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瘀點,瘀斑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本病於1805年由瑞士Vieu eaux描述。1887年Weichselbaum從腦脊液中分離出腦膜炎雙球菌。.進入流腦專題.... 病因 (一)傳染源:是帶菌者和病人。病人從潛伏期末開始至發病10天內具有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病原菌借咳嗽、噴嚏、說話等由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因其在體外生活力極弱,故通過日常用品間接傳播的機會極少。. (三)人群易感性: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從2~3個月開始,6個月至2歲發病率最高,以後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 症狀 潛伏期1~7日,一般2~3日。. (一)普通型:約占90%左右。病程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期、敗血症期和腦膜炎期,但由於起病急、進展快、臨床常難以劃分。.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數病人並不產生任何症狀。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2.敗血症期:病人常無前驅症狀,突起畏寒、高熱、頭痛、嘔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狀。. 3.腦膜炎期:大多數敗血症患者於24小時左右出現腦膜刺激征,此期持續高熱,頭痛劇烈、嘔吐頻繁,皮膚感覺過敏、怕光、狂躁及驚厥、昏迷。血壓可增高而脈搏減慢。腦膜的炎症刺激,表現為頸後疼痛,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克氏征及布氏征陽性。. (二)暴髮型:少數病人起病急驟,病情兇險如不及時搶救,常於24小時內甚至6小時之內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達50%,嬰幼兒可達80%。. 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減少。. 2.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在病程初期僅可壓務升高、外觀仍清亮,稍後則渾濁似米湯樣。細胞數常達1×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顯著增高,糖含量常低於400mg/L,有時甚或為零。暴髮型敗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細胞數、蛋白、糖量亦無改變。.對顱內壓高的病人,腰穿要慎重,以免引起腦疝。. 3.細菌學檢查。. (1)塗片檢查:包括皮膚瘀點和腦脊液沉澱塗片檢查。. (2)細菌培養:①血培養腦膜炎雙球菌的陽性率較低,但對慢性腦膜炎雙球菌敗血症的診斷非常重要。②腦脊液培養。. 4.血清學檢查。是近年來開展的流腦快速診斷方法。. (1)測定夾膜多糖抗原的免疫學試驗:較細菌培養陽性率高,方法簡便、快速、敏感、特異性強。. (2)測定抗體的免疫學試驗:有間接血凝試驗、殺菌抗體測定等。.. 治療 普通型流腦的治療。.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流通。給予流質飲食,昏迷者宜鼻飼,並予適量輸入液體,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密切觀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膚清潔,防止角膜潰瘍形成。經常變換體位以防褥瘡發生。防止嘔吐物吸入。必要時給氧。. 2.對症治療:高熱時可用酒精擦浴,頭痛劇烈者可予鎮痛或高滲葡萄糖、用脫水劑脫水。. 3.病原治療。 . ①磺胺:在腦脊液中的濃度可達血液濃度的50~80%,常為首選藥物。. ②青黴素G:青黴素在腦脊液中的濃度為血液濃度的10~30%,大劑量注射使腦脊液達有效殺菌濃度。. ③氯黴素:腦膜炎雙球菌對氯黴素很敏感,且其在腦脊液中的濃度為血液濃度的30~50%,使用氯黴素應密切注意其副作用,尤其對骨髓的抑制,新生兒、老人慎用。. ④氨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對腦膜炎雙球菌、流感桿菌和肺炎球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故適用於病原菌尚未明確的5歲以下患兒。. 暴髮型敗血症的治療。. 1.抗菌治療:大劑量青黴素鈉鹽靜脈滴注,藉以迅速控制敗血症。亦可套用氯黴素,但不宜套用磺胺。. 2.抗休克治療。. 3.抗凝治療:鑒於本病的休克及出血與血栓形成有關,凡疑有DIC,不必等待實驗室檢查結果,可用肝素治療。. 暴髮型腦膜炎的治療:抗菌素的套用同暴髮型休克的治療。此外,應以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和呼吸衰竭為重點。. . . ..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