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人

浮人是出現於李白《贈範金卿其二》中的一個詞語,意為在外流浪的人。

基本信息

字面解釋

1.到處流浪的人。

2.心高氣傲的人。

古文意義

“富人多丁者,以宦、學、釋老得免,貧人無所人則丁 存。故課於上,而賦增於下。是以天下殘卒,盪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 楊炎疾敝,乃請為兩稅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婁,而賦於人,量出制入。戶無主客①,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②,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③,度所興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人之④。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難徭翻省,而丁額不廢。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曆十四年⑤墾田之數為準,而均收之。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⑥。歲終以戶賦增失進退長吏,而尚書度支總焉⑦。帝善之,使諭中外。議者沮詰,以為租庸令竺數百年,不可輕改。帝不聽,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斷⑧而地著⑨,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2其虛實,吏不誠而女無所取,輕重之權,始歸朝廷矣!(新唐書卷145,楊炎傅)

《贈範金卿其二 》

作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范宰不買名。

弦歌對前楹。

為邦默自化。

日覺冰壺清。

百里雞犬靜。

千廬機杼鳴。

浮人少盪析。

愛客多逢迎。

遊子睹嘉政。

因之聽頌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