重點難點,定雙基。做到基礎知識掌握準,重點難點扣得準,聯繫實際結合準。1999年,校長劉水生組織學校班子成員制定新的課堂評價標準,核心突出師生互動、課堂技巧、學生學法三方面。在教學管理中,把目標教學法與層次教學法有機的結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三段九環”目標教學法。2003年實行新課程教法,它的一個主要觀念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玩中學”、“做中學”。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探索中學習,尊重學生知識、能力、興趣諸方面的需要。

實驗教學

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清晰、準確、生動、形象、直觀地揭示事物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難點。1990年以來,學校把實驗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素質、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1996年後,每期舉行一次班級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比賽,有力地推動了實驗教學的開展。學生做到能寫實驗報告,了解實驗原理,準確地選擇實驗所需器材,操作基本規範正確,能初步分析實驗現象和誤差的原因,得出實驗結論。
電化教學
是用幻燈、視頻儀、電視機、錄音機、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伴以相應的教學形式,來組織、控制教學過程中的信息輸出,對最佳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10月,鄭海英老師在78班上物理《參照物》這一內容時,自製投影片“小小竹排江中流”,隨著放像機播放的優美歌聲,抽動“流水”,輔以手勢,使每個同學都感受到了“巍巍青山兩岸走”的磅礴氣勢。克服了過去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學,這種用電教手段進行概念教學,容易使學生進入“樂學”的亢奮之中,收到較好效果。還有在“力”的教學中,利用幻燈片將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用不同顏色加以區別,再用紅色箭頭表示施力物體對受力物體的作用力,這樣做直觀、形象,又是鮮明對比,使學生對力的認識留下深刻印象。

圖書管理

20世紀80年代學校圖書甚少。1990年後,學校圖書不斷增加,1998年為迎接湖南省中國小普及圖書檢查驗收,學校一是組織專門領導班子,由辦公室具體專抓;二是積極籌措資金,添置圖書室設施;三是聘請熟悉圖書管理知識和業務,素質良好的教師擔任圖書管理員。圖書室對有限的圖書進行有效的管理,制訂了《圖書管理制度》、《借閱制度》、《閱覽室制度》、《賠損制度》、《圖書管理員崗位責任制》等,對所有圖書逐本分類造冊,各書帳、卡、物相符,排架整齊有序,標識明顯。報紙期刊按月按季裝訂成冊,妥善保管。嚴格執行借閱制度和開放時間,建立圖書宣傳窗,及時向師生推廣新到優秀圖書,介紹工具書的使用方法。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在全縣推廣,堅持面向教育、面向第一線,充分利用書刊資料全方位為師生服務,組織多種形式的讀書讀報活動。2000年配合語文組,組織班級手抄報比賽。2001年,配合校團委組織“五四”徵文演講賽,2002年配合學校組織“素質教育知識搶答賽”和“珍愛生命,拒絕毒品”演講賽。2003年配合學校組織“國慶徵文”賽,2004年配合學校組織“讀書報告會”。今年上期,縣教育局來校召開師德師風現場會,圖書室積極配合學校為會議提供參觀現場。

學科競賽

1990年以前學科競賽項目較少,學校沒有具體計畫安排,1992年以後,學科競賽內容逐年增多,不但有縣級、市級、省級的,還有國家級的,但都是由任課教師挑選班級最優秀的學生,代表學校去參賽,缺乏教師的系統培訓輔導,因而比賽獲取的名次不高,人數不多。1998年後,學校有計畫,有步驟地安排各學科競賽對象、培訓教師,組建了學科競賽領導班子,確定校長掛帥,教導處主抓,任課教師配合,指導教師具體培訓,時間一般是每周的星期六上午,方法是講、練結合,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培訓對象首先由各班任課教師初選,學校組織集中複試,確定名單予以公布。一般多挑業務素質好、教學經驗較豐富、工作責任感強的中青年教師擔任培訓指導工作。培訓始終以探索發現為主體,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培訓學生能力為核心。近十年來,不但培養了一大批學科競賽的優秀學生,而且也創就了一批優秀的骨幹教師,他們是:劉水生、陳黨生、湯桂香、黃彩雲、楊愛華、王紫艷、劉安民何玉芳、雷九生、謝春元、朱香群、李利民、劉陽、謝集芳、陳社民、陳俊志、王玲、楊衛紅等。全國國中生數學奧賽連續6年(2000-2005)獲祁陽縣賽區團體總分第一名;唐偉明、唐健、周俊志、廖振宇、譚歆、文倩、黃冰等12位同學先後獲國家級獎。祁陽縣國中生英語口語比賽連續4年(2002-2005)全縣奪冠;1997至1999年國中物理比賽獲省級獎2人,市獎2人,縣級獎3人,化學競賽獲省級獎1人,市級獎1人,縣級獎3人;2005年全國物理競賽獲省一等獎2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1人、縣級獎12人,化學競賽獲國家一等獎1人、三等獎1人、市一等獎5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3人,是年,被評為永州市化學競賽優秀學校。生物競賽省三等獎1人、縣級獎4人;2000至2001年祁陽縣中學生作文比賽和讀書徵文賽,獲一等獎2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4人。這是李利民老師在2000年奧賽培訓班上的一節數學課,內容《構造輔助圓解題》,選自《數學奧賽》。在培訓過程中,對一般同學感覺凡與圓有關的題就比較難的心理。首先設計一組美麗的分形藝術圖片,隨著畫面和優雅的音樂,把學生帶到一個數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境界中,最後定格在一張三角形和圓所構成的分形藝術圖片上。提出問題:你會發現三角形與圓之間的關係嗎?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圓是三角形的外接圓,圓心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再提出問題:這個性質可否逆用呢?從而引出課題:構造輔助圓解題。為突出“構造輔助圓”解題的妙處,課堂中分別列舉三個例題,讓同學們從實例中體會到在有些無圓的幾何題中,用“構造輔助圓”解題,直觀、思路簡捷、方法新穎。

課外活動

1986年後,學生課外活動受到重視,並正式安排在周課時表內,每周2節,1994年後,學校以多樣化的校園文化,突出素質教育,開展豐富而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陶冶人的品格氛圍,淨化人的心靈,最受教育者賞心悅目,發揮個性特徵的是:校園文學社,校園廣播電視台,文藝、體育、書法、繪畫興趣小組,科技活動、班級手抄報等。

校園文學社

1989年10月學校成立過“白沙潮”文學社,歷經3年,辦刊15期,時間雖短,成效卻較顯著,不但讓一些文學愛好者受到鍛鍊,而且培養團結了一批文學人才,尤其是舉辦的文學講座、文學欣賞、小記者採訪,使得一部分文學愛好者脫穎而出。1994年後校內一批好寫作的同學,常常把自己的作品送往祁陽報或祁陽縣作協辦的浯溪刊去發表,送出去的作品苦於無老師的系統指導,因而作品發表率較低,由此而泯滅了一部分人的創作欲望。對此,學校研究辦一個文學社,把這些人組織起來,自己辦一個刊物,取刊名《浯溪風》,使學生習作有發表的園地,此時在二、三年級班級中,手抄報也逐漸發展起來了,刊物始終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讓文學社成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刊物內容貼近校園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欄目主要有浯溪風鈴、校園寫真、心靈寄語、夢幻天地、小說世界、青春詩箋、三吾論壇。近十年來刊出學生習作2568篇。2000年12月78班學生龍騰參加首屆“21世紀全國國中生寫作大賽”作品《黃牛和蝴蝶》獲湖南賽區三等獎。2001年7月,該同學習作《工具機歷險記》發表在省《國中生》雜誌上。賀菲亞、鄧雲兩同學2001年參加第四屆小天鵝杯全國青少年文學寫作賽,分別獲湖南賽區二、三等獎。2001年4月伍偉同學參加第五屆語文杯全國中學生作文賽獲三等獎。2006年3月《創新作文》雜誌發表了《浯溪風》學生習作一篇。

校園廣播電視台

以其經濟、便捷而作為現代社會信息的傳播媒介,學校利用這一有效網路,成為培養學生採訪、寫稿、編輯、攝像、播音等素質的重要陣地和精神文明視窗。1998年10月學校建立廣播電視控制中心、閉路電視安裝到班,學校配專職管理員1人,播音員1人,再從各年級班招聘學生播音員若干人,學生播音員在播音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廣播閉路電視台下設小記者站、小記者也在各年級學生中招聘產生,小記者行使校內外新聞的採訪、寫稿、編輯職權。廣播電視台專題節目,有新聞快訊。現代中學生,師生點將台,校園之聲,優秀學生選介,教師優質課介紹,還可將多種形式的活動實況攝像製作和播出。1999年3月,北約襲擊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訊息傳出後,學校師生群情激動,一致對北約這一野蠻行為表示強烈遣責,各班分別舉行主題班會,堅決擁護黨中央的嚴正立場及採取的各種措施,對此電台小記者迅速採訪組稿,及時播放了全校各班活動情況,增強了立足崗位、刻苦學習、掌握本領、報效祖國的信心和力量。近十年來,共播出自己採訪、組稿新聞500餘篇,其中32篇選登在原祁陽報,45篇在縣電視台播放。
書法繪畫
是學校美育教育的重頭戲,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極好機會。為激發學生對書法繪畫的興趣和激情,學校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周祁老師通過不斷的鼓勵、誘導,使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1997年祁陽縣第四屆國中生田徑運動會在學校召開,美術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田徑運動會情景,要求他們把自己印象最深、最有意思、最能體現運動會特色的場面,用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結果,學生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自己對運動會場面的感受。有的畫莊嚴而熱鬧的入場式,有的畫運動員比賽拼搏的動人現場,也有的畫光榮而自豪的頒獎台和動作優美、整齊、讓人賞心悅目的集體舞。一幅幅畫作,表達了學生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使他們發現了美,表現了美,創造了美。2000年5月,學生申鋼參加全國中小學生美術書法作品邀請賽,作品書法獲佳作獎;2001年1月學生申鋼、陳鵬參加中美少年兒童環境美術書法攝影賽,繪畫作品《愛我家園》獲優秀獎;2002年12月學生陳則參加第一屆中國少年書法美術金星獎賽,作品《書法》獲金獎。2004年4月學生陳則、鄭元竣參加永州市新課改新理念新書法繪畫賽分別獲一、二等獎。

科技活動

是學校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是向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主要作用是:擴大學生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能力及個性特長的發展,為愛好科技活動的學生進一步開發智力,施展才能。科技活動的訓練注重手腦並用,強調在操作中發展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及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活動內容主要有:科技製作、計算機操作、科技知識傳播等方面,具體內容因人而異,形式多種多樣。一是觀察實驗,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按要求獨立做實驗,觀察實驗中現象,思考實驗結果和原因,初步懂得和分析總結實驗原理和規律方法;二是設計製作,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簡單材料、工具、設計自己的小製作;三是套用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摸擬實驗,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心向與能力;有目的、有計畫地組織學生參觀、開展社會調查、專題知識講座、專題討論、舉辦科技牆報、小製作、小發明、小創造、小論文成果展,讓學生在廣闊的科技知識海洋里遨遊。1992年謝集芳老師指導學生謝彥發明的“三級英語智力牌”評為省二等獎,並申請了國家實用發明專利,專利號:9200132404。該發明利用麻將的“吃”、“撞”玩法原理,將英語的字母、字組合製成麻將牌,玩法同麻將,能組合成英語單詞的才能“吃”或“撞”,以組單詞最多者為勝,該發明在學校部分班級試用後,效果良好,起到了寓教於樂,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興趣和成績。2000年指導學生唐娟發明的電子搖控開關,獲市一等獎、省二等獎;2004年學生參加永州市第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8人獲獎。謝集芳老師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指導132班學生於明就我校教學樓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實地查看,丈量計算,上網查詢,撰寫出《我校的教學樓設計合理嗎》論文,獲市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楊愛華老師指導112班學生鄧麗君上街道,走訪城市居民,走訪衛生部門,利用圖書資料、上網查詢觀看影視資料,蒐集信息,撰寫出《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與處理辦法》,獲市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雷九生老師指導115班學生周冠榮上掛榜山林場,調查祁陽小鯢的生態環境,收集有關數據,完成了一篇詳盡的調查報告——《清明時節話小鯢》發表在永州日報上。指導學生周冠榮上椒山桔園調查椒山桔園的黃土,寫出對黃土有機組成部分進行化學分析的小論文——《椒山黃土裡的水為何有點甜》,獲市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劉安明老師指導122班學生杜鵬,觀察金魚缸里的水草,發現水草上往外冒出氣泡,這些氣泡的成分是什麼?怎么去鑑定它們呢?他要同學們開動腦筋思考,運用物質燃燒的條件去進行鑑定,發現不都是氧氣,有一部分是一般的空氣。撰寫出了《水草上冒出的都是氧氣嗎?》小論文,獲市科技創新成果三等獎。2005年陳俊志老師指導131班學生文姣到湘江岸邊、家鄉的水庫、塘壩採集水樣、調查水質、訪問有關工作人員,了解到第一手資料,寫出了調查報告《家鄉水資源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性學習案例獲市一等獎。

文藝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文化藝術,以跳“忠”字舞,唱毛主席語錄歌,演革命樣板戲為主要內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藝術教育受到重視,且形式多樣,歌詠比賽、文藝匯演,不但活躍了校園文化,展示了青少年的風采,而且促進了學生的素質全面提高。2002年3月學校以地名白沙的沙沙藏金,浯溪的水水含情為內容,自編校歌《校園前程似錦》,唱響整個校園,激勵莘莘學子,刻苦攻讀,憑智慧敲開科學的大門,擔負起時代的重任。同時開展“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動,經常向學生推薦歷史歌曲、優秀民歌、健康的流行歌曲、組建文藝隊,培養音樂骨幹,舉行班級歌詠賽和班級文藝匯演,使一大批文藝愛好者脫穎而出。1990年起,全縣每三年一屆的中小學生藝術節和每年的祁陽縣春節文藝匯演,蔡金枝老師指導的學生舞蹈《傣族娃娃上竹樓》、《走進春天》、《天地喜洋洋》、《中國朝前走》等均獲獎。1999年祁陽縣首屆中小學生素質教育電視大賽獲一等獎。2005年12月30日,祁陽縣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節,學生鄧潔瓊獨唱《綠蔭》和63人參演的民族大聯唱《希望》同獲一等獎。學生參加市級以上的聲樂、音樂、舞蹈比賽,獲省級獎5人,市級獎8人。

體育

文化大革命時期,體育課被取消,以軍體課代之,以佇列刺殺為唯一教學內容,發展到以勞動代替體育的不正常地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學校體育工作走上正軌。其根本任務就是,增強學生體質,學會技術。1999年體育老師在86班教“前滾翻”時,先在墊上放一個長方體和一個籃球,要同學們推動,長方體一動即止,籃球則連續滾動。問學生人在墊上翻滾,應當怎么做?同學們立即明白了“把身體縮成球一樣”,教師邊示範邊講解,“屈成團”的動作要領,不到五分鐘學生基本上明白了技術要領,教師按男女分開教學,按體質分組練習,使“容量大”的“吃得飽”,“容量小”的“受得了”,大家從不同角度,不同起點得到提高。學校課間操、眼保健操、體育競技等活動正常開展,體育場地、器材設備不斷完善、充實、提高。學校廣播操班牌引路,統一著裝,佇列動作整齊規範,學校從現實出發,因地制宜的開展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桌球、籃球、廣播操比賽,不但增強了學生的體質,而且提高運動技術水平。1997年和1998年祁陽縣田徑運動會在學校召開,其男女代表隊雙雙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2002年和2005年代表浯溪鎮參加全縣國中生田徑桌球運動會,男女代表隊又獲團體總分第一名。2003年12月湖南省首屆跆拳道比賽,馮璐獲第一名,蔣艷唐艷成分別獲第2名。1997年至2006年國中畢業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測試,合格率達96.6%。

管理與榮譽

學校推行校長負責制,教代會參與學校管理,嚴格執行崗位責任制、考核制、獎懲制,不斷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堅持以以“團結、嚴謹、務實、創新”為校訓,以一切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一切”的辦學理念,制定近期的辦學目標,“學校管理科學化、教育教學特色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校園建設園林化”,用“以人為本,以德治校,管理強校,科研興校”為辦學策略。內抓管理創業績,外樹形象爭一流。1998年起實施師生掛牌上崗上課制度,被定為祁陽縣視窗學校,1999年評為祁陽縣普教普圖先進單位,全縣學校內部管理檢查評估,定為祁陽縣示範初級中學,次年定為永州市示範初級中學,2000年評為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園,2001年評為祁陽縣“文明標兵”單位,永州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單位,祁陽縣教育先進單位,2002年定為永州市現代教育實驗學校,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實驗學校,2002年和2004年畢業會考全縣教育質量綜合評估,名列第一,2003年評為祁陽縣電教儀器先進單位、祁陽縣衛生先進單位。2004年評為祁陽縣科普特色學校和祁陽縣綠色學校。同年定為湖南省科技學院教育實踐基地。1999年11月和2000年6月,湖南省副省長唐之享和省委副書記吳向東先後來校視察,指導學校工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